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rahmanism
[英]['brɑ:mənizəm] [美]['brɑmən,ɪzəm]
婆罗门教
1.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God Concepts of Brahmanism and Buddhism;
婆罗门教与佛教神观念比较
2.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Dhyana Concepts of Buddhism and Brahmanism;
佛教与婆罗门教禅观念比较
3.
Indian Brahmanism and Buddhism Versus China s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印度的婆罗门教、佛教与中国的儒家、道家
3) Brahman cattle
婆罗门牛
1.
To compare Estradiol(E2),Progesterone (P4) and potentialities of embryo production between Brahman cattle and its crossbreed-BMY cattle,and probe into the applying foreground of MOET technology in the expanding reproduction of BMY cattle,the experiment of superovulation with import hormone(FSH 24~36 mg of Japan plus PG 35 mg of USA) or native hormone(FSH 10~12 mg plus PG 0.
为了比较婆罗门牛和BMY牛的雌二醇(E2)、孕酮(P4)水平及胚胎生产潜力,并探讨MOET技术在BMY牛扩繁中的应用前景,采用进口激素(日本产FSH 24~36 mg+美国产PG 35 mg)和国产激素(国产FSH 10~12 mg+国产PG 0。
2.
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DNA D-loop sequences from 10 stud Brahman cattle were sequenced and analyzed.
对10头原种婆罗门牛mtDNAD-loop全序列912 bp测序,婆罗门牛遗传多样性丰富,检测到的9种单倍型兼有瘤牛(B。
3.
The genetic variations and polymorphisms of six microsatellite loci were analyzed to determine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breeding progress of BMY and Brahman cattle.
对6个牛微卫星座位的遗传变异及多态性分析,以期了解BMY牛和婆罗门牛的群体遗传结构与育成情况。
4) Brahman
[英]['brɑ:mən] [美]['brɑmən]
婆罗门牛
1.
Study on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BMY,Brahman and Yunnan Local Cattle;
BMY牛、婆罗门牛及云南黄牛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2.
Introduction of Brahman and Its Crossbred Effects on Yunnan Indigenous Cattle;
婆罗门牛的引种及改良云南黄牛的效果
3.
Preliminary Report on Australian Brahman Domestication;
澳洲婆罗门牛驯化饲养结果初报
5) Tragopogon porrifolius
婆罗门参
1.
Microbial Fertilizer Effect on Yield and Character of Tragopogon porrifolius;
微生物肥对婆罗门参产量及性状的影响
6) Brahman
[英]['brɑ:mən] [美]['brɑmən]
婆罗门
1.
An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Brahman in South India——Taking the Example of "India: A Million Mutinies Now" by Naipaul;
当代印度南部婆罗门状况的个案分析——以奈保尔《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为例
补充资料: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 Brahmanism 印度古代宗教。印度教的古老形式。它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前1500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 。同许多后来的世界性宗教不同,它没有明确的具体创教人,是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派别汇合而形成的宗教思想体系。所有这些不同的教义与思想派别都代表了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文化内涵,又都在印度次大陆经历过数百到上千年的繁荣,尽管人们可以笼统地以印度宗教文化来概括它。
起源与传播 印度的宗教包含了原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及后来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的文化观念。前者的代表是以摩亨佐·达罗及哈罗巴为样板的文明。它已经包含了大母神崇拜、性力崇拜及瑜伽静坐的成分。另一种稍后的文化成分来自公元前2000年前后侵入印度次大陆的雅利安人。他们来自波斯,经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进入印度西北。以吠陀经典为本据的吠陀宗教便是雅利安人的文化核心。 公元前1000年左右 ,雅利安人征服了原来的印度土著人,从印度河流域向朱木那河、恒河流域推进。改变了原有的印度社会结构,创造了最初的奴隶制国家。这在历史上称为后吠陀时代或梵书、奥义书时代。以种姓制度为社会依据,以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为纲领的婆罗门教便形成于这一时代。到了公元前6~前5世纪,印度社会的经济发展促成了社会的分化,也产生了一大批自由思想家,佛教与耆那教的创始人便属于其中。对固有宗教传统,即婆罗门教加以怀疑以至抨击的这股思潮统称为沙门思潮 。公元前4~前2世纪是佛教与耆那教广泛传播的孔雀王朝时代 ,婆罗门教相应衰落下去,但却不绝如缕。公元前1世纪起逐步复兴,并在4世纪时的笈多王朝完成自身改造,演变为印度教。 婆罗门教所据的经典很多,最根本者为吠陀。吠陀的原意指知识,古代汉译为明论。通常所指吠陀为四部本集,即《梨俱吠陀》、《耶柔吠陀》、《娑摩吠陀》和《阿闼婆吠陀》。《梨俱吠陀》为1028首关于诸神的赞歌和祭祀祷文;《娑摩》和《阿闼婆》中载有《梨俱》的重要赞颂并补充了有关祭祀的指导;但《娑摩》主要讲苏摩祭法,而《阿闼婆》则多有种种咒诵。《耶柔》晚出约1000年,多叙如何在祭祀中使用赞颂。
除了4种吠陀本集,婆罗门教在传播过程中还不断产生新的有关祭祀起源、目的、方法以及诠释吠陀颂赞、咒语等意义的文集。依其产生的历史年代,它们大致有《梵书》、《森林书》、《奥义书》及其他非天启的经典。 信仰与教义 公元前9世纪时 ,雅利安人的部落逐步进入恒河流域并在前7世纪末组织了城市国家 ,社会成员被区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祭司)、刹帝利(王族、武士)、吠舍(手艺人、商人和农民)、首陀罗(奴隶)。最初的四种姓制度显然以吠陀神话中的某些颂赞为理论依据。直到奥义书时代(前7~前5世纪),婆罗门的神圣地位才受到了怀疑和挑战。婆罗门教的信仰主要基于有多种神存在的观念,而婆罗门在宗教中所承当的主要是祭仪主持的角色。从婆罗门经典的演变,即从吠陀圣典到梵书、奥义书的变化,可以看出婆罗门教从多神教往一神教发展的趋势。奥义书时代,梵天已经成为了起源之神并综合以往的吠陀神话成了与毗湿奴和湿婆三位一体而又居二者之上的主神;而另一主神湿婆也在婆罗门教的另一源流中上升为主导之神。 婆罗门教随地区和文化源流及种族的差异 ,崇奉的主神各不相同,4世纪之后形成的印度教甚而出现了湿婆教、毗湿奴教及别的派别。而作为宗教深层核心的诸观念,如轮回、解脱、梵我合一、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等,则是各派别的共同信仰。所有这些正好表明婆罗门教是一个庞杂的综合的文化体系。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