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emporal framing effect
时间框架效应
1.
Aiming at team’s knowledge conflict,this paper introduces"temporal framing effect",an important contextual factor,to establish a new type of conflict management mechanism.
针对团队知识冲突,引入"时间框架效应"作为重要情境约束要素,以期建立新型的冲突操控与管理机制,拓展了已有冲突管理研究的视角;运用"时间框架效应—知识冲突—团队知识创造绩效"作用机制的理论构思,为探索知识冲突对团队绩效的作用机理及其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逻辑思路和理论分析工具。
2) time frame
时间框架
1.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based on time frame can not only promo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standardize the direction and process of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but also can increase the controllability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基于时间框架进行知识管理,不仅可以提高知识管理的绩效、规范知识管理的方向与进程,而且可以提高知识管理的可控制性。
3) framing effect
框架效应
1.
Influence of framing effect of personality traits on excellent university athletes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框架效应下人格特征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决策行为的影响作用研究
2.
The study explored the framing effect of behaviors and emotions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personality.
本研究旨在探讨行为和情绪的框架效应及与个性的关系。
3.
Many researches have proved the existence of the framing effect.
框架效应是指对相同决策任务不同方式的描述会影响决策者对备择选项的认知,大量研究已证实了框架效应的存在。
4) framing effects
框架效应
1.
An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Framing Effects on Justice Judgments
框架效应对公平判断影响的实验研究
2.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present a view on the principle of framing effects and how they play a role in Children\'s decision making which may lie at the core of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motivation research.
框架效应是指由于备择方案描述方式(即框架)的改变而导致决策者选择偏好发生改变的现象,风险决策的框架效应一直是心理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重点。
3.
Though several studies of framing effects amply demonstrated that changes in the presentation of information would elicit potent effects on decision behavior,they were not as apt to demonstrate that these effects were due exclusively to changes from risk averse preferences in the positive frame of options to risk seeking preferences in the negative frame of options.
在传统的坏封面故事下,风险偏好只受到备择选项框架的影响,不受损益概率的影响,即出现经典的框架效应。
6) run time infrastructure
运行时间框架
1.
A deep study was thrown into the collaboration simulation environment that based on run time infrastructure(RTI),and a data gateway .
通过对动力学虚拟样机进行初步研究 ,提出了一个支持复杂动力学虚拟样机系统的设计 开发 集成环境 ,并对基于运行时间框架RTI(RunTimeInfrastructure)的协同仿真环境做了较深入探讨 ,提出利用数据网关技术解决实时性能高的仿真子网与协同仿真主干网的互联问题 ,并总结了动力学虚拟样机的特点和关键技
补充资料:固结和次时间效应
饱和土在载重作用下,变形一般有两种时间效应。一是孔隙中的水逐渐逸出,导致土孔隙体积缩小,这一过程称为固结;二是土骨架随时间缓慢变形,这一时间效应称为次时间效应。最初人们认为土体的变形、地基的沉陷主要是由固结这一时间效应引起的,而次时间效应则是次要的,因此,人们称前者为主固结,而把后者称为次固结。
固结理论 奥地利学者K.泰尔扎吉(又译太沙基)于1923年首先提出单元固结理论,或称主固结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假定是:①土体是均质和完全饱和的;②土的渗透系数不变;③土颗粒和水均为不可压缩体;④外载重是瞬时加到土体上的,并在固结过程中保持恒定;⑤土体的应力与应变呈线性关系;⑥在外力作用下,土体中只引起上下方向的渗流与压缩;⑦土中渗流服从达西渗流定律;⑧土体变形完全是由孔隙水排出和超静水压力消散引起的;⑨土骨架的变形没有时间效应。根据上述假定,他导出单向渗透固结的微分方程式如下:
式中u为孔隙水压力;K为土的渗透系数;e1为土层固结前的初始孔隙比;γw为水的容重;av为土层的压缩系数;Cv为固结系数。根据上式,结合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当已知土层中任一点在某一时刻的孔隙水压力值u后,就可算出该点的孔隙比的变化,从而可确定土层总厚度的变化,即预测土层的变形随时间的增长过程。
泰尔扎吉的理论主要是以孔隙水压力消散为依据的,而没有考虑土骨架蠕变引起的次时间效应,因此,与实际有出入。实践表明,对粘土层,特别是软土和淤泥层,由次时间效应引起的沉陷量在总沉陷量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因此,许多学者,如美国的D.W.泰勒(1940)、M.A.毕奥(1956),中国的陈宗基(1953~1957)、英国的R.E.吉勃逊(1961)等在这方面通过研究,改进了泰尔扎吉的固结理论。
次时间效应 陈宗基最先考虑了土骨架蠕变引起的次时间效应,并建立了三向固结理论。他早年通过系统的粘土流变试验,发现土的次时间效应,并建立了三向固结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次时间效应是由下面两个原因引起的:①偏应力(或剪应力)引起土骨架的粘滞剪切流动;②球应力产生体积蠕变的延滞作用是由于土骨架本身的粘弹性性质引起的,同时也是由于孔隙水挤出的延滞作用产生的。对于沉陷初期,这一理论和泰尔扎吉理论比较接近,但对于长期沉陷,两者差异较大,陈的理论比较符合实际。特别是对于淤泥、软土层更是如此。
参考书目
K.太沙基著,徐志英译:《理论土力学》,地质出版社,1960。(K.Terzaghi,Theoretical Soil Mechanics,John Wiley &Sons,New York,1943.)
黄文熙主编:《土的工程性质》,水利电力出版社,北京,1983。
固结理论 奥地利学者K.泰尔扎吉(又译太沙基)于1923年首先提出单元固结理论,或称主固结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假定是:①土体是均质和完全饱和的;②土的渗透系数不变;③土颗粒和水均为不可压缩体;④外载重是瞬时加到土体上的,并在固结过程中保持恒定;⑤土体的应力与应变呈线性关系;⑥在外力作用下,土体中只引起上下方向的渗流与压缩;⑦土中渗流服从达西渗流定律;⑧土体变形完全是由孔隙水排出和超静水压力消散引起的;⑨土骨架的变形没有时间效应。根据上述假定,他导出单向渗透固结的微分方程式如下:
式中u为孔隙水压力;K为土的渗透系数;e1为土层固结前的初始孔隙比;γw为水的容重;av为土层的压缩系数;Cv为固结系数。根据上式,结合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当已知土层中任一点在某一时刻的孔隙水压力值u后,就可算出该点的孔隙比的变化,从而可确定土层总厚度的变化,即预测土层的变形随时间的增长过程。
泰尔扎吉的理论主要是以孔隙水压力消散为依据的,而没有考虑土骨架蠕变引起的次时间效应,因此,与实际有出入。实践表明,对粘土层,特别是软土和淤泥层,由次时间效应引起的沉陷量在总沉陷量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因此,许多学者,如美国的D.W.泰勒(1940)、M.A.毕奥(1956),中国的陈宗基(1953~1957)、英国的R.E.吉勃逊(1961)等在这方面通过研究,改进了泰尔扎吉的固结理论。
次时间效应 陈宗基最先考虑了土骨架蠕变引起的次时间效应,并建立了三向固结理论。他早年通过系统的粘土流变试验,发现土的次时间效应,并建立了三向固结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次时间效应是由下面两个原因引起的:①偏应力(或剪应力)引起土骨架的粘滞剪切流动;②球应力产生体积蠕变的延滞作用是由于土骨架本身的粘弹性性质引起的,同时也是由于孔隙水挤出的延滞作用产生的。对于沉陷初期,这一理论和泰尔扎吉理论比较接近,但对于长期沉陷,两者差异较大,陈的理论比较符合实际。特别是对于淤泥、软土层更是如此。
参考书目
K.太沙基著,徐志英译:《理论土力学》,地质出版社,1960。(K.Terzaghi,Theoretical Soil Mechanics,John Wiley &Sons,New York,1943.)
黄文熙主编:《土的工程性质》,水利电力出版社,北京,1983。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