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德育过程
1)  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
德育过程
1.
This paper analyzes some dialectical ideas in the 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 aiming to help moral educators use these dialectical ideas consciously to understand and deal with the problems in moral education.
文章对德育过程中所包含的一些辩证思想进行了分析,旨在提请广大德育工作者自觉运用它们去认识和处理德育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2.
In colleges the 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 must focus on its purpose, center on its interaction, main body, levels and practice.
高校德育过程应围绕德育目标,着重把握好德育过程的互动性、主体性、层次性和实践性。
3.
Starting from the 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 its basal pathway is discussed.
主要以德育过程为出发点来探讨其基本路径,认为将正面性与批判性、计划性与即时性、可接受性与发展性以及理论性与实践性进行聚合,有助于提高德育的效果。
2)  moral education
德育过程
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auty appreciation in moral education;
浅谈审美性德育过程的特征
2.
On the People-oriented in the Moral Education of Higher School;
论高校德育过程中的以人为本
3)  the 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
德育过程
1.
The major constraints include:Moral content is over-idealistic and politicized;the content of moral education is too old and lacks the spirit of the times;the 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 is over-simplization;The means of implementation is mandatory;Standards of eval.
德育内容理想化、政治化,目标要求过高,内容过于陈旧且缺乏时代精神;德育过程简单化,实施手段强制化,评价标准僵硬化;社会环境与高校德育之间的矛盾等,是目前高校德育过程实效性限制的主要因素。
2.
Character,knowledge,feelings,presentation and power are the basic factors restricting teacher- student rel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 led by teachers.
德育过程中存在着忽视师生关系、或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及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类型,人格、知识、感情、表象、权力是教师主导德育过程师生关系形成的基本制约因素,教师正确观念的树立、修养的提高、主动接近学生、和谐施教,是增强德育的实效性、针对性、持续性、整体性、并调动教与学积极性诸功能的关键。
3.
During the 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full elaboration of their principal part in moral education to instruct undergraduates how to make self-education, and therefore, it will further reinforce the sense of di.
德育过程中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增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  the 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 about schools
学校德育过程
5)  moral education process
道德教育过程
1.
The aim of moral education process is to make educatees form their moral character through inner paradox movement of the moral character when they receive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道德教育过程就是使受教育者在接受社会思想道德的教育活动中,通过品德内部矛盾运动而形成品德。
6)  process of Harmonious education
和谐德育过程
补充资料:德育过程
      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以培养和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德育过程是对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调节与控制。
  
  中国古代很重视德育,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对道德修养及其过程有过大量的论述。如孔丘把学、思、习、行看作是道德修养过程的4个重要方面。以后,思孟学派系统化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见《大学》、《中庸》)5个步骤,并且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目的出发,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达于修身的道德修养过程。在中国古代的这些论述中,也提到了道德修养过程所包含的一些因素,如道德认识和判断力的提高,道德信念以及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等;同时,还提出了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这些论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德修养过程的规律。但是,中国古代道德修养论没有摆脱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很多人都是把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看作脱离特定社会关系与社会实践的一种内心反省、自求自得的过程。同时,他们一般都比较侧重于个人自我修养方面,夸大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作用,没有科学地阐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西方,从20世纪以来,关于道德品质的心理结构及其形成过程,逐渐受到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重视,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其中有影响的如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 J.杜威首先提出,后来由瑞士心理学家 J.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L.科尔伯格进行实验研究的认知派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和以社会心理学家A.班杜拉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的社会学习论等学说。
  
  杜威在《道德教育原理》(1909)一书中,对道德教育进行了心理学分析,提出了他的德育过程思想。他认为,平常大家是把品德简单地设想成为结果方面,但是品德的内容一定要转化成为个人自己的活动、习惯和欲望。因此,需要研究品德内部工作力量的体系。杜威提出了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力量、理智和情感 3个方面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1971年,科尔伯格曾提出道德判断力发展阶段的学说。科尔伯格把道德判断力的发展过程分成3个水平、6个阶段,并认为这些水平和阶段是顺序的意思,每个儿童是一步一步地通过各个阶段,而且是普遍地不受社会文化条件制约,反映着人格(个性)的连贯性。这一学派强调提高道德判断能力,而不注意行为习惯的训练。社会学习论认为,道德行为是个体在所生活的社会中接受环境的影响,经过学习的过程而形成的。这一派在道德教育上主张提供良?玫?榜样,奖励学生的适当行为,重视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上述各种理论虽然为揭示德育过程提供了一定的心理依据,但主要是论述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而不是道德品质形成的教育过程。这些学说片面夸大了道德品质结构中某一种因素的作用,抹煞或忽视了其他因素的作用。而且这些学说一般都是脱离了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实践来研究道德过程。
  
  马克思主义德育论,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理论基础。K.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的思想品德不是某种抽象的、永恒的本性,而是制约于特定的社会条件的。但是特定社会条件和个体生活环境对个体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又不是单一的、简单的过程。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发展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外部自发因素与自觉因素、内部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尤其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个体与教育集体之间相互关系的交互作用的结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影响是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主要源泉。但是对于受教育者所能发挥作用的外部影响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正确地调节和控制各种自发影响,充分发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影响的效能,才能推动德育过程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受教育者并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外部影响的,而是在主体所参与的各种实际活动中接受影响的。活动是受教育者主体与客观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在活动中,客观的影响才会被纳入主观反映的领域之中,作为教育影响的外部因素才可能与受教育者内部的需要、动机、认识、情感、意志等因素发生联系,也才可能形成相应的行为和习惯。
  
  借以进行德育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各种课外、校外活动也以其各自的特点,在德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合理地组织和指导各种集体活动的开展,是德育过程得以实现的基础。
  
  受教育者在各种活动中所接受的影响,要转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还必须经历一个内化的过程,也就是受教育者主观世界中各种思想、心理因素相互矛盾运动的过程。这种内部矛盾有属于认识性质的,如知与不知的矛盾;有反映社会关系方面的,如不同社会思想之间的斗争;也有心理机能方面的,如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之间的相互矛盾。上述各种矛盾也可概括为:受教育者对现实环境及教育要求所作出的反映,与其原来的思想和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主体内部的矛盾运动,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
  
  正确区分和认识各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并据此采取相适应的措施,同时又善于在一种具体矛盾解决之后,继续引起受教育者内部世界的新的矛盾,才能促进德育过程不断向前进行,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不断地得到发展。
  
  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从根本上说,是在外部影响下形成的;但是一定的思想品德一经形成,即作为一种内部道德环境,具有其相对独立性,受教育者得以在积极的内部道德环境的影响下,继续提高和发展其思想品德。
  
  内部道德环境是一种能动的力量,赋予受教育者以自我教育的能力,使之能自觉地提出自我思想品德修养的目标和方法,并努力付诸实现。这种内部环境也可以使受教育者不以外部不良影响为转移,对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作出独立、正确的评价、选择、调节和控制。这种内部道德环境的形成,也就是德育过程的最终目标。
  
  自我教育是从自我认识和自我道德评价开始的,它是德育过程的结果,又是德育过程中必需的动力。在教育者的合理影响下,可以促进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并加速较为稳定的内部道德环境的确立及其作用的充分发挥。
  
  从外部教育影响的施加到稳定的内部道德环境的形成,整个德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要经历不断的积累和长期的反复。对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个性特征的受教育者来说,德育过程又各具特点。充分把握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因素及其特点,才能进行有效的德育工作(见德育)。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