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e Han identification
汉族认同
1.
The article, by hackling the hero writings from the South Ming Dynasty to late Qing Dynasty, has discovered the lineage of loyal officials from Wen Tianxiang, Shi Kefa, Ma Xiongzhen to Zhang Xun, and, from its symbolic connotation, has demonstrated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the Han people from the Han identification to the state identification.
梳理了从南明到清末的英雄书写,发掘出从文天祥、史可法、马雄镇到张勋的忠臣谱系,并从其象征内涵中论证了汉族士人从汉族认同到中国认同的嬗变过程。
2) Man-Han reconciliation
满汉认同
3) Chinese character identity
汉字认同
4) "Han descendant" identity
"汉裔"认同
5) ethnic identity
民族认同
1.
Written from the definition and change of the identity concept, this paper introduces western researchers?stud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identity, ethnic identity and mental health, ethnic identity and acculturation, and ethnic identity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etc, and summarizes some study strategies of ethnic identity.
从“认同”的概念界定及其嬗变出发,介绍了西方研究者在民族认同的发展、民族认同与心理健康、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民族认同与人格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并且概括了民族认同的一些研究策略。
2.
After a survey in 2116 adolescents in Southern Xinjiang,the paper reveals that the adolescents in Southern Xinjiang are more positive in national identity than in ethnic identity,the ratio in national identity and ethnic identity changes as the cognitive structure of adolescents develops,not following a straight line.
文章在对南疆地区2116名青少年进行调查后发现:南疆地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较民族认同更为积极,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高低随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直线的,其中高三学生的国家认同最高,高一学生的民族认同最高。
3.
Cultural identity is the basic premise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ethnic identity,national and ethnic identity is maintained and the basi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national reunification,and ultimately,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peaceful reunification.
文化认同是国家、民族认同的基本前提,国家、民族认同则是维系和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最终来说文化认同则成为国家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
6) ethnic identity
族群认同
1.
Ethnic Identity and Ethnicity——Taking for Pinghua’Ren and Kejia’Ren of the Liucheng city Of Guangxi Province an Example;
族群认同与族群性——以广西柳城县平话人与客家人为例
2.
Social Situation, Historical Memory and Ethnic Identity Descendants of the Kaifeng Jews to a Case Study;
社会环境、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补充资料:大汉族主义
中国汉族地主、资产阶级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国民党政府推行的民族政策,是大汉族主义的典型。主要表现为否认中国有多民族存在,把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称之为"宗族",政治上限制甚至剥夺少数民族的权利,经济上进行残酷剥削,文化上实行愚民政策,任意践踏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强制改变民族服饰,禁止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对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实行武装镇压,并蓄意制造民族纠纷,挑起民族冲突,勾结帝国主义奴役、宰割少数民族,破坏民族团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进而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铲除了民族压迫的社会根源,形成和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占统治地位的大汉族主义思想虽已不复存在,但是,它的影响仍然残存于一部分人的头脑中,妨碍民族团结,妨碍一部分汉族干部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少数民族。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大汉族主义思想倾向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它的主要表现是:不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少数民族,不信任甚至歧视和侮辱少数民族,不尊重他们的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忽视民族差别、民族特点和民族问题存在的长期性;看不到少数民族的长处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注意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不尊重他们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漠视少数民族人民的困难和疾苦;不注意积极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等等。这种大汉族主义思想如不克服,就要损害民族团结。中国共产党一直把克服大汉族主义看作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经常教育汉族干部警惕和克服大汉族主义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不断提高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牢固树立汉族和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现代化建设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进而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铲除了民族压迫的社会根源,形成和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占统治地位的大汉族主义思想虽已不复存在,但是,它的影响仍然残存于一部分人的头脑中,妨碍民族团结,妨碍一部分汉族干部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少数民族。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大汉族主义思想倾向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它的主要表现是:不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少数民族,不信任甚至歧视和侮辱少数民族,不尊重他们的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忽视民族差别、民族特点和民族问题存在的长期性;看不到少数民族的长处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注意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不尊重他们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漠视少数民族人民的困难和疾苦;不注意积极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等等。这种大汉族主义思想如不克服,就要损害民族团结。中国共产党一直把克服大汉族主义看作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经常教育汉族干部警惕和克服大汉族主义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不断提高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牢固树立汉族和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现代化建设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