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杰克·凯鲁亚克
1)  Jack Kerouac
杰克·凯鲁亚克
1.
From the Life Without Future To the Ruin——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n studying Jack Kerouac and his novel On the Road;
从没有未来的憧憬走向毁灭——杰克·凯鲁亚克与小说《在路上》的现实意义
2.
Picaresque Heroes in Jack Kerouac s on the Road;
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中的流浪汉
3.
Among the literary works by the Beat Generation,On the Road by Jack Kerouac is rather a significant one.
在"垮掉一代"的文学中,杰克·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为比较重要的作品。
2)  Kerouac
凯鲁亚克
1.
On Cultural Identity of Kerouac's "Automatic Writing"
试论凯鲁亚克“自动写作法”的文化特征
2.
In 1950s,the beat generation literature that led by Jack Kerouac reappeared the real life of people lived at bottom of society in 1950s and 1960s by taking view on overturning traditional literature value and emphasizing on rebelling against orthodox,which brought people unique feeling and also deep impact on American youth in half century.
20世纪50年代以凯鲁亚克为代表的美国“垮掉派”文学以颠覆传统文学价值取向的视角,离经叛道的行径,再现20世纪五十、六十年代美利坚合众国社会底层的生活真实,带给人独特的文学审美感受,同时也影响了整整半个世纪的美国青年。
3)  Jack Kerouac (1922~1969)
凯鲁亚克,J.
4)  Jack·Kerouac
凯鲁雅克
5)  Andrew Jackson
安德鲁·杰克逊
1.
federal government, und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Andrew Jackson, promulgated the Indian Removal Act in 1830 in hopes of annexing the land of the Five Civilized Tribes in the Southeast America by trading for the lands west of Mississippi.
虽然迁移印第安人的政策自美国建国开始就在开国元勋的头脑中酝酿,但是最后将其付诸实施、把印第安人迁移合法化的人却是安德鲁·杰克逊——这位因印第安政策在美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总统。
6)  Kruskal-wallis H test
克鲁斯凯-沃里斯检验
补充资料:杰克·凯鲁亚克
杰克·凯鲁亚克
杰克·凯鲁亚克

杰克·凯鲁亚克(1922—1969)美国小说家。生于马萨诸塞州洛厄尔城的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工人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在美国海军服役,1942年为《太阳报》的体育记者,战后从事写作。1952年,他在旧金山南太平洋铁路上当过搬运工,游历过美国各地和墨西哥,也曾去美国博物馆寻根。凯鲁亚克是美国五十年代中期崛起的“垮掉的一代”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共创作了18部小说,大多带有自传性质。他的第一部小说《小城镇与大都会》(1950)是一部按照风俗和历史事件的编年体例来描写家庭和社会的史诗,当时并未引起社会的注意。《在路上》(1957)则是在几个星期之内写成的,以后几年没有再修改,小说结构松散,断断续续,描写一群年轻人的荒诞不经的生活经历,反映了战后美国青年的精神空虚和浑浑噩噩的状态。凯鲁亚克的第三部小说《地下室居民》(1958)叙述了一群“垮掉分子”在旧金山整日酗酒,纵欲、吸毒的所谓生活。《流浪的达摩》(1958)题材与上一篇小说相似,但蕴含着某种高深的东方哲理。接着,凯鲁亚克又有两部小说闪电般地问世《萨克斯医生》(1959)和《麦琪·卡西迪》(1959)均包含着作者的自传成份,充斥着失去信仰的年轻人的苦闷,彷徨和消极对抗情绪。总之,凯鲁亚克的作品艺术性稍差,但对社会现实有独到的认识,有助于我们了解当今一部分西方青年的精神危机,加深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性的认识。他本人的晚年生活也很不幸,终因酗酒过度而导致死亡。

《在路上》内容概要

迪安·莫里亚蒂是一个集魔鬼与英雄于一身的汉子。他20岁刚出头,就已经有了一位名叫凯米莉的妻子和一个小女儿。他是一个不愿有固定住所的人,到处游荡,无所事事。一天,作家萨尔带着自己的情妇美莉尔来纽约游玩,与迪安偶然相识。从此,他们三人驾着偷来或借来的汽车,以一百英里的时速开始了从东海岸到西海岸,再从西海岸到东海岸的穿梭旅行。他们有时候还搭乘别人的运货卡车,辗转前进。迪安是只要有事可干,随时随地都可下车。常常喝得烂醉,半夜三更在街头大喊大叫什么“人类啊,你的道路是什么样的呢?无外乎是圣童的道路,疯子的道路,虚无漂渺的道路,闲扯淡的道路,随你怎么样的道路。”一天,萨尔在奥克兰的一个公共汽车站上,为一个异常美貌的女人所吸引,他很快脱离了这一临时纠合的小群体,紧紧地跟在这个女人的后面,经过一番交谈,两人竟成了好朋友。他们先是冒着酷暑炎热在辽阔无边的棉花田里打短工摘棉花,而后又象泼水似的把挣来的钱一下子花得精光。就这样,他们在一起过了好几个星期的露水夫妻生活,终于扬手告别。萨尔只得又回到迪安一伙里,发现队伍在沿途不断地扩大,新泽西州有一个叫做卡罗·麦克斯的知名人士也加入了进来。迪安的行动几乎没有任何计划性,漫无目的,一切凭意气,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次,他竟然把偷来的汽车一直开到他们借宿的旅馆门口,把车子一扔,就自顾自地找地方睡觉去了,剩下几个人莫名其妙地在车上白等了大半天。还有一次,一个雨雪交加的日子,他们来到皮肯兹河谷,迪安向萨尔和美莉尔大声喊道:“难道不应该把那种叫做衣服之粪的捞什子干净彻底地脱掉吗?”于是他们就一丝不挂地走在岩石中间,而且边走边唱,使一些来此旅游的人大吃一惊,只好转过脸去,不忍熟视。“疯了似地生活,疯了似地闲扯”,是迪安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这伙人的人生准则。他们拒不承担任何社会职责和义务,更没有对未来的憧憬。只要能获得他们一时之间认为绝对重要的东西,他们甘愿忍受贫穷、痛苦和困顿,既可以欣喜若狂地十几个小时连续跳爵士舞,还可以连续数月以冰淇淋为生。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