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iwa stage
地洼阶段
2) geomorphology stage
地貌阶段
3) geobasin stage
地盆阶段
1.
The paper discusses firs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geobasin stage fromgeophysical, formational, structural and geochemical features in Northern Jiangxi Province.
本文从区域地球物理场、建造、构造型相、地球化学等特征方面首次论述了赣北地区地盆阶段特征,并对其构造环境进行了探讨。
4) touch-down phase
着地阶段
1.
Based on the five-rigid body model of a bionic kangaroo robot at the touch-down phase,we first establish the dynamic equations by the Lagrange method.
基于仿袋鼠跳跃机器人五刚体机构模型,运用拉格朗日法,建立了跳跃机器人系统着地阶段的动力学方程,采用ZMP法研究了仿袋鼠弹跳机器人的运动稳定性,提出了其着地运动稳定裕度的计算方法和判据;采用Matlab仿真工具,结合实例分析,对机器人着地阶段各关节驱动力矩以及ZMP点的变化情况进行了仿真,并提出了改进刚性模型着地运动稳定性的方法。
5) bench terrace
阶地段丘
补充资料:地洼学说
关于地壳演化的一种学说。1956年由中国陈国达创立。该学说认为在大陆地壳演化史上继地槽区、地台区之后还存在第三构造单元──地洼区。它的性质与地台区(稳定区)相对立,与地槽区(活动区)虽然性质相似,但特征不同,属于另一种类型的活动区。因它发生在地台区衰亡之后,故也称为后地台阶段的新型活动区。
创立 地洼区的发现,是通过对中国东部自中生代中期以来地壳发展史的研究而获致的。中国东部一直被划为地台区,称为中国地台。这一地区于中生代中期以前的地壳发展史与地槽地台学说相一致。但自三叠纪末(南部)或侏罗纪(北部)以后,却陆续出现了强烈的构造变动,形成了盆地和山脉,构造地貌反差很大。盆地中产生了类磨拉石建造。同时,岩浆活动(侵入及喷出)和变质作用(主要为断裂变质及接触变质)多见。大地热流增高,重力以负异常为主,有些地方地壳中出现低速层。所有上述的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都与地台区相反,说明中国地台到这时已经衰亡,转化为活动区了。据此,陈国达继承了传统的地槽地台学说,并加以创新,提出后地台阶段新型活动区概念,创立了地洼学说。
基本内容 ①地洼区在形成过程中(主要在激烈期),水平地壳运动占主导地位,由于拱曲、褶皱、断裂作用强烈而出现反差强度大的构造起伏,形成波距小、差异升降速度及幅度大的短带状隆起,称为地穹,其间介以相对下陷的短带状盆地,称为地洼。在地洼区内,地洼盆地作为负构造分区与地穹的山脉(正构造分区)相间出现,成为这种新构造单元的最重要的认识标志。
② 地洼区的另一主要特征和认识标志即具有 3层结构,如图1所示。地洼构造层以地洼中堆积的类磨拉石建造为代表,其与真磨拉石建造的区别主要在于下部从不与复理石建造相过渡,且可含大量火山物质。地洼区的岩浆岩以富钾、钠的花岗岩、流纹岩等为多见,并常有碱性岩。后期出现玄武岩,即岩浆活动的总顺序是从酸中性到基性。这也是它与地槽区的异点之一。
③ 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认为大陆地壳演化过程是多阶段的。地台阶段之后还有地洼阶段,也可能还有其他阶段。地槽阶段之前也可能已经经历过一些古老构造发展阶段。这个过程通过活动区同稳定区之间的相互转化、交替更迭而进行,从简单形式变为复杂形式,称为递进律(图2)。
④ 递进(地洼)成矿理论,认为地洼阶段是地壳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成矿阶段。地洼区的矿产,一方面具自身的专属矿产组合,包括许多有色金属、稀有元素、分散元素、贵金属、放射性元素等,另一方面又可继承地槽区、地台区等历代前身的矿产,形成了"多代同堂"的多阶段矿产叠加现象。由于地洼是一个活动区,地热、构造、岩浆、变质等作用强烈,可使先成矿产改造、再造或叠加,常形成一种复杂的"多因复成矿床"。这类矿床一般地具有多成矿阶段、多物质来源、多成矿作用、多成因类型、多控矿因素的特点,可形成大而富的矿床。许多矿床,既有内生特征,又有外生证据。
⑤ 地幔蠕动热能聚散交替假说,认为地幔物质是不均一的,由于成分、温度、密度、比重等方面的差异,引起缓慢的相对移动,形成地幔流。地壳各个块体之间,一方面由于来自地幔热的不同,产生了温度及活动程度的差别,从而导致大地构造的分区及其属性的分异。另一方面,在地幔应力场的影响下,壳块相对移动,互相挤压拼合、拉伸离散及剪切错移,便产生了各种方向的相应构造。
地洼区除广布于中国东部及西部外,也陆续发现于世界其他地方。已知的有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及东部、朝鲜、越南、日本西部、印度北部、西亚、中亚;北美西部、巴西、欧洲的莱茵地堑、法国、南斯拉夫、捷克和斯洛伐克、波罗的海地区;非洲东部(裂谷地带)及南部,澳洲东部,以至南极洲(中央山脉以西)。从地质时代分布来说,已知的主要在中生代和新生代,其次为晚古生代,前寒武纪也有出现。
地洼学说存在的问题主要是:①地洼区形成的力源机制是单一的还是多样的?②地洼区矿产的分带与深部构造的关系如何?
面向海洋和地球深部构造,研究地球动力学和前寒武纪地壳发展史,进一步探索成矿规律是地洼学说的研究趋势。
参考书目
陈国达著:《陈国达地洼学说文选》,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长沙,1986。
Chen Guoda,Tectonics of China,Pergamon Press,Oxford,1988.
创立 地洼区的发现,是通过对中国东部自中生代中期以来地壳发展史的研究而获致的。中国东部一直被划为地台区,称为中国地台。这一地区于中生代中期以前的地壳发展史与地槽地台学说相一致。但自三叠纪末(南部)或侏罗纪(北部)以后,却陆续出现了强烈的构造变动,形成了盆地和山脉,构造地貌反差很大。盆地中产生了类磨拉石建造。同时,岩浆活动(侵入及喷出)和变质作用(主要为断裂变质及接触变质)多见。大地热流增高,重力以负异常为主,有些地方地壳中出现低速层。所有上述的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都与地台区相反,说明中国地台到这时已经衰亡,转化为活动区了。据此,陈国达继承了传统的地槽地台学说,并加以创新,提出后地台阶段新型活动区概念,创立了地洼学说。
基本内容 ①地洼区在形成过程中(主要在激烈期),水平地壳运动占主导地位,由于拱曲、褶皱、断裂作用强烈而出现反差强度大的构造起伏,形成波距小、差异升降速度及幅度大的短带状隆起,称为地穹,其间介以相对下陷的短带状盆地,称为地洼。在地洼区内,地洼盆地作为负构造分区与地穹的山脉(正构造分区)相间出现,成为这种新构造单元的最重要的认识标志。
② 地洼区的另一主要特征和认识标志即具有 3层结构,如图1所示。地洼构造层以地洼中堆积的类磨拉石建造为代表,其与真磨拉石建造的区别主要在于下部从不与复理石建造相过渡,且可含大量火山物质。地洼区的岩浆岩以富钾、钠的花岗岩、流纹岩等为多见,并常有碱性岩。后期出现玄武岩,即岩浆活动的总顺序是从酸中性到基性。这也是它与地槽区的异点之一。
③ 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认为大陆地壳演化过程是多阶段的。地台阶段之后还有地洼阶段,也可能还有其他阶段。地槽阶段之前也可能已经经历过一些古老构造发展阶段。这个过程通过活动区同稳定区之间的相互转化、交替更迭而进行,从简单形式变为复杂形式,称为递进律(图2)。
④ 递进(地洼)成矿理论,认为地洼阶段是地壳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成矿阶段。地洼区的矿产,一方面具自身的专属矿产组合,包括许多有色金属、稀有元素、分散元素、贵金属、放射性元素等,另一方面又可继承地槽区、地台区等历代前身的矿产,形成了"多代同堂"的多阶段矿产叠加现象。由于地洼是一个活动区,地热、构造、岩浆、变质等作用强烈,可使先成矿产改造、再造或叠加,常形成一种复杂的"多因复成矿床"。这类矿床一般地具有多成矿阶段、多物质来源、多成矿作用、多成因类型、多控矿因素的特点,可形成大而富的矿床。许多矿床,既有内生特征,又有外生证据。
⑤ 地幔蠕动热能聚散交替假说,认为地幔物质是不均一的,由于成分、温度、密度、比重等方面的差异,引起缓慢的相对移动,形成地幔流。地壳各个块体之间,一方面由于来自地幔热的不同,产生了温度及活动程度的差别,从而导致大地构造的分区及其属性的分异。另一方面,在地幔应力场的影响下,壳块相对移动,互相挤压拼合、拉伸离散及剪切错移,便产生了各种方向的相应构造。
地洼区除广布于中国东部及西部外,也陆续发现于世界其他地方。已知的有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及东部、朝鲜、越南、日本西部、印度北部、西亚、中亚;北美西部、巴西、欧洲的莱茵地堑、法国、南斯拉夫、捷克和斯洛伐克、波罗的海地区;非洲东部(裂谷地带)及南部,澳洲东部,以至南极洲(中央山脉以西)。从地质时代分布来说,已知的主要在中生代和新生代,其次为晚古生代,前寒武纪也有出现。
地洼学说存在的问题主要是:①地洼区形成的力源机制是单一的还是多样的?②地洼区矿产的分带与深部构造的关系如何?
面向海洋和地球深部构造,研究地球动力学和前寒武纪地壳发展史,进一步探索成矿规律是地洼学说的研究趋势。
参考书目
陈国达著:《陈国达地洼学说文选》,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长沙,1986。
Chen Guoda,Tectonics of China,Pergamon Press,Oxford,1988.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