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Great Hall of Foguang Temple
佛光寺大殿
3) Eastern Hall of Foguang Si(Buddha Light Temple)
佛光寺东大殿
1.
Explanation of the Numerical and Digital Data Resulting from the On-site Survey of the Large Eastern Hall of Foguang Si(Buddha Light Temple);
佛光寺东大殿实测数据解读
4) Buddhist temples
佛寺
1.
The Research on Buddhist Temples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Wutai Mountain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唐宋时期五台山佛寺与文化遗产研究
2.
The Buddhist temples of Dai are always located in the most important and beautiful places of the villages in Xishuangbanna.
在这种文化影响下,傣族佛寺园林与汉传佛教的佛寺园林迥然。
5) Buddhist temple
佛寺
1.
Buddhist temple is Buddhism s transformation form,is Buddhism s symbol.
佛寺是佛教的物化形式,是佛教的象征。
2.
Due to the concept of nature worship shared by Confucianism,Buddhism,Taoism and fengshui,and the common demand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fengshui exercises a deep influence upon the site selection and layout of academy of classical learning,Buddhist temple and Taoist temple that embody their respective cultures.
由于儒释道三家的教义和思想不同,书院寺观在风水选址和布局上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书院更强调对案山的选择,佛寺更偏重于发脉(即龙脉)的选择,而道观却偏重于建筑布局和方位的选择。
3.
Three changes of Buddhist temple had taken place in Han and Jin Dynasties.
佛寺在汉晋时期曾几经变化。
6) buddhist monastery
佛寺
1.
The type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uddhist monastery in China;
谈佛寺建筑类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补充资料:佛光寺
中国唐代佛殿及北魏至清代佛教建筑。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城东北30公里佛光山中。寺东南北三面环山。寺宇因地势建造,高低层叠,坐东向西。寺内唐代木构大殿、彩塑、壁画、墨书题记、金建文殊殿、魏唐墓塔、唐石经幢等,都是具有高度历史、艺术价值的珍贵文物。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隋唐之际,已是五台山名刹,寺名屡见于传记。见于敦煌壁画上的唐中叶绘制的五台山图,佛光寺就居显要地位。唐武宗会昌五年 (845)灭法,寺内除几座墓塔外,其余全部被毁。宣宗复法,大中十一年 (857)京都女弟子宁公遇和高僧愿诚主持重建。现存东大殿及殿内彩塑、壁画等,即是这次重建后的遗物。金代于寺内前院两侧建文殊、普贤二殿。元代补修殿顶,添配脊兽;明清重建天王殿、伽兰殿、香风花雨楼、关帝殿、万善堂等;清末普贤殿焚毁;民国初年增筑窑洞和南北厢房,始成今日规模。
东大殿 寺内主殿,坐东面西,背负山腰。殿前依地势用片石垒砌高13米余基座,其上再筑90厘米高的台基。殿面阔七间(34.08米),进深四间八架椽(18.12米),单檐庑殿顶。前檐中五间辟板门,两尽间和两山后间设直棂窗,余皆墙壁。殿身支撑由檐柱和内柱各一周合成,即宋 《营造法式》中"金箱斗底槽" 格局。檐柱微向内倾,角柱增高,侧脚生起显著。内柱宽五间,深两间,依两山及后槽砌扇面墙,制成佛龛。柱身圆形,柱头卷杀,前檐柱础宝装莲瓣,内柱前槽柱础素平无饰,后檐及后槽内柱柱础就山岩砍凿而成,稳固坚实。柱头设阑额联系,阑额不出头,无普柏枋。柱上施肥硕雄健的斗栱,七铺作双抄双下昂,各间于柱头枋上设补间铺作一朵,斗栱总高约为柱高的二分之一,承托深远翼出的屋檐。内柱柱头上亦设斗栱数层,承托和传递梁枋上的荷载。殿内上部设平 (即天花板) 将梁架分为上下两段,下为明栿,制作精细;上为草栿,加工略粗。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前后乳栿用四柱,平以上又施四椽草栿,上设驼墩、瓜柱、平梁、叉手承脊榑,两山置丁栿和顺爬梁。整体梁架榫卯严实,构造稳固。殿顶举折平缓,总举高为前后撩檐榑之间的1/4.77。檐头无飞椽,殿顶全为板瓦仰覆铺盖,各脊瓦条垒砌,两只高大的琉璃鸱吻矗立在正脊两端,使殿宇更加雄伟正饬,气势壮观。殿内四椽栿下墨书"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等多人题记和板门、立颊背面唐咸通七年、八年等游人留题,除书法艺术外,进一步证实了殿宇建造的确切年代,极具价值,向受到古建筑专家及研究者重视。
东大殿内依后槽金柱与山柱置宽大的佛坛,坛上主像 5尊,分别是释迦佛、弥勒佛、弥陀佛和各骑狮象的文殊、普贤二菩萨,佛座束腰须弥式。主像旁侧和前隅塑有弟子、胁侍菩萨、童子、天王和供养菩萨30余尊。坛上南隅有宁公迂坐像;南稍间窗槛下有重建时主持僧愿诚像(两山及后槽罗汉像为明代增补)。各像面形丰满,肌肉圆润,佛像端庄慈祥,菩萨俊俏娴静,虽经后人重装,色泽鲜焕,但形体、相貌、衣饰、手势仍不失唐塑风韵。
东大殿内栱眼壁上和明间佛座背面保存有60余平方米唐代壁画,内容多为佛、菩萨、弟子、供养人等,画法劲秀,笔力流畅,与敦煌唐画甚为相似。其中佛座背面束腰部分一幅小画,题材为降魔图,由于特殊的位置,线条清晰,色泽如新,至为可贵。
文殊殿 在山门内前院北侧,金天会十五年(1137)建,是寺内仅次于东大殿的一座大配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八椽,单檐悬山顶。前檐明次三间和后檐当心间装板门,两稍间为直棂窗。檐柱之上用阑额、普柏枋联系,五铺作斗栱单抄单下昂,补间铺作施庞大的斜栱,上置令栱、耍头承托檐榑,辽金特征显著。殿内金柱大部减去,七间大殿仅用 4根金柱支撑梁枋,空间异常宽阔。梁架结构因内柱减少而发生奇异的变化,前后槽分别用长跨三间的大阑额承负四椽栿及前后乳栿上的荷载,上用驼峰、襻间斗栱支撑平梁,蜀柱、叉手承负脊榑。前槽阑额设于明次三间,后槽阑额置于明间以外两侧,后阑额与由额之间施斜材负重,近似"桁架"结构,这在中国古建筑中尚属罕见,可谓大胆创制。
文殊殿内塑像是与建筑同时的作品。神龛一间,依后槽金柱设置。主像文殊菩萨骑狮, 两旁有胁侍菩萨、牵兽拂菻、仰望童子等。面相俊秀,衣饰富丽,神态慈祥而凝重,是金代彩塑中的优秀作品。殿内两山及后檐墙下部,明代绘有五百罗汉壁画,时代虽晚,画艺尚佳,笔法亦属上乘。
唐幢 佛光寺唐代石幢 2座,一在东大殿前,大中十一年 (857)镌,轮廓秀美,雕工精致。幢总高 3.2米,下设束腰六边形基座,刻有狮兽壶门及仰覆莲瓣,幢身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末尾刻有"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之名,与东大殿内墨书题记可相印证,是该殿建造年代之依据。另一幢在山门内庭院当心,唐乾符四年(877)造,总高 4.9米。束腰基座刻宝装莲瓣和壶门乐伎。幢身亦刻陀罗尼经,上雕宝盖、矮柱、屋檐和宝珠。两幢相较,前者造型工艺尤佳。
墓塔 寺内外墓塔 7座,东大殿左侧六角形砖塔 1座,名祖师塔,是创建时主持禅师墓塔。塔两层,总高12米余,塔形为国内所罕见。底层空心,内置六角小室,门洞外作莲瓣及火焰形券面,塔檐叠涩砌筑。上层塔身作假券洞式门及破子棂窗。塔刹设仰覆莲座、覆钵和宝珠。形制和构造与敦煌壁画上魏齐间古塔多同,当是寺宇创建时的遗物。寺外东山坡上墓塔 3座,皆单层。一为大德方便和尚塔,平面六角形,唐贞元十一年 (795)建;一为志远禅师塔,八角束腰式基座,覆钵形塔身,唐会昌四年 (844)建,已残;一为无垢净光塔,平面八角形,天宝十一年 (752)建,现仅存基座,塔下发现汉白玉石雕像数躯,乃建塔时制作。寺西北里许,亦存墓塔 3座,一为解脱禅师塔,方形,唐长庆四年 (824)建;另二为六角形,雕饰式样相同,一有铭文,金泰和五年(1205)造。上述诸塔,形制奇特,建造技艺亦佳,且年代确切,实为有价值的一批古塔遗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各级政府对佛光寺的保护极为重视,1952年成立了文物保管所,专事保护保养,接待游人参观。1954年落架修缮了文殊殿,1957年重筑寺周围墙,绿化环境,整顿寺容,砌筑石堤石坝,防止水土流失,1988年又安装了消防设施。
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隋唐之际,已是五台山名刹,寺名屡见于传记。见于敦煌壁画上的唐中叶绘制的五台山图,佛光寺就居显要地位。唐武宗会昌五年 (845)灭法,寺内除几座墓塔外,其余全部被毁。宣宗复法,大中十一年 (857)京都女弟子宁公遇和高僧愿诚主持重建。现存东大殿及殿内彩塑、壁画等,即是这次重建后的遗物。金代于寺内前院两侧建文殊、普贤二殿。元代补修殿顶,添配脊兽;明清重建天王殿、伽兰殿、香风花雨楼、关帝殿、万善堂等;清末普贤殿焚毁;民国初年增筑窑洞和南北厢房,始成今日规模。
东大殿 寺内主殿,坐东面西,背负山腰。殿前依地势用片石垒砌高13米余基座,其上再筑90厘米高的台基。殿面阔七间(34.08米),进深四间八架椽(18.12米),单檐庑殿顶。前檐中五间辟板门,两尽间和两山后间设直棂窗,余皆墙壁。殿身支撑由檐柱和内柱各一周合成,即宋 《营造法式》中"金箱斗底槽" 格局。檐柱微向内倾,角柱增高,侧脚生起显著。内柱宽五间,深两间,依两山及后槽砌扇面墙,制成佛龛。柱身圆形,柱头卷杀,前檐柱础宝装莲瓣,内柱前槽柱础素平无饰,后檐及后槽内柱柱础就山岩砍凿而成,稳固坚实。柱头设阑额联系,阑额不出头,无普柏枋。柱上施肥硕雄健的斗栱,七铺作双抄双下昂,各间于柱头枋上设补间铺作一朵,斗栱总高约为柱高的二分之一,承托深远翼出的屋檐。内柱柱头上亦设斗栱数层,承托和传递梁枋上的荷载。殿内上部设平 (即天花板) 将梁架分为上下两段,下为明栿,制作精细;上为草栿,加工略粗。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前后乳栿用四柱,平以上又施四椽草栿,上设驼墩、瓜柱、平梁、叉手承脊榑,两山置丁栿和顺爬梁。整体梁架榫卯严实,构造稳固。殿顶举折平缓,总举高为前后撩檐榑之间的1/4.77。檐头无飞椽,殿顶全为板瓦仰覆铺盖,各脊瓦条垒砌,两只高大的琉璃鸱吻矗立在正脊两端,使殿宇更加雄伟正饬,气势壮观。殿内四椽栿下墨书"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等多人题记和板门、立颊背面唐咸通七年、八年等游人留题,除书法艺术外,进一步证实了殿宇建造的确切年代,极具价值,向受到古建筑专家及研究者重视。
东大殿内依后槽金柱与山柱置宽大的佛坛,坛上主像 5尊,分别是释迦佛、弥勒佛、弥陀佛和各骑狮象的文殊、普贤二菩萨,佛座束腰须弥式。主像旁侧和前隅塑有弟子、胁侍菩萨、童子、天王和供养菩萨30余尊。坛上南隅有宁公迂坐像;南稍间窗槛下有重建时主持僧愿诚像(两山及后槽罗汉像为明代增补)。各像面形丰满,肌肉圆润,佛像端庄慈祥,菩萨俊俏娴静,虽经后人重装,色泽鲜焕,但形体、相貌、衣饰、手势仍不失唐塑风韵。
东大殿内栱眼壁上和明间佛座背面保存有60余平方米唐代壁画,内容多为佛、菩萨、弟子、供养人等,画法劲秀,笔力流畅,与敦煌唐画甚为相似。其中佛座背面束腰部分一幅小画,题材为降魔图,由于特殊的位置,线条清晰,色泽如新,至为可贵。
文殊殿 在山门内前院北侧,金天会十五年(1137)建,是寺内仅次于东大殿的一座大配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八椽,单檐悬山顶。前檐明次三间和后檐当心间装板门,两稍间为直棂窗。檐柱之上用阑额、普柏枋联系,五铺作斗栱单抄单下昂,补间铺作施庞大的斜栱,上置令栱、耍头承托檐榑,辽金特征显著。殿内金柱大部减去,七间大殿仅用 4根金柱支撑梁枋,空间异常宽阔。梁架结构因内柱减少而发生奇异的变化,前后槽分别用长跨三间的大阑额承负四椽栿及前后乳栿上的荷载,上用驼峰、襻间斗栱支撑平梁,蜀柱、叉手承负脊榑。前槽阑额设于明次三间,后槽阑额置于明间以外两侧,后阑额与由额之间施斜材负重,近似"桁架"结构,这在中国古建筑中尚属罕见,可谓大胆创制。
文殊殿内塑像是与建筑同时的作品。神龛一间,依后槽金柱设置。主像文殊菩萨骑狮, 两旁有胁侍菩萨、牵兽拂菻、仰望童子等。面相俊秀,衣饰富丽,神态慈祥而凝重,是金代彩塑中的优秀作品。殿内两山及后檐墙下部,明代绘有五百罗汉壁画,时代虽晚,画艺尚佳,笔法亦属上乘。
唐幢 佛光寺唐代石幢 2座,一在东大殿前,大中十一年 (857)镌,轮廓秀美,雕工精致。幢总高 3.2米,下设束腰六边形基座,刻有狮兽壶门及仰覆莲瓣,幢身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末尾刻有"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之名,与东大殿内墨书题记可相印证,是该殿建造年代之依据。另一幢在山门内庭院当心,唐乾符四年(877)造,总高 4.9米。束腰基座刻宝装莲瓣和壶门乐伎。幢身亦刻陀罗尼经,上雕宝盖、矮柱、屋檐和宝珠。两幢相较,前者造型工艺尤佳。
墓塔 寺内外墓塔 7座,东大殿左侧六角形砖塔 1座,名祖师塔,是创建时主持禅师墓塔。塔两层,总高12米余,塔形为国内所罕见。底层空心,内置六角小室,门洞外作莲瓣及火焰形券面,塔檐叠涩砌筑。上层塔身作假券洞式门及破子棂窗。塔刹设仰覆莲座、覆钵和宝珠。形制和构造与敦煌壁画上魏齐间古塔多同,当是寺宇创建时的遗物。寺外东山坡上墓塔 3座,皆单层。一为大德方便和尚塔,平面六角形,唐贞元十一年 (795)建;一为志远禅师塔,八角束腰式基座,覆钵形塔身,唐会昌四年 (844)建,已残;一为无垢净光塔,平面八角形,天宝十一年 (752)建,现仅存基座,塔下发现汉白玉石雕像数躯,乃建塔时制作。寺西北里许,亦存墓塔 3座,一为解脱禅师塔,方形,唐长庆四年 (824)建;另二为六角形,雕饰式样相同,一有铭文,金泰和五年(1205)造。上述诸塔,形制奇特,建造技艺亦佳,且年代确切,实为有价值的一批古塔遗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各级政府对佛光寺的保护极为重视,1952年成立了文物保管所,专事保护保养,接待游人参观。1954年落架修缮了文殊殿,1957年重筑寺周围墙,绿化环境,整顿寺容,砌筑石堤石坝,防止水土流失,1988年又安装了消防设施。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