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New Marxian Political Economics
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
It is safe to say that the theory,based on the New Political Economic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Western economics,has constituted the mainstay of IPE Theory and the New Marxian Political Economics that mainly derives from the traditional Marxian political Economics is.
应该说,在西方经济学的分支——新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形成的IPE理论,构成了IPE的理论主体,而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渊源的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IPE理论,也是IPE重要的组成部分。
2)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ics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
The key to the reform deepening of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ics teaching lies in two factors: substantially reforming teaching contents and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深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必须切实改革教学内容与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必须坚持“实现三个结合”。
2.
Starting from the origin of the struggle of "two patterns",the author analyzes the essence of the struggle,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is own point of view about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ics and western economics.
从"两个范式"之争的由来出发,对"两个范式"之争的实质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两个范式"的关系谈了自己的看法。
3)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
On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of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A Practical Perspective;
从实践性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
2.
In our country,some economists worship of Western mainstream economics has made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faced with the grave situation.
由于我国学者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崇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3.
In the situation of carrying out economic reforms and opening policies and socialist market-oriented economy,we are now faced with the problems of insisting on and consolidating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in the economic science and of correctly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and western economics.
在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面临着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科学中的指导地位和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关系的问题,本文认为,为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应当划清它们的原则区别和界限,只有这样,才能明确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借鉴什么,才能理解为什么在经济学教学中理论基础课不能实行双轨制,也谈不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二者相互融合。
4) political economics of Marxism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
Analysis of the object of the Yesearch of political economics of Marxism;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探析
5) Marxism political economics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
Marching with the Times: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 of Marxism Political Economics;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
2.
Consid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economic theory and its practice in China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rxism political economics in the colleges of higher learning and its important position in course system,we should pay much attention to its teaching reform and arouse the initiative of students in learning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及实践的发展和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及其在"两课"的课程体系中 占有的重要地位,应深入探讨其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3.
By comparing the research object of Marxism political economics and that of western economics,in this composition I draw three conclusions:First,the research object of economics is a system,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abstract-level,middle-level and concrete-level objects;Second,the low-level objects are changing;Third,the low-level objects are nationalized.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比较 ,得出了三个结论 :第一 ,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一个系统 ,有抽象、中间、具体三个层次之分 ;第二 ,低层次的研究对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第三 ,低层次的研究对象是国别化的。
6) Principles of Marxism Political Economics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1.
Objective To explore a way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effects of Principles of Marxism Political Economics.
①目的 探讨提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教学效果的途径和方法。
补充资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K.马克思和F.恩格斯运用无产阶级世界观和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只有到了阶级已经完全消灭的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它才可能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政治经济学。
创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于19世纪中叶。这时,资本主义经济已发展到机器大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先进国家和美国占了统治地位,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所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经济危机周期地发生。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工业无产阶级日益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发展,需要有自己的经济理论作为思想武器,这就决定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马克思和恩格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政治经济学,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他们第一次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划出经济领域来,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出生产关系来,指明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他们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指明生产关系是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每一种生产关系是暂时地存在于历史的一定阶段。这样,他们就科学地阐明了生产方式及与之相应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是遵循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表现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政治经济学建立在以客观经济规律为依据的坚实的基础上,使政治经济学成为真正的科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当时创立的政治经济学规定的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从而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和趋于瓦解的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弊病,并从趋于瓦解的资本主义运动形式内部发现未来的能够消除这些矛盾和弊病的力量和因素。
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了古典的、庸俗的、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绝大部分经济学著作,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研究成果中的科学因素,收集和研究了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大量文献和资料,深入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揭示了它的真实运动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上廓清了贯穿于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迷乱。他们阐明了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阶级社会,归根结柢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虽然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这一重大贡献是建立在马克思对劳动价值学说作了全面论证和革命性的发展的基础上的。马克思在研究商品的二重性时,发现了商品二重性中包含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这就使价值的本质得到了科学的说明,并使得剖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现象获得了重要的钥匙。马克思科学地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对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发现了资本家使用雇佣劳动者的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剥削的秘密,创立了他的崭新的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的基石。剩余价值学说彻底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的深刻基础,使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的眼界豁然开朗,这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上的最大功绩。马克思研究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积累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指出"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08页)。马克思全面考察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把社会产品按实物形式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个部类,按价值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个部分,在这一基础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阐明了资本主义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中的深刻矛盾。马克思从本质到现象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全过程,解决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这一使李嘉图学派不能解决的难题,阐明了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及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平均利润的过程,并进一步阐明了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分割。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和经济运动的全面分析,马克思证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并且得出以下的结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必然达到同它的资本主义外壳不相容的地步,相应的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日益尖锐,无产阶级革命必然爆发。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胜利,指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就是埋葬资本主义和创建新社会。
恩格斯在概括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历史和成果时,提出了狭义政治经济学和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区别。只限于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的政治经济学,恩格斯称之为狭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人类各种生产方式,阐明人类各个社会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和消费的规律的政治经济学,恩格斯称之为广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扩展到资本主义以外的社会经济形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前的各种生产方式和比较不发达国家内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存的其他生产方式,进行了研究和比较。恩格斯关于原始公社和相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精辟的研究,也是广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成果。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共产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规律性,对未来的新社会作了科学的预测和论述,提出了共产主义将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理论,并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作了原则性的推断。由于阐明了一些社会经济形态的特殊经济规律,又确立了为数不多的、适合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共有经济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成为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奠立者。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在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占统治地位,发展到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帝国主义时期,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和深刻矛盾作了精辟的分析,揭示了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是垄断,并依据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激化,阐述了在垄断基础上产生的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列宁阐明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把垄断组织和国家的力量结合起来,但它并不能挽救资本主义制度,正好相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完备的物质准备,它的出现只是表明社会主义革命快要实现。列宁分析了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并由此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少数或者单独一国内获得胜利的新结论,从而科学地改变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垄断占统治地位以前的资本主义作出的结论,即社会主义只能在一切或大多数文明国家同时胜利。列宁开拓了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新途径。
列宁在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特别是在提出用新经济政策代替军事共产主义以后,依据苏联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提出并分析了有关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系列原则问题。列宁科学地分析了俄国的多种经济成份和阶级关系,创立了新的过渡时期的学说。他指明了生产资料国有化和社会化的联系和区别,论证了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合作制道路,提出了经过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计划,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大意义和主要途径;在重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同时,强调了经济建设中的经济核算和物质利益原则,提出了社会主义阶段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以及有关计划、管理、分配等方面的一系列理论原则。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是在实践中发展的,他提出的新经济政策是与军事共产主义不同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新的模式。列宁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奠定了基础。
与列宁所处的时代大致相同,欧洲一些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政治经济学方面也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如K.考茨基、R.希法亭、R.卢森堡等,都提出过一些有益的理论成果,但也包含着一些错误的论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列宁以后的发展 斯大林 的贡献 斯大林进一步论述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提出了苏联能在资本主义包围下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过程中,论证了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根据、速度和方法,探讨了推进农业集体化的道路。斯大林还论证了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特点,研究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手段、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斯大林的这些研究和探索推进了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
除斯大林以外,苏联的经济学家在不同的时期也提出过一些有益的能启发人们思考的理论观点,但也出现过一些错误的理论。
在中国的发展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根据中国的革命实践,并在概括中国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区分了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并由此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论证了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后的经济形态是包含多种经济成份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这种理论分析,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对于社会经济形态更替和演变的学说,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这种分析说明:在不同地区或国家,五种社会经济形态的更替,不会呈现出单一的、彼此相同的状态,在不同地区或国家的具体的内部经济根源和外部经济条件下,会呈现出多样的、互有差异的状态。由此就决定了革命会采取不同的斗争形式。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分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的多种经济结构,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原则(见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且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把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许多开拓性的有益成果。
在50年代和60年代,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观点。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两种基本社会矛盾。毛泽东还分析了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各种矛盾,提出了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等一系列理论原则。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概括地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此外,周恩来(1898~1976)强调经济工作必须实事求是,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保持国民经济比较平衡的发展。刘少奇(1898~1969)特别重视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各种过渡形式,还提出过许多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和社会主义社会要有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的观点。陈云提出过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制定计划必须做好物价、财政、信贷平衡等观点。邓小平提出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朱德(1886~1976) 提出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在这一时期,中国的一部分经济学家,在正确对待人口问题,强调发展生产力,重视利润和经济效果,适当处理经济发展速度和比例平衡关系,肯定商品生产、价值规律、按劳分配的作用等等方面,都提出过有益的、中肯的理论观点。这些观点都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但是,从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经济工作上"左"的思想的干扰,使许多正确的理论观点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错误的经济思想逐渐占居主导地位。被日后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观点不但得不到重视,甚至受到不应有的压制和批判,以致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造成极大的混乱,使中国的国民经济遭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
"文化大革命"结束,受到深刻教训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正反两面的经验。在重申并确立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邓小平和陈云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广大经济学界,逐步开展各抒观点的广泛深入的讨论,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理论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总结和探讨,取得了新的成果。主要的有:①总结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的重要论断,提出了应当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改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②重新研究了社会主义经济中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地位和作用,肯定了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实行计划经济必须充分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并适当利用市场机制。③确定了讲求经济效益既要求用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见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又要求产品符合社会需要、符合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提高经济效益成为理论上分析社会主义经济运动和实践中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④明确提出了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应当探求出适合本国国情并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等等。这些观点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
在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80年代又作出了新的开拓性的贡献。主要是明确了:中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长达上百年时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依据中国国情,改革严重束缚着生产力发展的僵化的体制。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首先以农村为重点、逐步转向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总结出以下一些新的理论观点:①进一步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提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②强调了社会主义经济中所有权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开。这就开拓了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具体形式、特别是全民所有制的具体形式的新途径。③发展了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理论,提出了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农村合作经济的新形式,并继续探索完善这一新形式的途径。④深化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中贯彻按劳分配以及整个消费资料分配的研究,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不能理解为完全平均或同步富裕,否则必然导致共同贫穷。只有经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才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富裕,以逐步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⑤在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条件下,探索了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和发展,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早在40年代末,迟至60年代中期,都在不同程度上结合自己国家的具体条件和经济实践,力求摆脱单一的固定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这些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重新分析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过程,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主张进行规模或较广泛或有限度的经济改革,以求得适合自己国家的生产关系的模式,加速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这些国家的经济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关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所有制及其具体形式,关于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关于处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关于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中投资和消费的特点,关于把数量分析引入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等等方面,都有新的重要的进展。他们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都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西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学者的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一部分经济学家,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进行了自己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具有比较复杂的特点:①这些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越来越多地倾向于依据本国的国情,提出自具特点的经济学说。②既存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本国实际相结合以促进工人运动的倾向,也存在脱离工人运动而进行学院性的理论研究的倾向。③有一部分人着重研究30年代以来新发现和发表的马克思的一些手稿,强调"异化"概念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地位。④有相当多的经济学家,重视把当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分析方法来阐述马克思的经济学说。⑤有一些经济学家按自己的观点或依据某种当代的哲学观点,重建所谓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体系。以上的特点说明,这些国家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既有新的有益的发展,也夹杂有不少错误论点,需要结合实践的发展来分析和辨认。
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列宁选集》第2卷,第588页)。在存在无产阶级的社会中,马克思主义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为推翻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而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现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当前人类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和世界经济关系动荡曲折的进程中,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必须有新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面向不断变化的经济现实作出新的分析和论证,它也必须面向当代各种不同的经济学说并进行分析批判以作出汲取或舍弃的抉择,因而在它的发展的某些阶段中必然出现众说纷纭、彼此辩驳的状况,并不断经过实践来检验正误,筛选出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的论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不断发展,使它能恒久地保持具有生命力的更新和发展。
当前,世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在结合自己所面临的革命实践和建设实践,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新现象和新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和分析,努力作出科学的解释和论证,概括出新的理论结论。他们取得的有益的发展,都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增添新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参考书目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
恩格斯:《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书评──为〈民主周报〉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第1章,《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列宁:《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9。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人民出版社,北京,1976。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民出版社,北京,1957。
创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于19世纪中叶。这时,资本主义经济已发展到机器大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先进国家和美国占了统治地位,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所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经济危机周期地发生。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工业无产阶级日益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发展,需要有自己的经济理论作为思想武器,这就决定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马克思和恩格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政治经济学,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他们第一次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划出经济领域来,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出生产关系来,指明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他们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指明生产关系是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每一种生产关系是暂时地存在于历史的一定阶段。这样,他们就科学地阐明了生产方式及与之相应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是遵循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表现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政治经济学建立在以客观经济规律为依据的坚实的基础上,使政治经济学成为真正的科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当时创立的政治经济学规定的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从而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和趋于瓦解的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弊病,并从趋于瓦解的资本主义运动形式内部发现未来的能够消除这些矛盾和弊病的力量和因素。
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了古典的、庸俗的、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绝大部分经济学著作,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研究成果中的科学因素,收集和研究了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大量文献和资料,深入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揭示了它的真实运动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上廓清了贯穿于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迷乱。他们阐明了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阶级社会,归根结柢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虽然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这一重大贡献是建立在马克思对劳动价值学说作了全面论证和革命性的发展的基础上的。马克思在研究商品的二重性时,发现了商品二重性中包含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这就使价值的本质得到了科学的说明,并使得剖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现象获得了重要的钥匙。马克思科学地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对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发现了资本家使用雇佣劳动者的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剥削的秘密,创立了他的崭新的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的基石。剩余价值学说彻底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的深刻基础,使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的眼界豁然开朗,这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上的最大功绩。马克思研究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积累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指出"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08页)。马克思全面考察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把社会产品按实物形式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个部类,按价值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个部分,在这一基础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阐明了资本主义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中的深刻矛盾。马克思从本质到现象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全过程,解决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这一使李嘉图学派不能解决的难题,阐明了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及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平均利润的过程,并进一步阐明了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分割。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和经济运动的全面分析,马克思证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并且得出以下的结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必然达到同它的资本主义外壳不相容的地步,相应的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日益尖锐,无产阶级革命必然爆发。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胜利,指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就是埋葬资本主义和创建新社会。
恩格斯在概括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历史和成果时,提出了狭义政治经济学和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区别。只限于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的政治经济学,恩格斯称之为狭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人类各种生产方式,阐明人类各个社会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和消费的规律的政治经济学,恩格斯称之为广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扩展到资本主义以外的社会经济形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前的各种生产方式和比较不发达国家内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存的其他生产方式,进行了研究和比较。恩格斯关于原始公社和相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精辟的研究,也是广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成果。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共产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规律性,对未来的新社会作了科学的预测和论述,提出了共产主义将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理论,并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作了原则性的推断。由于阐明了一些社会经济形态的特殊经济规律,又确立了为数不多的、适合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共有经济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成为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奠立者。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在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占统治地位,发展到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帝国主义时期,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和深刻矛盾作了精辟的分析,揭示了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是垄断,并依据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激化,阐述了在垄断基础上产生的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列宁阐明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把垄断组织和国家的力量结合起来,但它并不能挽救资本主义制度,正好相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完备的物质准备,它的出现只是表明社会主义革命快要实现。列宁分析了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并由此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少数或者单独一国内获得胜利的新结论,从而科学地改变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垄断占统治地位以前的资本主义作出的结论,即社会主义只能在一切或大多数文明国家同时胜利。列宁开拓了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新途径。
列宁在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特别是在提出用新经济政策代替军事共产主义以后,依据苏联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提出并分析了有关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系列原则问题。列宁科学地分析了俄国的多种经济成份和阶级关系,创立了新的过渡时期的学说。他指明了生产资料国有化和社会化的联系和区别,论证了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合作制道路,提出了经过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计划,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大意义和主要途径;在重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同时,强调了经济建设中的经济核算和物质利益原则,提出了社会主义阶段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以及有关计划、管理、分配等方面的一系列理论原则。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是在实践中发展的,他提出的新经济政策是与军事共产主义不同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新的模式。列宁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奠定了基础。
与列宁所处的时代大致相同,欧洲一些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政治经济学方面也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如K.考茨基、R.希法亭、R.卢森堡等,都提出过一些有益的理论成果,但也包含着一些错误的论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列宁以后的发展 斯大林 的贡献 斯大林进一步论述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提出了苏联能在资本主义包围下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过程中,论证了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根据、速度和方法,探讨了推进农业集体化的道路。斯大林还论证了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特点,研究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手段、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斯大林的这些研究和探索推进了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
除斯大林以外,苏联的经济学家在不同的时期也提出过一些有益的能启发人们思考的理论观点,但也出现过一些错误的理论。
在中国的发展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根据中国的革命实践,并在概括中国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区分了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并由此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论证了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后的经济形态是包含多种经济成份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这种理论分析,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对于社会经济形态更替和演变的学说,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这种分析说明:在不同地区或国家,五种社会经济形态的更替,不会呈现出单一的、彼此相同的状态,在不同地区或国家的具体的内部经济根源和外部经济条件下,会呈现出多样的、互有差异的状态。由此就决定了革命会采取不同的斗争形式。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分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的多种经济结构,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原则(见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且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把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许多开拓性的有益成果。
在50年代和60年代,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观点。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两种基本社会矛盾。毛泽东还分析了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各种矛盾,提出了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等一系列理论原则。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概括地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此外,周恩来(1898~1976)强调经济工作必须实事求是,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保持国民经济比较平衡的发展。刘少奇(1898~1969)特别重视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各种过渡形式,还提出过许多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和社会主义社会要有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的观点。陈云提出过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制定计划必须做好物价、财政、信贷平衡等观点。邓小平提出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朱德(1886~1976) 提出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在这一时期,中国的一部分经济学家,在正确对待人口问题,强调发展生产力,重视利润和经济效果,适当处理经济发展速度和比例平衡关系,肯定商品生产、价值规律、按劳分配的作用等等方面,都提出过有益的、中肯的理论观点。这些观点都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但是,从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经济工作上"左"的思想的干扰,使许多正确的理论观点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错误的经济思想逐渐占居主导地位。被日后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观点不但得不到重视,甚至受到不应有的压制和批判,以致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造成极大的混乱,使中国的国民经济遭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
"文化大革命"结束,受到深刻教训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正反两面的经验。在重申并确立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邓小平和陈云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广大经济学界,逐步开展各抒观点的广泛深入的讨论,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理论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总结和探讨,取得了新的成果。主要的有:①总结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的重要论断,提出了应当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改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②重新研究了社会主义经济中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地位和作用,肯定了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实行计划经济必须充分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并适当利用市场机制。③确定了讲求经济效益既要求用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见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又要求产品符合社会需要、符合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提高经济效益成为理论上分析社会主义经济运动和实践中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④明确提出了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应当探求出适合本国国情并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等等。这些观点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
在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80年代又作出了新的开拓性的贡献。主要是明确了:中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长达上百年时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依据中国国情,改革严重束缚着生产力发展的僵化的体制。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首先以农村为重点、逐步转向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总结出以下一些新的理论观点:①进一步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提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②强调了社会主义经济中所有权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开。这就开拓了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具体形式、特别是全民所有制的具体形式的新途径。③发展了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理论,提出了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农村合作经济的新形式,并继续探索完善这一新形式的途径。④深化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中贯彻按劳分配以及整个消费资料分配的研究,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不能理解为完全平均或同步富裕,否则必然导致共同贫穷。只有经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才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富裕,以逐步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⑤在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条件下,探索了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和发展,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早在40年代末,迟至60年代中期,都在不同程度上结合自己国家的具体条件和经济实践,力求摆脱单一的固定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这些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重新分析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过程,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主张进行规模或较广泛或有限度的经济改革,以求得适合自己国家的生产关系的模式,加速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这些国家的经济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关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所有制及其具体形式,关于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关于处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关于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中投资和消费的特点,关于把数量分析引入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等等方面,都有新的重要的进展。他们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都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西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学者的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一部分经济学家,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进行了自己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具有比较复杂的特点:①这些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越来越多地倾向于依据本国的国情,提出自具特点的经济学说。②既存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本国实际相结合以促进工人运动的倾向,也存在脱离工人运动而进行学院性的理论研究的倾向。③有一部分人着重研究30年代以来新发现和发表的马克思的一些手稿,强调"异化"概念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地位。④有相当多的经济学家,重视把当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分析方法来阐述马克思的经济学说。⑤有一些经济学家按自己的观点或依据某种当代的哲学观点,重建所谓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体系。以上的特点说明,这些国家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既有新的有益的发展,也夹杂有不少错误论点,需要结合实践的发展来分析和辨认。
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列宁选集》第2卷,第588页)。在存在无产阶级的社会中,马克思主义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为推翻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而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现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当前人类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和世界经济关系动荡曲折的进程中,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必须有新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面向不断变化的经济现实作出新的分析和论证,它也必须面向当代各种不同的经济学说并进行分析批判以作出汲取或舍弃的抉择,因而在它的发展的某些阶段中必然出现众说纷纭、彼此辩驳的状况,并不断经过实践来检验正误,筛选出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的论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不断发展,使它能恒久地保持具有生命力的更新和发展。
当前,世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在结合自己所面临的革命实践和建设实践,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新现象和新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和分析,努力作出科学的解释和论证,概括出新的理论结论。他们取得的有益的发展,都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增添新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参考书目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
恩格斯:《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书评──为〈民主周报〉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第1章,《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列宁:《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9。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人民出版社,北京,1976。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民出版社,北京,1957。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