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ancing aesthetics
舞蹈美学
2) aesthetic dancing
舞蹈美育
1.
This paper mainly describes 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ncing and the vitality and vigor of human being,dancing and aesthetic dancing,and among the dancing,intelligence and creation,in order to discuss how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about aesthetic dancing in university.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舞蹈美育能塑造人的形体,培养人的智力和创造力,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3) dance teaching
舞蹈教学
1.
The teaching method of oral instruction and demonstration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of dance teaching.
舞蹈教学中 ,理论离不开实践。
2.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folk dance culture and dance teaching is the best way for th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dance , shows their elegant gesture in performance and abundant sensibility.
只有把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与舞蹈教学紧密结合,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舞蹈,在表演时不仅能展现优美的肢体动作,还能表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3.
Practice of dance teaching has proved that to foster a dancer is not only by teaching him/her single dance movements but also by promoting his/her other qualities completely.
舞蹈教学实践证明,舞蹈演员不能仅仅从单一的舞蹈动作进行培养,还需要全面提高其他方面的素质,最重要的就是音乐感的培养。
4) Dance majors
舞蹈学生
5) dancing teaching
舞蹈教学
1.
Then the scene teaching applied in the dancing teaching has been discussed.
综合分析情境教学的内涵和理论基础,讨论了情境教学在舞蹈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提出适用于舞蹈教学的情境创设手段,并着重讨论辐射式问题情境与阶梯式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综合运用,提出“课前乐”创设音乐情境的独特方式。
2.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ertiary dancing teaching and predicts the future of reform and deveolpment of it.
本文论述了高校舞蹈教学的现状及改革发展的前景。
3.
That Students demand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re concerned which gets every student benefit from dancing study is the aim to reach for the dancing teaching.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需求,使每个学生在舞蹈学习中都受益,是舞蹈教学要达到的目标。
6) School of Dance
舞蹈学院
1.
A Discussion of Basic Education of Computer for Students of School of Dance,CUN;
浅谈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学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
补充资料:舞蹈美学
是研究舞蹈审美特质的一门科学,也是一般美学和舞蹈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舞蹈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还在初创阶段,然而舞蹈却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态之一。自原始部落社会起始,舞蹈在人们的生活中就具有巨大的意义。关于舞蹈美的探讨,在古代哲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的著作中早已有所涉及;在近现代的舞蹈理论中,愈来愈趋向对舞蹈的特殊规律及其本质的探求,为舞蹈美学从一般美学和舞蹈理论中独立出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探讨舞蹈美的历史过程中,一个值得重视的事实是,古代文献中有关舞蹈的论述,往往是融合在音乐和戏剧中求其真善美的关系。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晚年的著作《法律篇》中,把舞蹈的美和善等同起来,认为表现出身心德行的那些形象和曲调,就毫无例外是好的,好的就是美的(好坏在希腊文里往往是指善恶),美在道德内容而不在技巧。柏拉图以贵族统治的伦理观点,把善作为审美的绝对标准。他虽然承认艺术是现实世界的模拟,但在他心目中的现实世界却是理性世界的影子,艺术不过是"影子的影子"。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主张乐舞应当尽善尽美,而善则是美的主要标准。在儒家美学思想影响下编写的一部《乐记》,提出了以善为准则的审美标准。在物和心的关系上,认为人心被感动是受客观事物的刺激,表明了朴素唯物论观点,这和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是有区别的。儒家美学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有统治地位,把乐舞纳入了礼的范畴,强调礼乐的社会功能,把它作为巩固封建统治的手段之一。印度古代的《乐舞论》(又称《演剧论》,古代印度舞蹈与戏剧不分,梵文是用同一个字表达两种意思。作者婆罗多)中认为舞蹈是神创造,为神服务的。《乐舞论》中提出了情和味的关系,即情感所至,味随之,也是一种舞蹈美学思想。以上从古希腊、中国、印度具有代表性的论著中,可以看出舞蹈美学的萌芽思想。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随着哲学、科学和艺术的发展,舞蹈逐渐成为一门独立艺术。关于艺术起源及其本质,在美学史上有过种种解释:例如G.W.F.黑格尔认为是"绝对理念"发展的结果; H.泰纳认为是由心理活动产生的;H.斯宾塞认为产生于游戏;还有的学者认为艺术产生于巫术等。Γ.В.普列汉诺夫从唯物史观出发,阐明了劳动先于艺术,功利先于审美的观点。这些一般美学的发展,影响并促进了关于舞蹈本质的探讨。由于舞蹈美学尚未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仅仅是在各种舞蹈理论中涉及舞蹈本质探讨。
"模拟论"认为舞蹈是以它的动作来模拟客观世界的各种现象,如狩猎、耕种、战争、恋爱以及其他。这表现在古希腊罗马的许多哑剧大师的论著中强调舞蹈的再现性。德国美学家E.格罗塞,在他的《艺术起源》一书中以大量的篇幅探讨了舞蹈的特质,在他看来,舞蹈是对于动物和人类动作的节奏的模仿,但也有一些舞蹈(格罗塞称之谓"操练式"的舞蹈)的动作并不模拟任何自然界现象。他认为这两种舞蹈在最原始的部落里是并驾齐驱的。在18世纪法国启蒙思潮中,"模拟论"得到发展,如法国舞蹈家J.-G.诺韦尔针对文艺复兴以来,舞蹈愈来愈走向宫廷娱乐的倾向,主张舞蹈是大自然的忠实摹写,他说:"一幅美丽的图画是自然的摹写,而一出美好的舞剧则是自然本身,是为这一艺术的全部魅力所美化的自然本身。"他为舞剧的创立作出了重大的贡献。20世纪初出现的一种机械美学,认为工业上大生产的出现,机器成为客观现实的中心,自然美和艺术美应当让位于机械美了。于是模仿大生产中机器的舞蹈风行一时。"模拟论"在揭示舞蹈和现实的关系中,肯定了客观现实是第一性的,舞蹈是第二性的,但它对于舞蹈的表现性的本质估计不足。机械美学的形而上学,在于将主观完全消融在客观中,否定或削弱了艺术思维的能动作用。19世纪30~40年代,浪漫主义舞派兴起,他们认为舞蹈的本质在于表现人类的情感,强调舞蹈的表现性,崇尚想象和幻想,反对哑剧式的模拟。积极的浪漫主义扩大了舞蹈和舞剧表现生活的视野,丰富了审美的情感色彩。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情感论"普遍发展。情感论者高度肯定自身的情感价值,强烈要求冲破旧传统的束缚,解放身体、解放精神。如I.邓肯从古希腊文化中发现了与她崇尚的真善美极其相似的东西,她强调从音乐中寻求灵感,认为舞蹈发源于个人的感觉和心灵的冲动。之后,邓肯的追随者,将邓肯的精神无限扩张,把舞蹈的情感因素强调为舞蹈的"源泉",来自"内心的冲动",甚至认为"舞蹈是由于生命力的爆发所产生的无意识的动作而产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形色色的现代舞派风起云涌。按评论家J.马丁的说法,现代舞的目的在于"个人经验的外化"。由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悲观,他们试图重新回到最原始、最基本、最有人性的情感中去,并产生了使人感到丑陋、粗俗、扭曲等表达抽象感情的人体动作。这种美学思想愈来愈脱离朴素的"情感论",将客观完全消融在主观中,在审美意识上陷入主观唯心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给美学研究提供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反映论为基础的舞蹈美学思想,在苏联、中国以及其他各国逐渐发展起来。
我们认为,舞蹈和其他艺术一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中国舞蹈美学思想,自古以来就具有朴素唯物论观点。"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些话揭示了舞蹈是人们内心情感的表现的本质。
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区别,在于它是以人的身体作为物质材料这一特质所决定的。但人的身体动作,只能是舞蹈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人的身体动作一旦成为舞蹈艺术的表现手段,就必然和人的审美意识,即感知美、认识美、判断美以及表现美等等审美活动发生密切关系,而人的审美活动是受一定社会、一定阶级、一定民族的条件所制约的。情感是人们审美的主要动力,但情感本身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和思想认识分不开的。审美首先取决于直观能力,但在审美活动中,直观能力和逻辑能力往往交替出现。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激起情感,产生艺术创造的冲动,舞蹈也不例外。只是舞蹈侧重于表现性,善于抒发情感,开拓想象,运用舞蹈的语言表情达意,唤起人们精神上的共鸣。
关于舞蹈美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总体上是和一般美学有共同性的,基本上分为哲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 3个方面,但它们都必须以舞蹈的审美特质为基点,自始至终要把握住舞蹈的特殊矛盾和特殊规律,这是构成舞蹈美学这一学科的中心对象。从哲学方面揭示舞蹈的本质,是舞蹈美学中的根本问题,因为它是其他一系列问题的基础。近现代心理学的发达,为舞蹈审美心理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对于舞蹈的创作、表演和欣赏从审美心理方面提供了科学的借鉴。舞蹈的起源、舞蹈的社会功能、舞蹈和宗教,以及民族舞蹈的形成和它的继承发展等等,属于社会学范畴。中国的舞蹈美学应当有中国的特色,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作指导,认真研究西方、东方和中国的舞蹈思想史,并探求中国舞蹈的特殊规律,乃是中国舞蹈美学研究范围中的重要课题。
直接和舞蹈美学有着密切联系,而又有区别的是一般的舞蹈理论。如在舞蹈应用理论中,舞蹈史学、舞蹈评论中,都可以体现出舞蹈的美学思想。但舞蹈理论主要是研究舞蹈创作、欣赏、表演、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给予理论上的指导,而舞蹈美学则是从总体上高度概括、抽象,上升到揭示舞蹈规律及其本质。舞蹈美学必须建立在对大量可靠的资料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出和实际相联系,又并非直接说明某个具体的实际问题的科学的概括和抽象。
舞蹈美学还处于幼稚阶段,许多问题,包括它的研究对象和范围,都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完善。
舞蹈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还在初创阶段,然而舞蹈却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态之一。自原始部落社会起始,舞蹈在人们的生活中就具有巨大的意义。关于舞蹈美的探讨,在古代哲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的著作中早已有所涉及;在近现代的舞蹈理论中,愈来愈趋向对舞蹈的特殊规律及其本质的探求,为舞蹈美学从一般美学和舞蹈理论中独立出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探讨舞蹈美的历史过程中,一个值得重视的事实是,古代文献中有关舞蹈的论述,往往是融合在音乐和戏剧中求其真善美的关系。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晚年的著作《法律篇》中,把舞蹈的美和善等同起来,认为表现出身心德行的那些形象和曲调,就毫无例外是好的,好的就是美的(好坏在希腊文里往往是指善恶),美在道德内容而不在技巧。柏拉图以贵族统治的伦理观点,把善作为审美的绝对标准。他虽然承认艺术是现实世界的模拟,但在他心目中的现实世界却是理性世界的影子,艺术不过是"影子的影子"。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主张乐舞应当尽善尽美,而善则是美的主要标准。在儒家美学思想影响下编写的一部《乐记》,提出了以善为准则的审美标准。在物和心的关系上,认为人心被感动是受客观事物的刺激,表明了朴素唯物论观点,这和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是有区别的。儒家美学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有统治地位,把乐舞纳入了礼的范畴,强调礼乐的社会功能,把它作为巩固封建统治的手段之一。印度古代的《乐舞论》(又称《演剧论》,古代印度舞蹈与戏剧不分,梵文是用同一个字表达两种意思。作者婆罗多)中认为舞蹈是神创造,为神服务的。《乐舞论》中提出了情和味的关系,即情感所至,味随之,也是一种舞蹈美学思想。以上从古希腊、中国、印度具有代表性的论著中,可以看出舞蹈美学的萌芽思想。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随着哲学、科学和艺术的发展,舞蹈逐渐成为一门独立艺术。关于艺术起源及其本质,在美学史上有过种种解释:例如G.W.F.黑格尔认为是"绝对理念"发展的结果; H.泰纳认为是由心理活动产生的;H.斯宾塞认为产生于游戏;还有的学者认为艺术产生于巫术等。Γ.В.普列汉诺夫从唯物史观出发,阐明了劳动先于艺术,功利先于审美的观点。这些一般美学的发展,影响并促进了关于舞蹈本质的探讨。由于舞蹈美学尚未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仅仅是在各种舞蹈理论中涉及舞蹈本质探讨。
"模拟论"认为舞蹈是以它的动作来模拟客观世界的各种现象,如狩猎、耕种、战争、恋爱以及其他。这表现在古希腊罗马的许多哑剧大师的论著中强调舞蹈的再现性。德国美学家E.格罗塞,在他的《艺术起源》一书中以大量的篇幅探讨了舞蹈的特质,在他看来,舞蹈是对于动物和人类动作的节奏的模仿,但也有一些舞蹈(格罗塞称之谓"操练式"的舞蹈)的动作并不模拟任何自然界现象。他认为这两种舞蹈在最原始的部落里是并驾齐驱的。在18世纪法国启蒙思潮中,"模拟论"得到发展,如法国舞蹈家J.-G.诺韦尔针对文艺复兴以来,舞蹈愈来愈走向宫廷娱乐的倾向,主张舞蹈是大自然的忠实摹写,他说:"一幅美丽的图画是自然的摹写,而一出美好的舞剧则是自然本身,是为这一艺术的全部魅力所美化的自然本身。"他为舞剧的创立作出了重大的贡献。20世纪初出现的一种机械美学,认为工业上大生产的出现,机器成为客观现实的中心,自然美和艺术美应当让位于机械美了。于是模仿大生产中机器的舞蹈风行一时。"模拟论"在揭示舞蹈和现实的关系中,肯定了客观现实是第一性的,舞蹈是第二性的,但它对于舞蹈的表现性的本质估计不足。机械美学的形而上学,在于将主观完全消融在客观中,否定或削弱了艺术思维的能动作用。19世纪30~40年代,浪漫主义舞派兴起,他们认为舞蹈的本质在于表现人类的情感,强调舞蹈的表现性,崇尚想象和幻想,反对哑剧式的模拟。积极的浪漫主义扩大了舞蹈和舞剧表现生活的视野,丰富了审美的情感色彩。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情感论"普遍发展。情感论者高度肯定自身的情感价值,强烈要求冲破旧传统的束缚,解放身体、解放精神。如I.邓肯从古希腊文化中发现了与她崇尚的真善美极其相似的东西,她强调从音乐中寻求灵感,认为舞蹈发源于个人的感觉和心灵的冲动。之后,邓肯的追随者,将邓肯的精神无限扩张,把舞蹈的情感因素强调为舞蹈的"源泉",来自"内心的冲动",甚至认为"舞蹈是由于生命力的爆发所产生的无意识的动作而产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形色色的现代舞派风起云涌。按评论家J.马丁的说法,现代舞的目的在于"个人经验的外化"。由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悲观,他们试图重新回到最原始、最基本、最有人性的情感中去,并产生了使人感到丑陋、粗俗、扭曲等表达抽象感情的人体动作。这种美学思想愈来愈脱离朴素的"情感论",将客观完全消融在主观中,在审美意识上陷入主观唯心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给美学研究提供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反映论为基础的舞蹈美学思想,在苏联、中国以及其他各国逐渐发展起来。
我们认为,舞蹈和其他艺术一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中国舞蹈美学思想,自古以来就具有朴素唯物论观点。"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些话揭示了舞蹈是人们内心情感的表现的本质。
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区别,在于它是以人的身体作为物质材料这一特质所决定的。但人的身体动作,只能是舞蹈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人的身体动作一旦成为舞蹈艺术的表现手段,就必然和人的审美意识,即感知美、认识美、判断美以及表现美等等审美活动发生密切关系,而人的审美活动是受一定社会、一定阶级、一定民族的条件所制约的。情感是人们审美的主要动力,但情感本身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和思想认识分不开的。审美首先取决于直观能力,但在审美活动中,直观能力和逻辑能力往往交替出现。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激起情感,产生艺术创造的冲动,舞蹈也不例外。只是舞蹈侧重于表现性,善于抒发情感,开拓想象,运用舞蹈的语言表情达意,唤起人们精神上的共鸣。
关于舞蹈美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总体上是和一般美学有共同性的,基本上分为哲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 3个方面,但它们都必须以舞蹈的审美特质为基点,自始至终要把握住舞蹈的特殊矛盾和特殊规律,这是构成舞蹈美学这一学科的中心对象。从哲学方面揭示舞蹈的本质,是舞蹈美学中的根本问题,因为它是其他一系列问题的基础。近现代心理学的发达,为舞蹈审美心理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对于舞蹈的创作、表演和欣赏从审美心理方面提供了科学的借鉴。舞蹈的起源、舞蹈的社会功能、舞蹈和宗教,以及民族舞蹈的形成和它的继承发展等等,属于社会学范畴。中国的舞蹈美学应当有中国的特色,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作指导,认真研究西方、东方和中国的舞蹈思想史,并探求中国舞蹈的特殊规律,乃是中国舞蹈美学研究范围中的重要课题。
直接和舞蹈美学有着密切联系,而又有区别的是一般的舞蹈理论。如在舞蹈应用理论中,舞蹈史学、舞蹈评论中,都可以体现出舞蹈的美学思想。但舞蹈理论主要是研究舞蹈创作、欣赏、表演、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给予理论上的指导,而舞蹈美学则是从总体上高度概括、抽象,上升到揭示舞蹈规律及其本质。舞蹈美学必须建立在对大量可靠的资料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出和实际相联系,又并非直接说明某个具体的实际问题的科学的概括和抽象。
舞蹈美学还处于幼稚阶段,许多问题,包括它的研究对象和范围,都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完善。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