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诸子哲理
1)  thoughts of the philosophers
诸子哲理
2)  Pre-Qin thinkers philosophy thought
诸子哲学
3)  Zhuzi philosophy in Pre-qin Days
先秦诸子哲学
4)  scholars [英]['skɔlə]  [美]['skɑlɚ]
诸子
1.
Mod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arch and subject by the scholars of Pre-Qin Days;
论先秦诸子的君臣关系模式
2.
The humanist spirit observed in their thoughts has become the main content of humainsm in ancient China, which had been agreed upon by many scholars.
先秦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从西周“礼乐文化”的兴盛 ,到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兴起 ,其思想闪耀着几千年的历史光辉 ,尤其是其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 ,已经成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 ,这已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同。
5)  Zhuzi
诸子
1.
The Understanding of Zhuzi s Culture in the View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比较视野下诸子文化的解读
6)  management philosophy of GUANZI
《管子》管理哲学
补充资料:与诸子登岘山
【诗文】: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释】:
又题"与诸子登岘首"
【注解】:
1、代谢:交替,轮换。
2、胜迹:指上述堕泪碑。
3、鱼梁:鱼梁洲,其地也在襄阳。

【韵译】:
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
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
江山保留着历代有名胜迹,
而今我们又重新登临观赏。
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
天寒云梦泽更加深湛浩荡。
羊祜堕泪碑依然巍峨矗立,
读罢碑文泪沾襟无限感伤。

【评析】:
诗意在吊古感今,开首二句揭题。第三句的“江山胜迹”照应“人事代谢”;第
四句的“我辈登临”照应“往来古今”极为粘合;五、六两句写登临所见;最后二句
扣实,真有“千里来龙,到此结穴”之妙。
诗的前半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半描写景物,富有形象,充满激情。语言通俗易
懂,感情真挚动人。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有谁没有感觉到呢?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着,这又有谁没有感觉到呢?首联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
  第二联紧承第一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
  第三联写登山所见。“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多么巨大!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这首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这就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
(李景白)  



【出处】:
唐诗三百首,孟浩然诗集校注,全唐诗:卷160_66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