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On the History Institute In the Early Days of Tang Dynasty
论唐初史馆
3) Research on the Natural Rhythm of Poetry in Tang Dynasty
唐诗声律研究
4) Rhyming Theory
声律理论
1.
The Paradox of the Statistics and the Rhyming Theory:Argument with Du Xiaoqin about Shanguan Yi
上官仪:统计数据与声律理论的悖论——与杜晓勤商榷
5) On the Palace Poems in Early Tang Dynasty
初唐宫廷诗考论
6) On the Comment of Fu in the Early and Prosperous Tang Dynasty
初盛唐赋论研究
补充资料:声律
中国古代对诗和骈文在声调、音韵、格律等方面的要求。根据汉字单音节的特点,三国时李登作《声类》,以宫、商、角、徵、羽分韵,首以五声配字音。西晋陆机在《文赋》中说:"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也提出了字音的调配问题。南朝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中有"性别宫商,识清浊"的话,说明已经注意调配,能够识别五声。南齐周颙作《四声切韵》,已开始分别字的平上去入四声。到梁代沈约进一步用五声来调配诗的音节,他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指出:"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即要把宫声和羽声的字、浮声和切响的字互相调配。他又提出"八病"说,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前四病为浮声切响(即后来的平仄)的调配不当;后四病指双声迭韵的调配不当。后来更进一步用五声来配四声,但对五声与平、上、去、入关系的解释,却存在分歧。沈约所说的低昂或浮切,以及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所说的"声有飞沉",都是两分法。四声怎样分为两种,在六朝时没有完全解决。"八病"说过于繁琐,沈约自己也不能遵守。到了唐朝,以上去入为仄,平仄相配,符合于低昂、浮切、飞沉的两分法,便逐渐形成了平仄协调的格律。
这种格律运用到五言诗七言诗,就成为律诗;运用到四六文,就成为格律文。它的特点是把句子分为音步,有双音步和单音步,如五言律诗的仄仄平平仄,就是两个双音步和一个单音步,平仄互相交错;七言律诗即在五言律诗上加一个平仄相错的音步。一联中的两句平仄相错,联和联之间的平仄相承。再加上双句用韵,首句可用可不用,中间两联对偶,这就构成律诗的格律。四六文是以两个双音步平仄交错为四字句,三个双音步平仄相承又互相交错为六字句,构成上联,再与同样字句的下联平仄交错相对,构成格律文。声律对唐代近体诗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熟练地掌握声律,有助于创作出音调和谐、悦耳动听、富有音乐美的作品来。
这种格律运用到五言诗七言诗,就成为律诗;运用到四六文,就成为格律文。它的特点是把句子分为音步,有双音步和单音步,如五言律诗的仄仄平平仄,就是两个双音步和一个单音步,平仄互相交错;七言律诗即在五言律诗上加一个平仄相错的音步。一联中的两句平仄相错,联和联之间的平仄相承。再加上双句用韵,首句可用可不用,中间两联对偶,这就构成律诗的格律。四六文是以两个双音步平仄交错为四字句,三个双音步平仄相承又互相交错为六字句,构成上联,再与同样字句的下联平仄交错相对,构成格律文。声律对唐代近体诗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熟练地掌握声律,有助于创作出音调和谐、悦耳动听、富有音乐美的作品来。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