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心理危机与心理成长
1)  mental crisis and psychological growth
心理危机与心理成长
2)  Psychological crisis
心理危机
1.
Discuss on the psychological crisis of freshman and the intervention countermeasures;
大学新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对策的探讨
2.
Construction of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mechanism for psychological crisis of needy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高校贫困生心理危机调研与预防干预机制构建
3.
A Research Review on Psychological Crisis of College Students;
大学生心理危机研究现状的评述
3)  Mental Crisis
心理危机
1.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o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Crisis Based on CBR;
基于案例推理技术(CBR)的大学生心理危机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
2.
Response and Intervention of Adolescence Mental Crisis from Public Crisis Events
公共危机事件中青少年心理危机应对与干预
3.
Based on the relatively complete research on the mental crisis and mental crisis intervention.
心理危机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应激状态,并能够使人处于心理紧张的状态。
4)  crisis psychology
危机心理
5)  psychology crisis
心理危机
1.
Missing gratefullness is a special kind of psychology crisis and also an abnormal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感恩缺失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危机,也是一种异常的心理现象。
2.
Establishing the early-warning system of psychology crisi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s an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 to prevent the psychology crisis.
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是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有效对策。
3.
The present condi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life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crisis intervene in China are clarified.
阐述了我国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了开展生命教育建立危机干预体系的必要性,提出了实施生命教育的建议,指出构建以预防为主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主要就是挖掘生命教育的潜力和优势:转变观念,树立生命意识;将生命教育融入课程内容,变"知识课堂"为"生命课堂";生命教育实践化;生命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生命教育教学研究化;生命教育机制化,从而构建全方位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6)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心理成长
1.
The popularization of Internet has brought the great impact to university student 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and has proposed the severe challenge to traditional student s counselors too.
互联网的普及给高校大学生心理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也对传统的学生辅导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补充资料:美育心理
      教育心理学的一部分,研究美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品质的形成。美育心理的主要内容是探讨如何以音乐、美术、文学的艺术美和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现实美为教育手段,感染学生,发展他们的美感和鉴赏美、创造美与识别美与丑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促进他们的智力和身体的健康发展。
  
  美感与鉴赏美的能力 美感是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体验,美感的体验可能是由于看了艺术作品,也可能是对自然景象的感受。精神上美的东西也能引起美感。如赞美无私无畏为社会造福而牺牲自己的道德高尚的人的心灵美。美感的源泉,以艺术为主,艺术以鲜明的典型形象给观众、听众和读者揭示现实生活中一切良好的或值得作为效法学习的事物;引起对不良的、应当摒弃和克服的事物的憎恶。除了艺术活动和作品之外,一切符合美的要求的东西:自然现象、人的行为、语言和一切精神文明的表现,都为发展美感创造了良好条件。
  
  美的鉴赏既是以美感为基础的更为复杂的美的认识活动,又是对艺术、自然景物、精神文明的感受、理解、评价时的情感体验过程,它涉及到整个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鉴赏美的认识过程是与情绪感受分不开的。艺术不仅是对客观世界的形象化的认识,而且是对客观世界情绪性的认识。审美的知觉应该称为情绪的知觉。理解一种艺术作品,首先是感受它,从情绪上去体验它,在这个基础上深入体会,进行评价,这就是审美或鉴赏过程。鉴赏活动既和鉴赏对象的性质、特点相联系,又和主体的生活经验、思想情感、鉴赏能力相联系。如看喜剧常使人发笑,看悲剧常使人流泪。这是受鉴赏对象性质和特点的影响。利用鉴赏对象的性质和特点进行教育就是美育。又如,同样一种自然风景,在画家眼里是一幅画;在诗人眼里则是一首诗;而在音乐家的耳目中却是一支和谐的乐曲了。这是鉴赏对象相同,而主体经验、思想、专业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反映也就不同。但是,这些差异并不是先天的,而主要是后天教育和实践的结果。所以进行美育,不只培养提高鉴赏美的水平,并且也应积极培养创造美的技能和技巧。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培养美感和鉴赏能力的途径 在学校教育中,培养美感和鉴赏能力应以艺术教育为主。中国古代教育家早已发现,音乐是重要的美育手段。先秦儒家的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就有乐。当时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其中《乐经》就是音乐教材。《诗经》中有些篇章还可以歌唱,并可用乐器伴奏。《乐经》遭秦火失传了,以后有《乐记》。《乐记》的中心思想是主张借助音乐的感染力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也就是寓德育于美育之中。在外国,纪元前6~前4世纪,雅典教育规定:7~14岁儿童在弦琴学校学习音乐、唱歌、诵诗。希腊的七艺中也有音乐课,他们教学生奏竖琴,把抒情诗人的作品,谱入音乐,使孩子们跟和声和节奏相应,服从于和谐和节奏,习惯于温顺和柔和。他们认为用音乐的某些旋律和节奏可以教育人,治疗人的脾气和情欲,并恢复内心能力的和谐。可见音乐的感染力早为古代中外教育家所肯定。在现实中,人们对于节奏鲜明,优美悦耳,词意高尚的歌唱和乐曲,会产生肯定的情感。反之,对震耳欲聋的噪音,黄色下流的曲调,就会使人心烦意乱,产生厌恶的情感;鉴赏能力低的青少年,对此还能产生不健康的情欲。所以音乐欣赏,必须从美育着眼。
  
  美术也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美术主要包括绘画和雕塑。图画雕塑属于造型艺术,它是以视觉、触摸觉、空间知觉和色调等表现的形象感染人的。通过美术教育,能使学生在形象视觉、触摸觉等方面,正确地反映现实,加深对周围世界的理解;能培养学生对造型与色彩的欣赏能力和表现技能,促进学生美术才能的发展。在鉴赏美术作品和自己学习创作的过程中,美感和鉴赏、创作美的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美术教育不仅在智能方面能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熟练技巧,在培养人的品德方面所起的作用也是很显著的。在绘画、雕塑的过程中、模拟、描绘典范人物或事迹时,深入细致地观察、体验和鉴赏,就会产生热爱的情感;如果是描绘祖国的锦绣河山、文物古迹,就能增进爱国主义情感。如果揭露的是反面人物,丑恶的事迹,就会激起憎恨的情感。爱憎分明的道德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品德。
  
  文学属语言艺术,也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凡是思维办得到的, 语言都可以办到。如人的性格、 气质、情感、兴趣、能力等心理品质,用音乐图画来表现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用语言是可描述的。因此,文学(小说、诗歌、戏剧等)是更广泛更深刻的艺术教育手段。
  
  总之,音乐、美术、文学作为艺术教育,其基础就是它们在情绪上的影响,即它们通过生动、鲜明的形象所激起的听众、观众和读者的情绪反映。
  
  此外, 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美,既是音乐、 美术、文学的源泉,也是进行美育的良好教材。如:巍峨的山岳,滚滚的江河,浩淼的海洋,郁郁葱葱的园林,绿海麦浪,平原沃野,无限的大自然美景,不仅赏心悦目,而且可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机器隆隆的工厂,书声朗朗的学校,整洁的环境,朴素的生活,幸福的家庭,人民内部的和谐协调,以及一切体现共产主义道德的新人新事,都是社会生活中的美育教材。由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美的直观、生动、感染力强,所以它们对于增进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和区别美丑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完美的性格,对于形成学生爱祖国、 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道德感,都有良好的效果。
  
  

参考书目
   〔苏〕В.В.波果斯洛夫斯基等主编, 魏庆安等译:《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
   〔苏〕А.А.斯米尔诺夫总主编, 朱智贤等译:《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57。
   〔苏〕Б.М.捷普洛夫等著,孙晔等译:《苏联心理科学》(第二卷),科学出版社,北京,1963。
   王朝闻等著:《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北京,1981。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