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extual investigation
疏正
2) dredge and correct
矫正与疏导
3) Zhou yi Zheng yi
《周易正义》(孔疏)
4) Yinming Ruzheng Lilun Shu
《因明入正理论疏》
6) rectify the omissions
纠正疏漏之处
补充资料:因明入正理论疏
【因明入正理论疏】
Yinmingruzhenglilunshu
佛教因明名著。简称《因明大疏》。唐窥基撰。6卷(通行刊本为8卷)。
著述背景 印度早期的因明属于一般的论辩术。到6世纪,经陈那的改革,虽仍有侧重论辩的倾向,但渐次深入到认识论的领域,成为佛教瑜伽学系的组成部分。这一新的逻辑体系,首由玄奘介绍到中国。唐贞观二十一年(647),他译出陈那门人商羯罗主著的《因明入正理论》;又于二十三年译出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而前者即成了介绍陈那因明新学的入门之作,为因明传授讲习所依据的要典。新学初至,既多创闻,一时学人竞出疏释。神泰、靖迈、明觉、文轨、文备、玄应、壁公诸人,均各有撰述,但见解不一。窥基是玄奘高足,独得因明薪传者。因此他的《因明入正理论疏》(窥基写至喻过“能立不成”处,以下少部分由其门人慧沼续成),被认为冠绝当时,备受推崇。
内容 分为四部分:①叙所因。略述因明的创始及至陈那时代的沿革,以及玄奘在印度学习因明和回国后传译的经过;②释题目。罗列众说,解释《因明入正理论》命题的涵义,并阐述该书是研究陈那著作的入门阶梯;③明妨难。解答为何不以宗明、喻明、果明为名,而特称为因明;④释本文。对《因明入正理论》作分段逐句的解释,是全书的主要内容。
《因明入正理论》首先以“能立与能破、及似唯悟他;现量与比量、及似唯自悟”一颂,概括了因明的全部纲要。窥基的《因明大疏》,根据这一颂判分,称为“八门二益”。属于悟他方面的有“能立”(成立自己的主张)、“能破”(指斥敌论的谬误)。二者各有真似,四者总称为“他益”。属于自悟方面的有“现量”(直观的认识)、“比量”(推比的认识)。二者也各有真似,此四者称为“自益”。照理必须自悟才能悟他,自悟是主要的。但因受传统的影响,《因明入正理论》仍然倾向于论辩上的需要,沿用陈那的《正理门论》以立破为纲,把属于自悟的现量和比量等只当作悟他的先行条件,而论文绝大部分都倾注于悟他为主的由宗、因、喻三支结合的论式上。宗,是立敌所争有待成立的论题:如佛弟子对声常论者立“声是无常”。因,是成立宗的理由,如说“所作性故”。因,须具备三种条件,称为“三相”:①遍是宗法性。因必须是宗上主词概念所指事物的属性;②同品定有性。因必须在宗上宾词概念所指事物的范围内有其存在;③异品遍无性。因绝不能存在于和宗上宾词概念相矛盾的概念范围之内。喻,是正反两方面的例证,如“若是所作,见彼无常,如瓶”,显示因的同品定有性,称为“同喻”;“若是其常,见非所作,如虚空”,显示因的异品遍无性,称为“异喻”。由此总结了宗有九过,因有十四过,喻有十过,共计三十三过,立破真似,条理灿然。《因明入正理论疏》对此作了精彩的发挥。它不仅是对原作句斟字酌地作了解释,而且繁征博引,穷源竟委,辨析补充,时出新义,不完全限于原著的范围。
发展与贡献 此疏不仅阐释了《因明入正理论》,而且在阐释中有所发展,在因明研究中作出了贡献。
①从悟他上着眼,对因明的因析为“生因”和“了因”。又各有言、义、智三个方面,而以“言生因”和“智了因”为主。言生因,指立论者的言词能生敌论者的悟解,言为产生悟解之因故。智了因,指敌论者的智力能了解立论者的言词,智为了解言词之因故。这样对因的全面而细致的分析,既有助于因明在实际中的运用,而且引入了认识论的领域。
②把宗分为“宗依”和“宗体”,前者是组成宗的素材,如“声”和“无常”两个概念在未组成宗之前是毫无意义的。必须把二者合拢来成为命题才是宗体,如说“声是无常”。这正是逻辑中所说的概念须进为判断始有是非可言的道理,是此疏对因明理论有所提高的例证之一。
Yinmingruzhenglilunshu
佛教因明名著。简称《因明大疏》。唐窥基撰。6卷(通行刊本为8卷)。
著述背景 印度早期的因明属于一般的论辩术。到6世纪,经陈那的改革,虽仍有侧重论辩的倾向,但渐次深入到认识论的领域,成为佛教瑜伽学系的组成部分。这一新的逻辑体系,首由玄奘介绍到中国。唐贞观二十一年(647),他译出陈那门人商羯罗主著的《因明入正理论》;又于二十三年译出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而前者即成了介绍陈那因明新学的入门之作,为因明传授讲习所依据的要典。新学初至,既多创闻,一时学人竞出疏释。神泰、靖迈、明觉、文轨、文备、玄应、壁公诸人,均各有撰述,但见解不一。窥基是玄奘高足,独得因明薪传者。因此他的《因明入正理论疏》(窥基写至喻过“能立不成”处,以下少部分由其门人慧沼续成),被认为冠绝当时,备受推崇。
内容 分为四部分:①叙所因。略述因明的创始及至陈那时代的沿革,以及玄奘在印度学习因明和回国后传译的经过;②释题目。罗列众说,解释《因明入正理论》命题的涵义,并阐述该书是研究陈那著作的入门阶梯;③明妨难。解答为何不以宗明、喻明、果明为名,而特称为因明;④释本文。对《因明入正理论》作分段逐句的解释,是全书的主要内容。
《因明入正理论》首先以“能立与能破、及似唯悟他;现量与比量、及似唯自悟”一颂,概括了因明的全部纲要。窥基的《因明大疏》,根据这一颂判分,称为“八门二益”。属于悟他方面的有“能立”(成立自己的主张)、“能破”(指斥敌论的谬误)。二者各有真似,四者总称为“他益”。属于自悟方面的有“现量”(直观的认识)、“比量”(推比的认识)。二者也各有真似,此四者称为“自益”。照理必须自悟才能悟他,自悟是主要的。但因受传统的影响,《因明入正理论》仍然倾向于论辩上的需要,沿用陈那的《正理门论》以立破为纲,把属于自悟的现量和比量等只当作悟他的先行条件,而论文绝大部分都倾注于悟他为主的由宗、因、喻三支结合的论式上。宗,是立敌所争有待成立的论题:如佛弟子对声常论者立“声是无常”。因,是成立宗的理由,如说“所作性故”。因,须具备三种条件,称为“三相”:①遍是宗法性。因必须是宗上主词概念所指事物的属性;②同品定有性。因必须在宗上宾词概念所指事物的范围内有其存在;③异品遍无性。因绝不能存在于和宗上宾词概念相矛盾的概念范围之内。喻,是正反两方面的例证,如“若是所作,见彼无常,如瓶”,显示因的同品定有性,称为“同喻”;“若是其常,见非所作,如虚空”,显示因的异品遍无性,称为“异喻”。由此总结了宗有九过,因有十四过,喻有十过,共计三十三过,立破真似,条理灿然。《因明入正理论疏》对此作了精彩的发挥。它不仅是对原作句斟字酌地作了解释,而且繁征博引,穷源竟委,辨析补充,时出新义,不完全限于原著的范围。
发展与贡献 此疏不仅阐释了《因明入正理论》,而且在阐释中有所发展,在因明研究中作出了贡献。
①从悟他上着眼,对因明的因析为“生因”和“了因”。又各有言、义、智三个方面,而以“言生因”和“智了因”为主。言生因,指立论者的言词能生敌论者的悟解,言为产生悟解之因故。智了因,指敌论者的智力能了解立论者的言词,智为了解言词之因故。这样对因的全面而细致的分析,既有助于因明在实际中的运用,而且引入了认识论的领域。
②把宗分为“宗依”和“宗体”,前者是组成宗的素材,如“声”和“无常”两个概念在未组成宗之前是毫无意义的。必须把二者合拢来成为命题才是宗体,如说“声是无常”。这正是逻辑中所说的概念须进为判断始有是非可言的道理,是此疏对因明理论有所提高的例证之一。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