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新规划
1)  new programming
新规划
2)  New Town Planning
新城规划
1.
A Study of the Standard of Basic Education Facilities in New Town Planning During High-speed Urbanization——Based on the Research, Discovery and Revelation in Daxing Case;
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新城基础教育设施配套标准研究——在大兴新城规划中的研究、发现与启示
2.
Research on Social Planning in Foreign New Town Planning;
国外新城规划中的社会规划研究初探
3.
This is not only discovered in Daxing new town planning research, but also is corroborated by standard comparison with other city s new districts.
本文以大兴新城为案例,详细介绍了新城基础教育设施配套标准的研究思路、过程和分析发现,并从人口结构、城乡统筹、标准比较、个案研究四方面总结了对其他新城规划有借鉴意义的启示。
3)  New village planning
新村规划
4)  new district planning
新区规划
1.
Fault detection by CSAMT and its application to new district planning in Beijing;
CSAMT探测断层在北京新区规划中的应用
5)  Planning innovation
规划创新
6)  planning of new bridges
新桥规划
1.
System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for planning of new bridges and maitenance of used bridges;
关于新桥规划和旧桥维护利用的系统工程建设
补充资料:新加坡规划
      新加坡是新加坡共和国首都。共和国由新加坡岛和54个岛屿组成,扼马六甲海峡,面积618平方公里,其中包括1963年以来填海工程所得土地56平方公里;1984年人口为250万人,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4110人,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新加坡是东南亚炼油、造船等工业的基地和贸易金融中心;由于气候温和,城市建设和环境管理妥善,已成为著名的旅游地。新加坡是典型的城市化国家,1965年独立后,即开始编制城市规划方案,1971年完成。这个规划事实上也是国土规划。
  
  新加坡岛西部裕廊新镇为工业基地,占地4860公顷,有780家工厂,可供10万人就业,西南海面岛屿为炼油基地。规划中以"走廊式"的全国快速干道,将港口区、工业区、东部国际机场连接起来,并将新城镇贯穿起来。泛岛快速干道和东部国际机场已于1980年启用。规模巨大的地下铁道工程也于1983年10月动工,全长66.8公里,预计1995年建成。按照规划,全国半数人口的住处和工作地点,离地下铁道线都在1公里步行距离之内。新城镇都布置在国土中部的原始森林保护区周围。每个新城镇的人口为15~25万人,有自己的工业用地和分散的工业点。城镇中心设施完善,有购物中心(百货商店、超级市场等)、文化中心、公园、体育中心和游泳活动中心。新城镇应用社区规划原则。新城镇由若干个2~3万人口(5000~6000户)的社区组成,每2000户设小学一所,社区中心有购物与联络所、幼儿园、会堂、老人院等设施。社区由若干邻里单位(800户,4000人)组成。邻里单位中心有儿童游戏场、娱乐设备、花园、店屋,在居民步行距离内有睦邻活动场所,设有停车场。新加坡地少人多,所以采取高层住宅、高人口密度的建设方针。一般住宅为12层,个别住宅为25层。规划严密控制建筑物、人口等的密度和重视环境绿化,因而使新加坡成为"花园城市"。
  
  
  新加坡实行,"居者有其屋"计划。政府于1960年成立建屋发展局,从事规划、建设和管理新城镇,承担公共住房建设,以低租金住房租赁给低收入阶层,以低廉价格把住房出售给中、低收入阶层。1960年至1984年3月,共建造住宅50多万套,为78%的居民提供了住房。目前每人平均居住面积超过15平方米。
  
  1974年4月,新加坡成立城市重建局,着手改建旧市区。适应早期华人传统生活方式的华人定居区,按照城市规划和现代化的要求进行重建。不过仍将保存一部分古老的住宅区作为历史见证。
  
  新加坡在历史上已形成多元化的建筑风格。从70年代初期起,政府在市区建设中注意保持建筑传统,1970年成立了古迹保存委员会。按照该委员会的建议,有19座战前的重要建筑物被列为国家保护的古迹。1983年成立了新加坡协调委员会,并出版《古色新采》一书,广泛宣传保护风格多样的历史性建筑。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