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词外看词
1)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Ci
词外看词
2)  textual research on Ci
词内看词
3)  sing libretto at the sight of music
看谱唱词
4)  verb "See"
动词"看"
5)  OOV
词库外词
6)  III. Look and write the words.
看图,写单词。
补充资料:隐括词
隐括词
隐括词

宋词中有一种奇怪的文体,叫“櫽括体”。常用字库中无此字,帮又作“隐括”“櫽括”一词的原义是矫正曲木的工具,而词的櫽括则是将其它诗文剪裁改写为词的形式。櫽括词是非常有特色的文体,它不但丰富了宋词的表现方式,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人的文学观念和文体观念。词学研究界已有学者注意并研究了櫽括词(注:研究比较深入的如罗忼烈《宋词杂体》一文,收入他的《两小山斋论文集》,中华书局1982年7月版。),

一、历史渊源

词学研究界普遍认为櫽括词产生之前,未有此类诗歌文体。罗先生在谈到櫽括体时说:“这种体制,不见于杂体诗,在词里却是相当普遍的。”(注:见《宋词杂体》一文,《两小山斋论集》139页。)的确,在宋代櫽括词出现之前, 杂体诗中并无明确标明櫽括体的。不过,在新文体诞生之前,总有一些萌芽或者一些潜在发展因素。櫽括词也是这样,在此之前,诗歌史上已经有相似性质的作品出现了。如《全唐诗》录有同谷子的《五子之歌》以讽时政:

邦惟固本自安宁,临下常须驭朽惊。

何事十旬游不返,祸胎从此召殷兵。

酒色声禽号四荒,那堪峻宇又雕墙。

静思今古为君者,未或因兹不灭亡。

唯彼陶唐有冀方,少年都不解思量。

如今算得当时事,首为盘游乱纪纲。

明明我祖万邦君,典则贻将示子孙。

惆怅太康荒坠后,覆宗绝祀灭其门。

仇雠万姓遂无依,颜厚何曾解忸怩。

五子既歌邦已失,一场前事悔难追。

(注:《全唐诗》卷七百八十四, 第22 册8850 页, 中华书局1960年,下引此书仅注卷、页数。)

按《五子之歌》,见《尚书·夏书·五子之歌》,原亦为五首,是夏启的五个儿子所写的,因为太唐耽于安乐,丧失君德,五子怨恨,于是追述大禹的教戒,写了这组诗:

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竣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③灭亡。

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复宗绝祀。

呜呼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 虽悔可追?

(注:《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10月第1版上册第156页。)

正因为同谷子的《五子之歌》多用《尚书·五子之歌》的词句,所以有人把它列为“集句”(注:《唐音癸签》卷二十九论唐人杂体时提到“集句”,自注云:“亦始傅咸,昭宗时有同谷子,集五子之歌讥时政。”),但我们不难看出,同谷子的《五子之歌》,完全是根据《尚书·五子之歌》一篇作品改编而成的,借改编古人诗歌,来寄托自己的悲愤,并以之讽刺当代的政治,其性质不是集句体,而是近于櫽括体。

学术界都认为苏轼开创了櫽括词体,(注:饶宗颐先生说:“论者多谓此体始于东坡櫽括《归去来辞》,为《哨遍》,按敦煌出土有櫽括《孝经》之《皇帝感》,存十二首,乃七言四句体。”见《词集考》209页,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版。今检敦煌出土的文献3901 《新合考经皇帝感辞》十一首,然诗中述及张骞与织女等事,似非櫽括《孝经》之作。)就自觉的文体而言,确是如此,但在苏试之前,已有相近的创作了。比如晏几道《临江仙》词前半阙:

“东野亡来无丽句,于君去后少交亲。追思往好事沾巾。白头王建在,犹见咏诗人。”

(注:《全宋词》第1册223页,中华书局1965年6月版,下引此书仅注卷、 页数。)

更是对唐诗人张籍《赠王建》的改写。张诗云:

“白君去后交游少,东野亡来箧笥贫,赖有白头王建在,眼前犹有咏诗人。”

(注:《全唐诗》第12册4360页。)晏几道的词,虽未标櫽括,实则已近櫽括体了。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