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埃尔•希利亚德(noel hilliard,1929-1997),新西兰作家。
诺埃尔•希利亚德曾就学于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和师范学院,先后当过“南方十字架”劳动党报的记者、教师和“新西兰听众”杂志的副编辑。1971年,获奥塔戈大学罗伯特一伯恩斯奖金。
诺埃尔•希利亚德早期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六十年代开始转向长篇。主要长篇作品有《毛利姑娘》(1960)、《欢乐的权力》(1966)、《绿河之夜》(1969)、《毛利妇女》(1974)、《光荣与梦想》(1978)。
诺埃尔•希利亚德的作品大多是描写毛利人,反映他们的痛苦和愿望,他们的所思和所想,涉及了新西兰社会突出的种族歧视问题,很具有现实意义,在国内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诺埃尔•希利亚德的这种创作思想和他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他从小生长在毛利人集居的吉斯伯思,和毛利人有过广泛的接触,耳闻目睹的桩桩事实唤起了他对毛利人的同情,加深了对他们的理解,也触发了他的文思。
作为一个白人作家,诺埃尔•希利亚德能站在毛利人一边,用文学的形式为他们伸张正义,揭露、谴责社会对毛利人的世俗偏见和种族歧视,表达了“肤色不同,人格平等”的进步观念,这是难能可贵的。在诺埃尔•希利亚德之前,还没有一个白人作家能如此打破禁忌,大胆地描写这一令人敏感的题材。
诺埃尔•希利亚德的《毛利姑娘》(maori girl)可称作一部对白人社会和统治阶级的抗议书,它描写了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里,人的肤色之差竟成了人的等级之差;在这个社会里毛利人被看作是二等公民,他们含垢忍辱,受尽冷遇,在所谓的“都市天堂”里背负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十字架。
小说围绕着女主人公内塔这个毛利姑娘的成长,特别是她进城后的一联串逆遇,有力地揭露、抨击了这种人歧视人、人压迫人的不合理社会制度,把矛头直指当时的统治阶级,同时作者在内塔这个人物上又倾注了深切的同情,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毛利姑娘》无论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塑造,表现方法和语言风格角度来看,都堪称为批判现实主义的佳作。
《毛利姑娘》20世纪60年代初在伦敦首次发表,后又陆续翻译成各种文字。它之所以产主如此广泛的影响绝非偶然,那是因为作家作为现实生活忠实的反映者,能切中时弊,提出了社会所共同关心的问题,使一个普通毛利姑娘的故事具有控诉社会的典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