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Quangang
泉港
1.
On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of the Children of Farmers Emigrating to Cities——case study of Quangang District in Quanzhou city;
农民工城居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浅析——以泉州市泉港区为例
2) Quanzhou port
泉州港
1.
Because Quanzhou port was an important port of going abroad for oversea.
由于泉州港是泉州华侨出国的一个主要港口 ,因而泉州港在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3) QuanGang district
泉港区
1.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o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QuanGang district of Fujian Province by the fuzzy pattern-recognition model, and believes that the pollution of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s the main reason of causing the quality of urban air and seawater environmental of QuanGang district to get worse.
论文通过建立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对福建省泉港区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揭示出石化工业污染是造成泉港区大气环境质量和海水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4) Quangang Qiaoxiang
泉港侨乡
5) Quangang petrochemical industry
泉港石化
1.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Quangang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re expounded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阐述了在当前环境下,泉港石化工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1)深化完善园区规划;(2)加快配套设施建设;(3)构建安全环保体系;(4)优化园区管理模式;(5)努力做好招商引资;(6)营造和谐发展环境。
6) Quangang Area cage-culture
泉港养殖区
补充资料:泉州宋元港与海船遗迹
10~15世纪中外六通遗迹。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州港为宋元名港,又名"刺桐港",因五代时泉州罗城绕植刺桐而得名。该港包括3湾 11港。自北而南为泉州湾、深泸湾、围头湾。泉州湾中的洛阳、后渚、石湖 3港,为较大的商港,宋元时代是中外商船停泊的地带,这里也成为外国人经商、传教定居的地方。1973年,在后渚港发现一艘保存较完整的宋代海船,为泉州海外交通史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泉州港兴于唐五代,当时闽北有福州,闽南有泉州,均有外舶往来。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泉州始设市舶司,是泉州正式开港的时间。南宋以后有很大发展,改变了过去泉州为广州辅助港的地位,与海外通航的国家多达30余个,北至朝鲜、日本,南至南洋,西到波斯、阿拉伯半岛,均有商船往来。南宋赵汝适的《诸蕃志》和元朝汪大渊的《岛夷志略》均著于泉州,其所记出海航路均以泉州为起点。元朝末年波斯戍军在泉州叛乱,对外贸易被迫停止,泉州港从此日趋衰落。
海港遗迹与遗物 在泉州南门外和法石、后渚等地,常发现有古船的桅杆、船索、船板、船钉,以及石砌建筑基址和石塔等物。此外,泉州清净寺礼拜堂、开元寺东西塔、元代建筑的夜航灯塔──六胜塔等遗迹,也都反映了泉州港当时与海外交通的盛况。数量众多的伊斯兰教、古基督教、印度教等宗教石刻遗存,又说明当时侨居泉州的外国人的众多,也反映了泉州港作为中外交通的海港的重要地位(见泉州宗教石刻)。在南安九日山的东峰、西峰之间,保存有宋代以来石刻多处,其中记载宋代官员祈风的多达14处,均是求神庇祐航海顺利,是宋代泉州市舶司送往迎来的史迹。
海船遗迹与文物 海船发现于后渚西南海滩的一条小港道边缘,于1974年发掘。海船出土时仅存底部,上部结构已损毁无存,残长24.2米,残宽9.15米。海船平面近似椭圆状,头尖尾方,船身扁阔,尖底,底有两段由松木料接合而成的龙骨,全长17.65米,连接龙骨的艏柱用樟木制成,长约4.5米。船板用柳杉制成,连接方法有搭接式和平接式两种。舷侧板为三重木板结构,总厚度为18厘米。船板大多用榫合的办法相接,以麻丝、竹茹、桐油灰塞填缝隙,再用铁钉钉牢。船的舱室为水密舱,用12道隔板隔成13个船舱,舱深1.50~1.98米。船上原竖有桅杆,现仅存前桅和中桅的底座。船尾安舵,现仅存装置尾舵的洞孔。船中还出土有一些构件和附属工具,例如绞盘、桨等。经复原研究,与宋徐兢撰《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所记的"下侧如刃"的尖底型海船相同,估计排水量为370吨左右。
船中出土的货物,主要是香料木,包括降真香、沉香、檀香等,湿重达2350公斤。其次是大量的胡椒。此外,还有香料、药物,如龙涎香、乳香、槟榔、朱砂、水银等,也有少数珊瑚珠和玻璃珠等。船内出土有系绳的木签、牌96件,上写"张幹水记"、"朱库国记"、"南家记号"、"哑哩"、"昶郡"、"河郡"等,它们应是寄运货物的签牌或船员私人货物的记号和地名。
船上出土的生活用品,有陶瓷器、铜铁器、竹木器、动植物残骸等。陶瓷器中有瓷碗、陶瓮和军持(净瓶)等,其中一陶瓮上有"西河酱瓜"的题记。还有印刷品残页和20枚木质象棋子。铜钱有504枚,其中两枚年代最晚的为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所铸,可证明这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海船。
参考书目
庄为玑:泉州宋元海船资料的分析,《古船资料辑录》第一辑,1974。
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报告编写组:泉州湾宋代海船发 掘简报,《文物》1975年10期。
泉州港兴于唐五代,当时闽北有福州,闽南有泉州,均有外舶往来。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泉州始设市舶司,是泉州正式开港的时间。南宋以后有很大发展,改变了过去泉州为广州辅助港的地位,与海外通航的国家多达30余个,北至朝鲜、日本,南至南洋,西到波斯、阿拉伯半岛,均有商船往来。南宋赵汝适的《诸蕃志》和元朝汪大渊的《岛夷志略》均著于泉州,其所记出海航路均以泉州为起点。元朝末年波斯戍军在泉州叛乱,对外贸易被迫停止,泉州港从此日趋衰落。
海港遗迹与遗物 在泉州南门外和法石、后渚等地,常发现有古船的桅杆、船索、船板、船钉,以及石砌建筑基址和石塔等物。此外,泉州清净寺礼拜堂、开元寺东西塔、元代建筑的夜航灯塔──六胜塔等遗迹,也都反映了泉州港当时与海外交通的盛况。数量众多的伊斯兰教、古基督教、印度教等宗教石刻遗存,又说明当时侨居泉州的外国人的众多,也反映了泉州港作为中外交通的海港的重要地位(见泉州宗教石刻)。在南安九日山的东峰、西峰之间,保存有宋代以来石刻多处,其中记载宋代官员祈风的多达14处,均是求神庇祐航海顺利,是宋代泉州市舶司送往迎来的史迹。
海船遗迹与文物 海船发现于后渚西南海滩的一条小港道边缘,于1974年发掘。海船出土时仅存底部,上部结构已损毁无存,残长24.2米,残宽9.15米。海船平面近似椭圆状,头尖尾方,船身扁阔,尖底,底有两段由松木料接合而成的龙骨,全长17.65米,连接龙骨的艏柱用樟木制成,长约4.5米。船板用柳杉制成,连接方法有搭接式和平接式两种。舷侧板为三重木板结构,总厚度为18厘米。船板大多用榫合的办法相接,以麻丝、竹茹、桐油灰塞填缝隙,再用铁钉钉牢。船的舱室为水密舱,用12道隔板隔成13个船舱,舱深1.50~1.98米。船上原竖有桅杆,现仅存前桅和中桅的底座。船尾安舵,现仅存装置尾舵的洞孔。船中还出土有一些构件和附属工具,例如绞盘、桨等。经复原研究,与宋徐兢撰《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所记的"下侧如刃"的尖底型海船相同,估计排水量为370吨左右。
船中出土的货物,主要是香料木,包括降真香、沉香、檀香等,湿重达2350公斤。其次是大量的胡椒。此外,还有香料、药物,如龙涎香、乳香、槟榔、朱砂、水银等,也有少数珊瑚珠和玻璃珠等。船内出土有系绳的木签、牌96件,上写"张幹水记"、"朱库国记"、"南家记号"、"哑哩"、"昶郡"、"河郡"等,它们应是寄运货物的签牌或船员私人货物的记号和地名。
船上出土的生活用品,有陶瓷器、铜铁器、竹木器、动植物残骸等。陶瓷器中有瓷碗、陶瓮和军持(净瓶)等,其中一陶瓮上有"西河酱瓜"的题记。还有印刷品残页和20枚木质象棋子。铜钱有504枚,其中两枚年代最晚的为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所铸,可证明这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海船。
参考书目
庄为玑:泉州宋元海船资料的分析,《古船资料辑录》第一辑,1974。
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报告编写组:泉州湾宋代海船发 掘简报,《文物》1975年10期。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