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遥感岩石学
1)  Remote sensing petrology
遥感岩石学
1.
Remote sensing petrology is an overlapping frontier subject, which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etrology, its main means is to obtain the data by use of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 and extract and distinguish the lithologic information,such as mineralogic component .
结合近几年来的研究实践以及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的分析,提出了遥感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遥感岩石学"的概念及定义,介绍了遥感岩石学的三个重要研究内容:①岩石、矿物的光谱特征研究;②机载遥感数据的岩石信息提取与识别;③星载遥感数据的岩石信息提取与识别,并对遥感岩石学的未来发展作了展望。
2)  remote sensing rock mechanics
遥感岩石力学
1.
The studies on remote sensing rock mechanics(RSRM) in recent years show that rock has regular features of infrared radiation(IR) when the rock is loaded,and the anomalous IR phenomena appear before rock fracture.
近年来的遥感岩石力学研究表明,岩石受力及灾变过程存在规律性的红外辐射效应,岩石破裂前存在红外异常前兆。
2.
Remote Sensing Rock Mechanics (RSRM) is a new interdiscipline.
遥感岩石力学 (RSRM)是一门新兴的交叉科学。
3.
Remote sensing rock mechanics is a new hi-tech domain in rock mechanics.
遥感岩石力学是岩石力学中的一个新的高技术学科领域。
3)  remote sensing-rock mechanics
遥感-岩石力学
1.
Based on the fundamental experiments on remote sensing-rock mechanics,the thermal infrared radiation (TIR) omens of rock fracturing a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and studied.
在总结多年遥感-岩石力学基础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岩石破裂的热红外前兆进行了系统总结与分析,包括:前兆表现形式及其类型、前兆的时间及空间特征、前兆的机理等。
4)  Remote sensing rock physics
遥感岩石物理学
5)  Rock remote sensing
岩性遥感
6)  Remote sensing optical system
遥感光学
补充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师范大学,其前身是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京师大学堂于 1898 年在北京成立,后因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而停办,1902 恢复并招生。当时设仕学馆和师范管,师范管的专业分为 4 类:中文和外语;历史和地理;数学、物理和化学;动物、植物、矿物等博物。第二类即地理系的前身。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把4类专业改为6部;1922年改"部"为"系",史地部改为史地系。以此为起算点,地理系(现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同龄,也已走过了百年历程,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院系。

1923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为北京师范大学,1928年史地分家,各自成为历史系和地理系,地理系于1993年改名为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地理专业于1902年招生起,已近100年历史,是全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地理专业。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从成立起就有一批知名学者如谢家荣、刘玉峰、黄国璋、王益崖、邹豹君等教授主持和执教,为我国地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1957年院系调整后,周廷儒院士主持地理系工作30年,为地理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3 年,正式改名为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的百年历史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国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发展。从1902年的史地类,到1912年的史地部,再到1922年的史地系,“史地一体”,这是我国从古代地理学向近现代地理学转变过程中所具的特点,这种模式的影响迄今在我国普通教育仍有表现。1928年地理系独立设系,1931年划归理学院,反映了我国地理学全面接受西方近代地理学科学体系,从姓“文”转向姓“理”。为满足社会对资源、环境方面人才的迫切需要,1982年地理系的一部分分离出来成立环境科学研究所; 1993年地理系亦改名为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同年成立了资源与环境学院,张兰生教授和刘昌明院士先后任院长。2003年恢复为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由李小文院士任名誉院长,戴永久教授任院长。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的师生为中国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两度任地理系主任的黄国璋教授积极推进了地理教育从传统地理学向现代地理学的变革,是中国地理学发展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已故的周廷儒院士在20世纪50、60年代开创了中国的新生代古地理研究,并在80年代与张兰生教授一道积极推进了我国高校的环境演变研究与教学;已故刘培桐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率先开展了环境地学研究,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李小文——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创始人之一的李小文院士是现今我国基础遥感理论研究的带头人。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有许多英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史地系或地理系,如领导1903年拒俄运动的学生运动先驱之一丁作霖,与方志敏一道开辟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邵式平,开创皖北革命根据地的革命烈士魏野畴,在解决西安事变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的杜斌丞烈士,等等。然而,北京师范大学对中国地理学和地理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地理教师,是他们传播了地理科学的知识,提高了中华民族的素质,也启蒙了一大批杰出的地理学家。

目前,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的自然地理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同时还建有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遥感与数字城市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和土地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有:遥感机理及应用、土壤侵蚀与水土资源管理、环境演变、城市开发与地价评估、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等。近5年,承担科研项目222项,其中“973”项目等国家级和国际合作重要研究项目21项,总经费达4500余万元,年均发表论文80余篇,获得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5项。李小文院士获“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现有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学和课程与教学论 4个博士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摄影测量与遥感、区域经济学、土地资源管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第四纪环境、课程与教学论9个硕士点,3个本科专业,是全国5个地理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并被评为“优秀基地”。近年来主持与参加省部级教改项目9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出版面向21世纪教材等教材10余部。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古老而年轻,在过去的100年中,她为中国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其应有的贡献,在未来的100年里,愿意将地理学教育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继续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地理学人才,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