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中国经济增长之谜
1)  myth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中国经济增长之谜
2)  Paradox of Economic Dovelopment differentce between Zhejiang and Shanxi
浙江-陕西经济增长之谜
3)  Economic growth rate of China
中国经济增长率
4)  Chinese economic growth
中国经济增长
1.
High Saving Rate, High Investment Rate and Chinese Economic Growth During Labour Transition;
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
2.
On the one hand,Chinese economic growth provides strong dynamics and supports for the East Asia economic cooperation,on the other hand,East Asia economic cooperation creates a good environm.
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在这两大趋向之间,还形成越来越密切的良性互动关系: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长为东亚经济合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5)  enigma of China
中国之谜
6)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
1.
Finally,this paper proves the role of institution innovation and knowledge development i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 by the calculation of real examples.
通过对新增长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对国内生产总值与知识、劳动力、固定资产等生产要素、制度因素及外部性成本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建立起经济增长的新模型,并通过实证测算说明制度创新和知识进展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补充资料:研究中国经济问题涉及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从1967年起连续出版了《大陆中国的经济概貌》(1967年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的估计》(1972年版),《对中国经济的重新估计》(1975年版)、《毛主席以后的中国经济》(1978年版),1982年又出版了《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中国》。其中后三本书已有中译本。

《对中国经济的重新估计》(注: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对中国经济的重新估计》(中译本),中国财经出版社,1977年。)是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于1975年7月发表的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报告的汇编。据称参加这项研究工作的有28位美国国内外从事中国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还有15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大学,其中包括商务部、中央情报局、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等。在这本书里,有相当大部分是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问题的。包括:1.工业发展史。如"1949年至197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用工业"、"中国的工业体制"、"中国工业工人的积极性"、"中国石油工业的增长与前景"和"中国的钢铁工业";2.农村和农业。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农业"、"牵制中国发展的几个因素"、"1963年至197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社体制"和"中国农村的工业化";3.基本建设与电信。如"1949年至1974年中国的基本建设趋势"、"1949年至1974年的国内和国际电信";4.国防经济与对外贸易。如"1965年至1974年中国的国防负担"、"中国和日本的贸易关系"、"1950年至1974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此外,他们还研究了中国的技术引进和推广、中国的人口问题、沿海与内地工业发展的布局、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等等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毛主席以后的中国经济》(注: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毛主席以后的中国经济》(中译本),中国财经出版社,1980年。)也是由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组织了37位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学者,会同美国13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大学编写而成的。书中集中研究了中国的以下问题:1.制造业和采掘工业。如"中国的政治斗争和工业增长(1965-1977年)"、"中国机械工业的调查"、"中国能源的系统分析"、"中国矿产经济"和"中国的电力工业";2.人口和劳动力的利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口增长"、"中国在实现现代化中有关科学和技术的若干问题"、"中国1949年至1978年的就业政策(以农村生产妇女为重点)";3.农业。如"中国的农业生产"、"中国的粮食贸易"和"中国农业技术政策和能力的演变";4.对外经济关系。如"中国的国际贸易和金融"和"中美商业关系"等等。

1982年,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再次组织编写了《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中国》(注: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中国》(中译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5年。),集中研究了"中国工业管理的改革"、"中国运输事业的发展(1971~1980年)"和"中国的劳动力(1957~1980年)"等经济史问题。

前苏联学者克娜瓦洛夫和莫洛佐娃研究了1949~1974年的中国人口和劳动力发展问题。莫洛佐娃认为在1974年中国有483200000适龄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大约58%,其中有22%的人口居住在城中。她还估计,1974年,中国城镇人口约为1.7亿,占总人口的20%。她还研究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粮食产量问题。(注:彼得罗夫、莫洛佐娃:《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的可能性与现实性》,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76年。)对于新中国工业发展的研究,他们大致把1949年到1957年作为一个时期,1958年到70年代末作为另一个时期。他们认为中国在第一时期遵循了既定的依靠苏联的路线,出现了工业的迅速增长,并为中国工业此后的成功发展打下了有利的基础。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