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arthquake response intensity
地震影响烈度
2) Jinanqiao
水库地震影响烈度
3) Historical earthquake affected intensity
历史地震影响烈度
4) Intensity influence
烈度影响
5) Affected intensity
影响烈度
1.
The result of distribution of affected intensity shows, about 53% of cities have even not been affected by earthquake intensity Ⅵ, and 44% of cities have been hit by earthquake intensity Ⅶ to Ⅸ.
这些城市的地震影响烈度分布特征表明 ,约 5 3%的省会城市没有遭受过Ⅵ度以上的历史地震影响 ,遭受过Ⅶ~Ⅸ度影响的城市有 4 4% ;大部分城市Ⅵ度地震影响的发生频次均高于Ⅵ度以上地震影响 ;不同城市最大发生频次的地震影响烈度也不同 。
6) seismic intensity
地震烈度
1.
Impacts of seismic intensity on CFRD dynamic response;
地震烈度对面板坝地震反应的影响
2.
Rapid reporting of peak strong motion and seismic intensity;
地震动强度与地震烈度速报研究
3.
Study of seismic intensity attenuation law in vicinity of Chongqing;
重庆及邻近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分析与确定
补充资料: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 seismic intensity 地震发生时,在波及范围内一定地点地面振动的激烈程度。地面振动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人的感觉的强弱,器物反应的程度 ,房屋的损坏或破坏程度,地面景观的变化情况等。因此烈度的鉴定主要依靠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宏观考察和定性描述。从概念上讲,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级有严格的区别,不可互相混淆。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高。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对于当地的烈度高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为了在实际工作中评定烈度的高低,有必要制订一个统一的评定标准。这个规定的标准称为地震烈度表。在世界各国使用的有几种不同的烈度表。西方国家比较通行的是改进的麦加利烈度表,简称M.M.烈度表,从I度到度共分12个烈度等级。日本将无感定为0度,有感则分为I至Ⅶ 度,共8个等级。前苏联和中国均按12个烈度等级划分烈度表。中国1980年重新编订了地震烈度表(见表)。 早期的烈度表完全以地震造成的宏观后果为依据来划分烈度等级。但宏观烈度表不论制订得如何完善,终究用的是定性的判据,不能排除观察者的主观因素。为此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物理标准来评定烈度,这种物理标准既要同震害现象密切相关,又要便于用仪器测定。首先被研究的物理量是地震时的地面加速度峰值。因为一般认为地震引起的破坏是地震惯性力造成的,而惯性力又决定于地面加速度。这样就给烈度的每一等级附加上地面加速度峰值。结果表明,烈度每增加一度,加速度大约增加一倍。后来加入烈度表的物理量还有地面速度峰值。中国现行的烈度表已经加入了加速度和速度两项物理量数据。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