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Grass
[英][ɡrɑ:s] [美][græs]
格拉斯
1.
Reopening the Wounds and Discarding Lethe:Memory and Remembrance in Grass s Peeling the Onion;
撕开伤口,拒绝忘川——格拉斯《剥洋葱》中的“忆”
2.
On Grass The Snail s Diary:Wandering between Melancholia and Utopia;
在忧郁与乌托邦之间徘徊——论格拉斯的《蜗牛日记》
3.
Missionaries of Rethinking Postwar German Literature--Approaching Boell and Grass;
德国战后文学反思的使徒——走近伯尔、格拉斯
2) Günter Grass
格拉斯
1.
On the Theme of Criticizing Social Evils of the Day in Günter Grass s Texts;
试论格拉斯文本中针砭时弊之主题
2.
On the Theme of Reflecting on History in Günter Grass s Texts;
格拉斯文本中反思历史之主题解读
3.
The Symbolic Fable in Günter Grass Text;
君特·格拉斯文本的象征寓言
3) Granisetron
格拉斯琼
1.
Clnical Observation of Granisetron Combined with Fentanyle Preventing and Curing Postoperativepain and Vomiting Caused by Biliary Surgery;
格拉斯琼与芬太尼联合用于胆道术后镇吐镇痛的临床观察
2.
The Effects of Dexamethasone and Granisetron for the Prevention of PONV and Pruritus;
地塞米松和格拉斯琼预防性镇吐和止痒效果
3.
The Efficacy of Granisetron for Reducing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after Total Hysterectomy;
盐酸格拉斯琼对子宫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疗效观察
4) Gladstone
[英]['glædstən] [美]['glæd,ston]
格拉斯顿
1.
Gladstone, Disraeli and the Great Britain s Near-east Policy;
格拉斯顿、迪斯累里与英国的近东政策选择——以保加利亚惨案为例
2.
On Gladstone s Early View of Freedom and His Thoughts of Social Justice;
格拉斯顿早年的自由观及其社会正义思想评析
5) Glasgow
[英]['glɑ:sgəu] [美]['glæsgo]
格拉斯哥
1.
Glasgow s Rise and Fall:the Inspiration for China;
格拉斯哥的兴衰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补充资料:格拉斯,G.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作家。1927年10月16日出生在但泽(今波兰境内的格但斯克)一个小商家庭。1944年被征召入伍。次年受伤被俘。1946年获释,当过农业工人、矿工、爵士音乐师、石匠学徒。1949至1953年先后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和西柏林造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雕塑和绘画。从1956年起成为职业作家,"四七社"成员。他自称是"伯恩施坦的追随者",反对用暴力改变现状和社会关系,主张"永恒的改良",理论上是所谓"融合论"的拥护者。艺术上主张用"过分尖锐的现实主义手法使被描写的对象摆脱一切意识形态",反对把文学的作用"降低为革命的侍婢"。他的诗歌创作深受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影响,诗集《风信鸡的长处》(1956)和《三角轨道》(1960)富于激情和联想,大多反映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憎恶,在韵律方面有强烈的节奏感。
他的早期剧作受法国荒诞派戏剧影响,主要剧本有《还有十分钟到达布法罗》(1954)、《洪水》(1957)、《叔叔,叔叔》(1958)、《恶厨师》(1961)、《平民试验起义》(1966)和《在这之前》(1969)。其中《平民试验起义》被称为"纪实戏剧",表现1953年 6月17日东柏林工人暴乱事件,批评剧作家布莱希特对这一政治事件的态度。东西德的评论家都认为这出戏歪曲了布莱希特的形象,遭到普遍非议。
他主要创作小说,在西德文学界享有盛誉。长篇小说《铁皮鼓》采用第一人称倒叙手法,追溯了1924至1954年德国的历史,再现了纳粹统治时期但泽以及战后西德社会的生活,通过奥斯卡"不平凡"的经历和腐朽的生活,揭示了希特勒法西斯的残暴和腐败不堪的社会风尚。作品问世后受到读者和批评家的赞扬,被誉为50年代西德小说的一个高峰。但也有人认为它在两性描写方面过分露骨,有迎合低级趣味之嫌。
中篇小说《猫与鼠》(1961)通过13个独立的但又相互关连的章节,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讽刺了第三帝国对"英雄"崇拜的市侩风气。
长篇小说《非人的岁月》(1963)共分 3篇,分别由3 个人叙述。通过阿姆塞尔和马特恩之间的友谊,揭露和批判了纳粹军国主义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西德社会现状的嫌恶。它与《铁皮鼓》、《猫与鼠》合称为"但泽三部曲"。其实三部作品除地点和时间大体相同之外毫无内在联系。
长篇小说《比目鱼》(1977)由于篇幅之长和情节之离奇,引起评论界和读者的注目,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它描写渔夫埃德加与被他捕获的比目鱼订立条约,共同为男人从妇女的统治下获得解放而进行斗争。小说追溯了人类社会演变的历史,叙述渔夫无论在什么时期、有什么身份,都摆脱不了妇女的支配。20世纪70年代,当渔夫正以作家身份出现,向他的妻子讲述自己几千年来的经历时,比目鱼被三位妇女捕获;她们向西柏林妇女法庭控告它从石器时代以来参与损害妇女权利的所作所为。审判延续了9个月之久,最后以比目鱼获释告终。批评家认为作品的主题是表达对现实的厌倦,作者则声称是要再现妇女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探讨妇女解放的可能性。
他的重要小说还有《局部麻醉》(1969)、《蜗牛日记》(1972)和《在特尔格特的聚会》(1979)等。他喜欢用荒诞的讽刺笔触描绘历史与现实,作品中的主人公多是畸形人或者拟人化的动物;他笔下的世界光怪陆离,乖谬可笑。
他的早期剧作受法国荒诞派戏剧影响,主要剧本有《还有十分钟到达布法罗》(1954)、《洪水》(1957)、《叔叔,叔叔》(1958)、《恶厨师》(1961)、《平民试验起义》(1966)和《在这之前》(1969)。其中《平民试验起义》被称为"纪实戏剧",表现1953年 6月17日东柏林工人暴乱事件,批评剧作家布莱希特对这一政治事件的态度。东西德的评论家都认为这出戏歪曲了布莱希特的形象,遭到普遍非议。
他主要创作小说,在西德文学界享有盛誉。长篇小说《铁皮鼓》采用第一人称倒叙手法,追溯了1924至1954年德国的历史,再现了纳粹统治时期但泽以及战后西德社会的生活,通过奥斯卡"不平凡"的经历和腐朽的生活,揭示了希特勒法西斯的残暴和腐败不堪的社会风尚。作品问世后受到读者和批评家的赞扬,被誉为50年代西德小说的一个高峰。但也有人认为它在两性描写方面过分露骨,有迎合低级趣味之嫌。
中篇小说《猫与鼠》(1961)通过13个独立的但又相互关连的章节,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讽刺了第三帝国对"英雄"崇拜的市侩风气。
长篇小说《非人的岁月》(1963)共分 3篇,分别由3 个人叙述。通过阿姆塞尔和马特恩之间的友谊,揭露和批判了纳粹军国主义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西德社会现状的嫌恶。它与《铁皮鼓》、《猫与鼠》合称为"但泽三部曲"。其实三部作品除地点和时间大体相同之外毫无内在联系。
长篇小说《比目鱼》(1977)由于篇幅之长和情节之离奇,引起评论界和读者的注目,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它描写渔夫埃德加与被他捕获的比目鱼订立条约,共同为男人从妇女的统治下获得解放而进行斗争。小说追溯了人类社会演变的历史,叙述渔夫无论在什么时期、有什么身份,都摆脱不了妇女的支配。20世纪70年代,当渔夫正以作家身份出现,向他的妻子讲述自己几千年来的经历时,比目鱼被三位妇女捕获;她们向西柏林妇女法庭控告它从石器时代以来参与损害妇女权利的所作所为。审判延续了9个月之久,最后以比目鱼获释告终。批评家认为作品的主题是表达对现实的厌倦,作者则声称是要再现妇女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探讨妇女解放的可能性。
他的重要小说还有《局部麻醉》(1969)、《蜗牛日记》(1972)和《在特尔格特的聚会》(1979)等。他喜欢用荒诞的讽刺笔触描绘历史与现实,作品中的主人公多是畸形人或者拟人化的动物;他笔下的世界光怪陆离,乖谬可笑。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