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eligious education
宗教教育
1.
By expou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history and Eastern Christianity culture,this article tells us that people should deal properly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onventional education and religious education: Eastern Christianity culture,as a traditional culture,should be listed into Russian education,but the name of the program,the .
本文通过对俄罗斯历史和文化中东正教特点及作用的阐述表明应正确处理世俗教育与宗教教育的关系:作为传统文化的东正教文化可以走进俄罗斯教育,但要考虑课程的名称、教学的形式及讲授的内容。
2.
The changes of religious school is reflected on the enlargement of the scale of the student body in this period,meanwhile,the common customs of the religious education are inclined to strengthening day by day.
北洋时期的宗教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全国教育事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对这一时期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3.
Meanwhile religious education had also given gigantic influence on many aspects of social life of this period, especially in the historical trendance towards the 20th century Chinese cultural modernization.
北洋时期的宗教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全国教育事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secular education
非宗教教育
3) religious sports
宗教体育
1.
The culture of human develops from religious culture,science culture to art culture,from value opinion and culture pattern,as one part of culture ,sports is sure to follow this rule,this paper use the historic eyes,analyzes the correctness and progress of science sports replacing religious sports.
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当前科学体育形态替代宗教体育形态的合理性与进步性。
5) Patriarchal Clan Education
宗族教育
1.
The Core of Patriarchal Clan Education in Ancient China-Filial Piety;
中国古代宗族教育的核心——孝道
6) religious bearing concept
宗教生育观
补充资料: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宗教改革运动是 16 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以宗教改革的形式发动的一次大规模反封建的社会政治运动。1517年首先在德国兴起,并迅即扩大到整个欧洲。它的矛头直接指向西欧封建制度的主要支柱──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教会。在运动中,产生了脱离天主教的新教。新教与天主教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斗争,形成各自的势力范围。两派为扩大和巩固自己的影响和势力,都对教育十分重视。两派斗争对以基督教教育为主干的西欧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新教对教育的改革 新教包括许多宗派,其中最主要的是路德派和加尔文派。它们都重视普及教育,除由新教教会直接组织教学外,也敦促地方行政当局兴办学校,并对教育进行了改革。
①路德派。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家德国的M.路德,曾建议由基督教新教教会和地方当局接管教育,在全国城镇农村设立公办学校,为平民子女提供免费教育。课程主要是读、写、算和宗教知识,即4R教育,也设有体育和音乐课。路德的助手P.梅兰希顿毕生从事教育。他编写过大量文法、修辞、逻辑、物理、伦理等学科的教科书。他编写的《拉丁文法》曾多次再版,是当时通用的标准文法课本。他对德国学校作了全面调查之后,于1528年制订《萨克森拉丁文法学校计划》详细阐述他的教育原则。根据这一教学计划,各级学校减少了教学的学科门类,以便使学生学得更加透彻。1559年,他起草了一份维滕贝格学校法规,要求每个村庄建立一所本族语学校,教授4R和音乐。他还在维滕贝格创办了一所拉丁文法学校,各地相继仿效。拉丁文法学校分 3级,初级学习拉丁文的阅读和书写,中级学习拉丁文法,高级学习古典拉丁文著作。有些拉丁文法学校在高级班还增加希腊文和希伯来文课程。稍后,另一教育家J.斯图谟把三所旧的拉丁中学改组为一个新型中学,定名为古典文科中学 (Gymnasium),该校主要学习拉丁文、希腊文。文科中学分为10个年级,每级按固定的课程和教科书进行教学。这类学校,对其他欧洲国家也有影响。路德教派主张对统治阶级上层人士的子女实施高深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新教的牧师、国家的官吏和新教学校的教师他们主张建立双轨学校制度,即为普通人民建立一种学校,为上层阶级建立一种学校。
②加尔文派。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家J.加尔文领导的基督教新教在瑞士颇有影响,后在尼德兰、苏格兰也占有优势。加尔文注重国民教育。1537年,他为日内瓦宗教共和国制定了一份施政方案,强调学术和教育的重要性。他又起草了日内瓦学校的计划书,主张对儿童实施普及义务的初等教育。在加尔文教派的学校中,也学习4R。宗教课的内容为传授本派教义。教学使用本族语。加尔文教派对尼德兰教育的影响甚大。尼德兰采纳了加尔文教派的教义,建立了政教合一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接管了原有的城市学校,在学校设备、学校领导、管理体制以及师资等方面作了许多改革。尼德兰在城市中实施普及义务的小学教育,同时也注意到中学的建立及其改革。尼德兰成为欧洲新教学者和学生们的活动中心。加尔文教派对法国、英国以及美洲各殖民地国家的教育都有很大影响。
天主教对教育的改革 天主教会为对抗新教的改革,发起反宗教改革运动,其势力较大者为西班牙天主教徒依纳爵·罗耀拉创立的耶稣会派。1584年,各地耶稣会的代表在罗马集会,制定《教育法令》,几经讨论,于1599年公布。《教育法令》规定了学级编制、学校设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按此法令,耶稣会派建立的学校大体上分为3级,学完全部课程共13年或15年。初级6年,学生10岁或12岁入学,主要学习拉丁文法和修辞。中级3 年,主要学习哲学和修辞学。高级课程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类为培养教士,主要学习经院式神学,学制 4年;一类为培养教师,主要学习哲学,学制 6年。耶稣会为培养适应海外传教的教士,除教授宗教教义和拉丁文之外,还增加演说术、地理、历史等课程,强调组织纪律和体育锻炼。耶稣会派的教育工作的组织非常严密。为了加强教会对学生的控制和影响,耶稣会派的学校实行寄宿制(见耶稣会教育)。
宗教改革对教育的影响 宗教改革运动打破了长期以来天主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使教育的领导权开始转到国家手中。新教的重视普及教育、提倡政府办学、改进传统教学法、提出新的教学原则、注意实用课程、运用民族语言教学等教育改革措施,使教育领域出现了世俗化、地方化、方言化的倾向,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欧洲的国民教育制度。宗教改革时期还出现了教育调查、学校视导、教师检定、师资培养等制度的萌芽,出现了近代的双轨学制的端倪。反宗教改革的耶稣会派对教育进行的改革,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上也有某些独创之处,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影响。
参考书目
曹孚、滕大春等编:《外国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1。
G. R. Elton ed., The New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 , Vol. Ⅱ, The Reformation 1520~1559,Cambridge University,1958.
R. B. Wernham ed., The New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 Vol Ⅲ, The Counter Reformation ɑndprice Revolution,1559~1610,Cambridge University,1968.
新教对教育的改革 新教包括许多宗派,其中最主要的是路德派和加尔文派。它们都重视普及教育,除由新教教会直接组织教学外,也敦促地方行政当局兴办学校,并对教育进行了改革。
①路德派。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家德国的M.路德,曾建议由基督教新教教会和地方当局接管教育,在全国城镇农村设立公办学校,为平民子女提供免费教育。课程主要是读、写、算和宗教知识,即4R教育,也设有体育和音乐课。路德的助手P.梅兰希顿毕生从事教育。他编写过大量文法、修辞、逻辑、物理、伦理等学科的教科书。他编写的《拉丁文法》曾多次再版,是当时通用的标准文法课本。他对德国学校作了全面调查之后,于1528年制订《萨克森拉丁文法学校计划》详细阐述他的教育原则。根据这一教学计划,各级学校减少了教学的学科门类,以便使学生学得更加透彻。1559年,他起草了一份维滕贝格学校法规,要求每个村庄建立一所本族语学校,教授4R和音乐。他还在维滕贝格创办了一所拉丁文法学校,各地相继仿效。拉丁文法学校分 3级,初级学习拉丁文的阅读和书写,中级学习拉丁文法,高级学习古典拉丁文著作。有些拉丁文法学校在高级班还增加希腊文和希伯来文课程。稍后,另一教育家J.斯图谟把三所旧的拉丁中学改组为一个新型中学,定名为古典文科中学 (Gymnasium),该校主要学习拉丁文、希腊文。文科中学分为10个年级,每级按固定的课程和教科书进行教学。这类学校,对其他欧洲国家也有影响。路德教派主张对统治阶级上层人士的子女实施高深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新教的牧师、国家的官吏和新教学校的教师他们主张建立双轨学校制度,即为普通人民建立一种学校,为上层阶级建立一种学校。
②加尔文派。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家J.加尔文领导的基督教新教在瑞士颇有影响,后在尼德兰、苏格兰也占有优势。加尔文注重国民教育。1537年,他为日内瓦宗教共和国制定了一份施政方案,强调学术和教育的重要性。他又起草了日内瓦学校的计划书,主张对儿童实施普及义务的初等教育。在加尔文教派的学校中,也学习4R。宗教课的内容为传授本派教义。教学使用本族语。加尔文教派对尼德兰教育的影响甚大。尼德兰采纳了加尔文教派的教义,建立了政教合一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接管了原有的城市学校,在学校设备、学校领导、管理体制以及师资等方面作了许多改革。尼德兰在城市中实施普及义务的小学教育,同时也注意到中学的建立及其改革。尼德兰成为欧洲新教学者和学生们的活动中心。加尔文教派对法国、英国以及美洲各殖民地国家的教育都有很大影响。
天主教对教育的改革 天主教会为对抗新教的改革,发起反宗教改革运动,其势力较大者为西班牙天主教徒依纳爵·罗耀拉创立的耶稣会派。1584年,各地耶稣会的代表在罗马集会,制定《教育法令》,几经讨论,于1599年公布。《教育法令》规定了学级编制、学校设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按此法令,耶稣会派建立的学校大体上分为3级,学完全部课程共13年或15年。初级6年,学生10岁或12岁入学,主要学习拉丁文法和修辞。中级3 年,主要学习哲学和修辞学。高级课程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类为培养教士,主要学习经院式神学,学制 4年;一类为培养教师,主要学习哲学,学制 6年。耶稣会为培养适应海外传教的教士,除教授宗教教义和拉丁文之外,还增加演说术、地理、历史等课程,强调组织纪律和体育锻炼。耶稣会派的教育工作的组织非常严密。为了加强教会对学生的控制和影响,耶稣会派的学校实行寄宿制(见耶稣会教育)。
宗教改革对教育的影响 宗教改革运动打破了长期以来天主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使教育的领导权开始转到国家手中。新教的重视普及教育、提倡政府办学、改进传统教学法、提出新的教学原则、注意实用课程、运用民族语言教学等教育改革措施,使教育领域出现了世俗化、地方化、方言化的倾向,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欧洲的国民教育制度。宗教改革时期还出现了教育调查、学校视导、教师检定、师资培养等制度的萌芽,出现了近代的双轨学制的端倪。反宗教改革的耶稣会派对教育进行的改革,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上也有某些独创之处,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影响。
参考书目
曹孚、滕大春等编:《外国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1。
G. R. Elton ed., The New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 , Vol. Ⅱ, The Reformation 1520~1559,Cambridge University,1958.
R. B. Wernham ed., The New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 Vol Ⅲ, The Counter Reformation ɑndprice Revolution,1559~1610,Cambridge University,1968.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