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eitor Villa-Lobos
维拉·洛勃斯
1.
Heitor Villa-Lobos was one of the greatest Brazilian composers in the 20th century,and he was also famous as the first South American composer.
维拉·洛勃斯是20世纪巴西最伟大的作曲家,也是第一位世界闻名的南美作曲家。
2) Brahms
[英][brɑ:mz] [美][brɑmz]
勃拉姆斯
1.
Re-recognition of Brahms——A Preliminary Probe into Developing Variations;
重新认识勃拉姆斯——展开式变奏的初探
2.
The Model of Settl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Classic Dramaticism and Romantic Lyricism--Brahms Sonata;
化解古典戏剧性与浪漫抒情性矛盾的典范——勃拉姆斯的奏鸣曲
3.
On the Introspective Emotion of Brahms Lied;
论勃拉姆斯艺术歌曲中的内省情感
3) Johannes Brahms
勃拉姆斯
1.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Johannes Brahms "Hungarian Dance No.5";
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No.5艺术特色浅析
2.
The Romantic musicians represented by Schubert、Schumann、 Johannes Brahms initiated, developed and enriched German and Austrian’s artistic songs composition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he classic music and became a important force for the Romantic music.
以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为代表的浪漫派音乐家,在继承古典音乐的基础上,开创和发展并丰富了德奥的艺术歌曲创作,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一股重要力量。
3.
Based on an analysis in details of two introductions from Johannes Brahms first Symphony as well as various materials in them, pointed out their "dictate" functions in the first Symphony, proved that the phenomena of the motif-through being popular in Brahms symphonies.
文章通过对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中两个前奏及其所含多种素材的详细分析 ,以及它们在《第一交响曲》中起到的“指令性”作用 ,证明勃拉姆斯交响曲中广泛存在的“主题贯串”现象 ,并以之作为勃拉姆斯交响曲能够被视作一个关联性整体的有力证
4) Heitor Villa-Lobos (1887~1959)
维拉-洛博斯,H.
5)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勃拉姆斯,J.
6) Philostratos Flavius (160或170~244或249)
菲洛斯特拉托斯·佛拉维乌斯
补充资料:勃拉姆斯,J.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
生平 1833年5月7日,勃拉姆斯生于汉堡一个市民家庭。其父是职业乐师,能演奏多种乐器,也是勃拉姆斯学习音乐的启蒙者。幼年,他从当地的一些音乐教师学习钢琴、作曲,其中E.马克森的严格教导,特别是他对德国传统古典音乐和德奥民间音乐的热爱,给勃拉姆斯以深刻影响。由于家境贫寒,勃拉姆斯15岁就开始独立生活。除在当地的小酒店演奏外,也编写一些娱乐性小曲。184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引起勃拉姆斯的注意。1849年他写了1首钢琴四手联弹《回忆俄罗斯》,引用了代表匈牙利革命的《拉科齐进行曲》的片断,表达了他对革命的同情。1850年他结识了逃亡到汉堡的匈牙利小提琴家E.赖门伊,并与之旅行演奏。1853年又结识了著名的匈牙利小提琴家J.约阿希姆,同年由约阿奇姆介绍,认识了R.舒曼夫妇。20岁的勃拉姆斯已是许多作品的作者,他的创作和演奏活动深受舒曼的器重和赏识。1853年,舒曼在他主编的《新音乐杂志》上发表《新的道路》一文,热情推荐这位后起之秀。勃拉姆斯和舒曼夫妇、约阿奇姆成为挚友,特别是和舒曼夫人克拉拉,保持了40多年的友谊,成为影响勃拉姆斯精神生活和创作的重要因素。1858~1859年勃拉姆斯在代特莫尔德担任合唱指挥,接触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合唱作品,对他后来写作合唱曲有一定影响。他早期的创作主要受舒曼的影响,作品中常表现出当时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幻想、苦闷和抗争,在风格和手法上显露出舒曼的痕迹。1863年勃拉姆斯定居维也纳。60、70年代,他除了演出和担任指挥外,主要从事创作,他的一些重要作品都是这时完成的。
勃拉姆斯虽然有点索居寡言,但是他十分关心德国的命运,特别是德国的统一。1871年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统一了德国。勃拉姆斯欣喜万分,立即写了《凯旋之歌》(1871)献给德皇威廉一世。在他著名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中,也曲折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事件。但是,德国统一后的严酷现实,使勃拉姆斯感到失望,加上生活圈子和视野的狭窄,特别是19世纪后半叶德奥知识分子思想中的深刻矛盾,使得勃拉姆斯某些作品中反映出的忧郁孤独的情绪,甚至是悲观隐退的思想。1885年完成的《第四交响曲》是这种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勃拉姆斯晚年渐趋消沉,创作力衰退,作品以室内乐和钢琴小品为主,但其中象《b小调单簧管五重奏》(1891)和两首单簧管奏鸣曲(1894)等仍是他的重要作品。由于勃拉姆斯在音乐创作上的成就,他曾被选为柏林艺术学院院士,被授予汉堡市"荣誉公民"、剑桥大学和布雷斯劳大学博士等荣誉。1897年4月3日在维也纳逝世。
创作 勃拉姆斯是一位热爱民族文化,追求古典精神的作曲家。他在创作中力图维护德奥的传统,和同时代的作曲家相比,他在这方面表现得更积极更自觉。在创作中他追求内在的感情的深刻表现,反对浮华的表面效果,风格质朴、严峻,作品富有哲理性。
在勃拉姆斯的创作中,交响音乐占有重要地位,在这类作品中,结构的原则、调性的布局、主题发展的逻辑性、复调思维的深刻性以及宏伟的气势等,都明显地看到J.S.巴赫、L.van贝多芬对他的影响。在他的4首交响曲中,以第 1和第4最为著名。他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1862~1876)不象多数作曲家那样带有尝试和模仿前人的性质,而是一部成熟之作。他从1862年写出第1乐章到1876年最后完成,持续了14年之久。乐曲反映了德国统一前后的十多年中,勃拉姆斯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从第1乐章的矛盾、挣扎,第2、3乐章的悲痛、幻想到终曲的欢呼、赞颂,显示了他探求理想、摆脱痛苦、走向光明的哲理信念。1885年完成的《第四交响曲》虽然气势宏大却缺乏乐观战斗精神,特别是采用古老的帕萨卡里亚变奏的终曲乐章,流露出命运主宰一切的悲观情绪。除4首交响曲外,他写的两首钢琴协奏曲(1858、1881),特别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不论在思想和技巧方面,都是同类作品中的优秀者。
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从早期沿古典奏鸣曲、变奏曲原则到更多地写作特性钢琴小品如随想曲、间奏曲、狂想曲以及民间歌曲、舞曲等,可以看出浪漫主义思潮对勃拉姆斯的影响。这类作品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艺术风格:深沉、典雅、富于技巧、手法细腻、形象丰富,有些是作者内心体验的独白,有些是生活情景的描绘。如作者自称是其"痛苦的摇篮曲"的《降E大调间奏曲》 (1892)、具有古老加沃特舞曲性质的《b小调随想曲》 (1878)以及富有戏剧性的《b小调狂想曲》(1879)等,都是这类作品的优秀之作。这些特性钢琴小品是在F.舒伯特的瞬想曲、即兴曲,F.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和R.舒曼钢琴套曲的传统上的继承和发展。勃拉姆斯还写了不少主题变奏钢琴曲,其中《匈牙利民歌主题变奏曲》(1853)、《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1862)、《海顿主题变奏曲》(1873)和《舒曼主题变奏曲》(1854)等最有名。他写的21首匈牙利舞曲(1852~1869),形象生动鲜明,真实地体现了匈牙利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在人民中广为流传。
勃拉姆斯的一生从未间断艺术歌曲的创作。除大型合唱外,数量最多并有影响的是抒情歌曲和民歌改编曲。它们直接继承了舒伯特和舒曼的艺术歌曲的传统,感情真挚朴实,声乐和钢琴部分结合完美。有的纤细复杂,反映了19世纪下半叶德奥知识分子复杂而敏感的思绪,如《我的呻吟更形低微》(1886)、《我的爱情多青春》(1874)等;有的充满生活情趣和富有幽默感,如《徒然的小夜曲》(1878)、《铁匠》(1858)等。不少作品和德奥民间音乐有着内在联系,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如著名的《摇篮曲》(1868)就几乎被当着民歌传唱。在大型作品中,他为合唱、独唱和管弦乐队写的《德意志追思曲》(1857~1868)是这类作品中最宏伟深沉的一部。此外《命运之歌》(1871)、《女低音狂想曲》(1869)等也占有一定地位。
勃拉姆斯从青年时代起就热爱民歌并记录整理,直到晚年。在L.van贝多芬之后象勃拉姆斯那样专心收集并研究改编民歌的作曲家是不多见的。他曾在一封信中说:"民歌──是我的理想。"他晚年最后完成的 7册《德意志民歌集》(1894),是他对德奥民间音乐文化研究的重大贡献。
勃拉姆斯的创作和生活是与19世纪下半叶极其复杂矛盾的德奥现实相联系的,尽管时代和阶级给他的创作带来局限,但他仍能在这种情况下继承古典传统,汲取浪漫主义精华,写出有创造性的、有个性的、表达了强烈民族情感和爱国思想的优秀作品,并成为19世纪下半叶德国音乐文化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生平 1833年5月7日,勃拉姆斯生于汉堡一个市民家庭。其父是职业乐师,能演奏多种乐器,也是勃拉姆斯学习音乐的启蒙者。幼年,他从当地的一些音乐教师学习钢琴、作曲,其中E.马克森的严格教导,特别是他对德国传统古典音乐和德奥民间音乐的热爱,给勃拉姆斯以深刻影响。由于家境贫寒,勃拉姆斯15岁就开始独立生活。除在当地的小酒店演奏外,也编写一些娱乐性小曲。184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引起勃拉姆斯的注意。1849年他写了1首钢琴四手联弹《回忆俄罗斯》,引用了代表匈牙利革命的《拉科齐进行曲》的片断,表达了他对革命的同情。1850年他结识了逃亡到汉堡的匈牙利小提琴家E.赖门伊,并与之旅行演奏。1853年又结识了著名的匈牙利小提琴家J.约阿希姆,同年由约阿奇姆介绍,认识了R.舒曼夫妇。20岁的勃拉姆斯已是许多作品的作者,他的创作和演奏活动深受舒曼的器重和赏识。1853年,舒曼在他主编的《新音乐杂志》上发表《新的道路》一文,热情推荐这位后起之秀。勃拉姆斯和舒曼夫妇、约阿奇姆成为挚友,特别是和舒曼夫人克拉拉,保持了40多年的友谊,成为影响勃拉姆斯精神生活和创作的重要因素。1858~1859年勃拉姆斯在代特莫尔德担任合唱指挥,接触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合唱作品,对他后来写作合唱曲有一定影响。他早期的创作主要受舒曼的影响,作品中常表现出当时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幻想、苦闷和抗争,在风格和手法上显露出舒曼的痕迹。1863年勃拉姆斯定居维也纳。60、70年代,他除了演出和担任指挥外,主要从事创作,他的一些重要作品都是这时完成的。
勃拉姆斯虽然有点索居寡言,但是他十分关心德国的命运,特别是德国的统一。1871年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统一了德国。勃拉姆斯欣喜万分,立即写了《凯旋之歌》(1871)献给德皇威廉一世。在他著名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中,也曲折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事件。但是,德国统一后的严酷现实,使勃拉姆斯感到失望,加上生活圈子和视野的狭窄,特别是19世纪后半叶德奥知识分子思想中的深刻矛盾,使得勃拉姆斯某些作品中反映出的忧郁孤独的情绪,甚至是悲观隐退的思想。1885年完成的《第四交响曲》是这种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勃拉姆斯晚年渐趋消沉,创作力衰退,作品以室内乐和钢琴小品为主,但其中象《b小调单簧管五重奏》(1891)和两首单簧管奏鸣曲(1894)等仍是他的重要作品。由于勃拉姆斯在音乐创作上的成就,他曾被选为柏林艺术学院院士,被授予汉堡市"荣誉公民"、剑桥大学和布雷斯劳大学博士等荣誉。1897年4月3日在维也纳逝世。
创作 勃拉姆斯是一位热爱民族文化,追求古典精神的作曲家。他在创作中力图维护德奥的传统,和同时代的作曲家相比,他在这方面表现得更积极更自觉。在创作中他追求内在的感情的深刻表现,反对浮华的表面效果,风格质朴、严峻,作品富有哲理性。
在勃拉姆斯的创作中,交响音乐占有重要地位,在这类作品中,结构的原则、调性的布局、主题发展的逻辑性、复调思维的深刻性以及宏伟的气势等,都明显地看到J.S.巴赫、L.van贝多芬对他的影响。在他的4首交响曲中,以第 1和第4最为著名。他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1862~1876)不象多数作曲家那样带有尝试和模仿前人的性质,而是一部成熟之作。他从1862年写出第1乐章到1876年最后完成,持续了14年之久。乐曲反映了德国统一前后的十多年中,勃拉姆斯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从第1乐章的矛盾、挣扎,第2、3乐章的悲痛、幻想到终曲的欢呼、赞颂,显示了他探求理想、摆脱痛苦、走向光明的哲理信念。1885年完成的《第四交响曲》虽然气势宏大却缺乏乐观战斗精神,特别是采用古老的帕萨卡里亚变奏的终曲乐章,流露出命运主宰一切的悲观情绪。除4首交响曲外,他写的两首钢琴协奏曲(1858、1881),特别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不论在思想和技巧方面,都是同类作品中的优秀者。
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从早期沿古典奏鸣曲、变奏曲原则到更多地写作特性钢琴小品如随想曲、间奏曲、狂想曲以及民间歌曲、舞曲等,可以看出浪漫主义思潮对勃拉姆斯的影响。这类作品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艺术风格:深沉、典雅、富于技巧、手法细腻、形象丰富,有些是作者内心体验的独白,有些是生活情景的描绘。如作者自称是其"痛苦的摇篮曲"的《降E大调间奏曲》 (1892)、具有古老加沃特舞曲性质的《b小调随想曲》 (1878)以及富有戏剧性的《b小调狂想曲》(1879)等,都是这类作品的优秀之作。这些特性钢琴小品是在F.舒伯特的瞬想曲、即兴曲,F.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和R.舒曼钢琴套曲的传统上的继承和发展。勃拉姆斯还写了不少主题变奏钢琴曲,其中《匈牙利民歌主题变奏曲》(1853)、《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1862)、《海顿主题变奏曲》(1873)和《舒曼主题变奏曲》(1854)等最有名。他写的21首匈牙利舞曲(1852~1869),形象生动鲜明,真实地体现了匈牙利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在人民中广为流传。
勃拉姆斯的一生从未间断艺术歌曲的创作。除大型合唱外,数量最多并有影响的是抒情歌曲和民歌改编曲。它们直接继承了舒伯特和舒曼的艺术歌曲的传统,感情真挚朴实,声乐和钢琴部分结合完美。有的纤细复杂,反映了19世纪下半叶德奥知识分子复杂而敏感的思绪,如《我的呻吟更形低微》(1886)、《我的爱情多青春》(1874)等;有的充满生活情趣和富有幽默感,如《徒然的小夜曲》(1878)、《铁匠》(1858)等。不少作品和德奥民间音乐有着内在联系,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如著名的《摇篮曲》(1868)就几乎被当着民歌传唱。在大型作品中,他为合唱、独唱和管弦乐队写的《德意志追思曲》(1857~1868)是这类作品中最宏伟深沉的一部。此外《命运之歌》(1871)、《女低音狂想曲》(1869)等也占有一定地位。
勃拉姆斯从青年时代起就热爱民歌并记录整理,直到晚年。在L.van贝多芬之后象勃拉姆斯那样专心收集并研究改编民歌的作曲家是不多见的。他曾在一封信中说:"民歌──是我的理想。"他晚年最后完成的 7册《德意志民歌集》(1894),是他对德奥民间音乐文化研究的重大贡献。
勃拉姆斯的创作和生活是与19世纪下半叶极其复杂矛盾的德奥现实相联系的,尽管时代和阶级给他的创作带来局限,但他仍能在这种情况下继承古典传统,汲取浪漫主义精华,写出有创造性的、有个性的、表达了强烈民族情感和爱国思想的优秀作品,并成为19世纪下半叶德国音乐文化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