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生理解剖
1)  dissect physiology
生理解剖
2)  Phyiology and anatomy
生理解剖学
3)  anatomical physiology
解剖生理学
4)  Anatomy and Physiology
人体解剖生理学
1.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Anatomy and Physiology of Normal Colleges;
高师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改革探讨
2.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eaching anatomy and physiology in normal college are analyzed,and ideas of education reform in anatomy and physiology are suggested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分析了高师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现状以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改革思路,并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
3.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B/S mode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on anatomy and physiology.
本文介绍了基于B/S模式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原理。
5)  anatomical physiology characteristic
解剖生理特点
1.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anatomical physi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and youths, the physiology basis, functions and fundamental methods of various physical training courses are put forward.
通过分析儿童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指出儿少体育锻炼的生理基础、各项锻炼的作用和基本锻炼方法,提出有关人员体育锻炼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6)  anatomical and physiological weakness
解剖生理弱点
1.
After analyzing the causes of ACL anatomical and physiological weakness in female athletes,it has thought that appropriate sprotsmetrics programes can reduee these rates of ACL injuries effectively.
从女子前交叉韧带存在的解剖生理弱点出发,对其运动损伤因素进行分析,认为有效的运动防治方法能有效地减少女子运动员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发生率。
补充资料:家禽解剖和生理
      家禽由鸟类驯化而来。除鸽外已失去飞行能力,但身体构造和生理功能仍与鸟类无多大改变。
  
  禽体及其覆盖物 家禽体型一般较短而深,水禽则稍长而似船形。头能灵活运动。前肢变为翼,后肢与躯干形成坚固的连接和关节,有利于跳跃、行走和划水等。禽体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所附着的肌肉构成,体表覆盖物为皮肤及其衍生物羽。
  
  骨骼 特点是坚固而较轻,分为脊柱、胸廓、头骨、前肢骨和后肢骨 5部分。脊柱由许多椎骨构成。颈部的椎骨多而发达,一般有14个以上。胸部和腰荐部的椎骨常大部分互相愈合,除胸、腰之间的外,活动性小而稳固性大。胸椎和肋骨一般较少(鸡、鸽7个,鸭、鹅9个)。胸廓也较短,但胸骨发达,并具突出的龙骨,以供强大的胸肌附着。头骨主要由颅骨和面骨组成。各种禽类的颅骨基本类似,在成体已愈合为一整体。面骨则因喙的形态不同而各异,如鸡和鸽的上、下颌呈角锥形,鸭和鹅的则呈长而扁的匙形。头骨两旁具有一对大而深的眼眶,容纳眼球。前肢骨以坚强的乌喙骨与胸骨相接,两侧的翼骨在平时折曲而贴在胸旁,起飞时能迅速展开。后肢骨以骨盆与脊椎的腰荐骨连接。骨盆底壁敞开,便于蛋的产出。股骨一般较短,特别是水禽,因被皮肤包在躯干以内,常不易察觉。小腿骨一般较长。腿的下端无羽的部分相当于跖部,内有跖骨。 脚有4趾,第一趾较短而向后,其余3趾向前; 各趾都由几块趾节骨构成。雌禽在产蛋期之前,肢骨、骨盆、肋骨和胸骨等的髓腔里形成海绵状的髓骨,其主要功能是贮存钙盐,以补充蛋壳形成时所需的钙。母鸡的髓骨可达全身骨重的12%(图1)。
  
  
  肌肉 是收缩性组织,骨骼受其牵引而活动。家禽全身肌肉约占体重的30~40%,以作用于翼的胸肌和作用于后肢的腿肌最发达,有的禽类的胸肌可占到肌肉总重的一半以上。胸肌中的胸大肌将翼向下向前扑动,胸小肌(又称乌喙上肌)则将翼向上向后提举,两肌交互作用,使翼能连续上下运动。禽体的肌肉可分红肌和白肌两类。红肌的血液供应丰富,能较持久地进行收缩活动,善于飞翔的禽类和水禽体内大都是红肌。白肌的收缩作用迅速而有力,但不持久,鸡和火鸡的胸肌属于白肌。
  
  皮肤和羽 家禽的皮肤较薄,由表皮和真皮构成。皮下组织与肌肉的联系较松,有利于羽毛活动。水禽胸腹部皮肤具有发达的皮下脂肪,在水中起保温作用。禽的皮肤无汗腺,这是对空中活动的一种适应,因汗液会将羽浸湿而不利于飞翔。也缺少皮脂腺。大多数禽类有尾脂腺,水禽尤为发达,常用喙将其分泌物涂布在羽上起润泽作用。少数家禽,如某些鸽类无尾脂腺。翼部的皮肤形成翼膜,水禽趾间的皮肤形成蹼,它们都是皮肤褶,增大了翼部和趾部的面积,有利于飞翔或划水。腿下部和趾部的皮肤裸露,形成所谓表皮鳞。
  
  羽是禽类皮肤特有的衍生物,轻、软而有弹性,覆盖体表,具有保护和保温作用。翼部的初级和次级飞羽以及尾羽,是赖以飞行的重要装置。鸡的羽重约为其体重的 4~9%。羽可按形态分为正羽、绒羽和纤羽3大类。正羽是坚韧而有弹性的一片完整结构,飞翔时足以承受空气动力。绒羽主要起保温作用。纤羽细小如毛状,可能只起触觉作用。正羽整齐地着生在身体一定部位,称为羽区,其他区域称为裸区。
  
  鸡、鸭和鹅属于所谓早成鸟,幼雏孵出时全身即被覆有毛状的绒羽,到一定时期脱换为成羽。此后每年脱换1~2次,称为换羽,通常发生于春季或秋季。换羽时体内代谢率增加而生产率下降。养禽业常采取人工强制换羽以加速换羽过程,提高产量;或使换羽同步化,便于管理。鸽则属晚成鸟,幼鸽孵出时皮肤基本是裸露的。羽的颜色来源于沉积在羽细胞里的色素颗粒,缺乏色素时即呈白色(皮肤的其他衍生物如喙、脚部的鳞和裸露的皮肤也常呈不同颜色)。这些色素有些由禽体细胞制造,如黑素(褐色、黑色)和卟啉类(红色、绿色);有的则来自饲料,如类胡萝卜素(红色、橙色和黄色)。羽内色素还形成一定的图案。颜色和图案由遗传性决定,具有品种特征。雌性和雄性羽的不同颜色和图案则与性激素有关,常被用作雏禽性别鉴定的依据。羽的形态构造也受遗传控制。
  
  内部器官及其生理功能 鸟类飞翔时需要有足够的能量以保证其持久而强有力的体力活动,机体的新陈代谢(动物)旺盛;因此家禽的基础代谢水平远比家畜为高,消化、呼吸以及排泄等器官的构造和生理功能也与其他家畜有不同之处。
  
  消化器官 包括喙、口咽、食管、嗉囊、胃、肠和泄殖腔,以及肝和胰两大消化腺。口腔无牙齿。喙是主要的采食器官,因食物性质和采食方法不同而有较大变异,如鸡和鸽的喙为尖锥形,被覆坚硬的角质,便于啄食;鸭和鹅的喙长而扁,大部被覆柔软的蜡膜,边缘则形成锯齿状的横褶,在水中采食时具有过滤作用。无软腭和舌肌,主要靠舌的前后迅速移动将食物带入食管。鸡、鸽的食管在胸前方形成膨大的嗉囊,用来贮存食物。鸽还在嗉囊内产生鸽乳,哺育幼鸽。鸭、鹅虽无真正的嗉囊,但食管颈段也能扩大贮存食料。
  
  胃分前胃和肌胃,前胃又称腺胃,分泌的胃液中含有粘液、盐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量远远多于一般哺乳动物,如鸡每千克体重每小时可分泌胃液达8.8毫升。食物在前胃停留的时间很短,胃液的消化作用主要在肌胃进行。肌胃俗称肫,具有发达的肌组织,内面紧贴一层厚而坚韧的类角质膜。吞食的砂砾在肌胃收缩时起摩擦作用,相当于其他动物用牙齿研碎食物。肠较短,一般仅为体长(颈除外)的4~6倍,但消化吸收作用强,食物通过较快,一般仅4~11个小时。 肠分为小肠和大肠。小肠又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3段,中部有小突起,为卵黄囊的遗迹。大肠有两条较发达的盲肠和一条较短的直肠,没有明显的结肠。鸽的盲肠不发达。肝和胰较大,分泌的胆汁和胰液按单位体重计算远多于家畜。如鸡每千克体重一昼夜分泌胆汁40毫升,而牛每千克体重仅分泌10毫升。肝分为左、右两叶;右叶附有胆囊,但鸽无胆囊。胆汁中含有胆盐,可使脂肪乳化,便于消化吸收。胰液中则含有多种消化酶,与小肠壁分泌的消化酶一起,将食物分解后由小肠吸收。小肠粘膜绒毛较哺乳动物长而密,从而加强了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功能。盲肠内主要由微生物对粗纤维进行酵解,产生低级脂肪酸加以吸收利用。直肠可吸收一部分水分和盐类,最后将残渣经泄殖腔排出体外。泄殖腔是消化、泌尿和生殖的共同通道,以泄殖孔开口于外,亦称肛门。
  
  呼吸器官 包括鼻腔、喉、气管、鸣管、肺和气囊。鼻孔一对,位于上喙,开口于较狭的鼻腔,向后通咽。喉是气管的入口。气管较粗而长,是禽体发散体热的重要地方,壁内有许多气管环构成支架,并顺次互相套叠,因此能够随头颈的活动而任意伸缩和扭动。气管进入胸腔后分叉为两条支气管,在分叉处形成特殊的发声器官,称鸣管。鸣管具两对很薄的膜,称鸣膜,有如乐器的簧片,呼气时受空气振动而发出鸣声。
  
  肺是气体交换器官。支气管进入肺后,不是像哺乳动物那样逐级分支成为支气管树,而是形成互相连通的管道,最后从管壁上分出无数微小的肺毛细管(又称呼吸毛细管),相当于哺乳动物的肺泡,是与肺血管内血液直接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毛细管的呼吸总面积如以每克体重计算,要比哺乳动物大20倍,与禽体内强烈的新陈代谢需求相适应。禽类的肺还能进行双重呼吸,即在吸气和呼气时都能进行气体交换,从而大大增加了肺的通气量,提高了肺内气体交换的效率。双重呼吸是通过气囊的贮气功能而实现的。气囊一般有9个,1个成单,4个成对。分为前、后两群:前群有5个;后群有4个。每个气囊都与肺的支气管相通。有的气囊还扩展延伸到许多骨的内部,使其成为含气骨。吸气时,新鲜空气进入肺毛细管进行气体交换,一部分直接贮入后群气囊,而肺内已通过气体交换后的空气则转送入前群气囊;呼气时,前群气囊中的气体经气管排出体外,而后群气囊里的新鲜空气又可送入肺进行气体交换。此外,气囊还有其他一些生理功能,如可使禽骨重量减轻、在飞行或潜水时调整身体重心、发散体热等。不同禽类在静息期每分钟的呼吸次数约为:公鸡17次,母鸡27次,鸭、鹅12次,鸽28次。
  
  泌尿器官 主要是一对肾,体积较大,具有排出代谢产物、调节酸碱平衡和维持一定渗透压的作用。与哺乳动物不同,禽类蛋白质代谢的终产物,在肝内主要合成尿酸而不是尿素,由血液带到肾内,以分泌的方式排出。尿酸几乎不溶于水,排出时无需大量水分,因而既可减少体内水分丧失,又无需膀胱贮存,有利于减轻体重。尿呈乳白色或乳黄色,经输尿管直接输送到泄殖腔,最后因水分再次被吸收而成半固体状,常与粪一起排出。此外,家禽还有一种特殊的排泄器官即鼻腺,尤以鸭和鹅等水禽的较为发达。因位于眼眶上部,又称眶上腺,以导管开口于鼻腔。鼻腺主要分泌氯化钠,即食盐,又有盐腺之称,有协同维持体内盐分和渗透压平衡的作用。当摄入体内的食盐量增多时,鼻腺的分泌活动增强,其分泌物由鼻孔滴出,所含盐分浓度可达5%。对于长年生活于海洋上空的鸟类如海鸥等,此腺的作用尤其重要。
  
  生殖器官 公禽的生殖器官包括睾丸、附睾、输精管和交配器。睾丸长期停留在腹腔里。母禽的生殖器官包括卵巢和输卵管,但仅左侧能完成发育过程,右侧的在孵出后不久即行退化(见家禽繁殖)。成禽的生殖器官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生殖季节达到充分发育并具有生殖功能,而在非生殖季节又逐渐萎缩,直到下一个生殖季节再重新生长发育,这种周期性变化也是禽类在长期进化中的一种适应。禽的性染色体,在公禽为一对ZZ,在母禽为ZW,减数分裂后,精子只有一种,均含有性染色体Z;而卵子有两种,分别含有性染色体Z和W。因此受精卵的性别由母禽决定,恰与哺乳动物相反。
  
  血液和循环器官 构造与哺乳动物近似。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8%。红细胞呈椭圆形,并有细胞核。心脏所占比例较大。 心搏频率远高于哺乳动物,每分钟达200(鸽、鸭和鹅)至300(鸡)次,孵出不久的幼禽高至300~560次。血液在体内的循环时间也较短,一般仅2~3秒。这些都与禽体强烈的新陈代谢有关。
  
  淋巴器官 包括胸腺、腔上囊和脾等。产生淋巴细胞,与机体的防御功能有关。胸腺有两串,位于颈部皮下,排列在气管两旁。腔上囊又称法氏囊,为禽类所特有,在泄殖腔上方,并与泄殖腔相通。胸腺和腔上囊都是初级淋巴器官,幼禽孵出时即存在,到性成熟前发育最大;此后逐渐萎缩,其功能由次级淋巴器官如脾等取代。脾位于前胃附近;其他淋巴组织广泛分布于肺、肝、肾等器官。鸡的盲肠开口于直肠,盲肠壁内有淋巴组织聚集,形成盲肠扁桃体,禽患某些传染病后此处常形成明显的病变。与哺乳动物体内相类似的淋巴结仅见于鸭、鹅等水禽。
  
  内分泌腺 甲状腺、甲状旁腺和后腮腺都是位于胸腔入口处的小腺体。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可促进机体代谢,并影响羽的生长和换羽。甲状旁腺和后腮腺具有促进骨组织分解,或抑制骨组织分解,并促进钙盐沉积的作用,在骨生长期和母禽产蛋期尤为活跃。肾上腺、胰岛和松果腺的作用与哺乳动物相似。垂体是多功能的重要内分泌腺,位于大脑下方,分为前、后两叶,又分别称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后叶分泌两种激素:加压素调节血压和体内水分平衡;催产素促进蛋的产出。前叶分泌生长激素调节身体的生长发育;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调节甲状腺和肾上腺的活动;还分泌两种促性腺激素促进睾丸和卵巢的发育及其功能活动。垂体与下丘脑在构造和功能上都有密切联系。垂体后叶的激素实际上由下丘脑的某些细胞分泌,经运输而贮存在垂体后叶的细胞内。垂体前叶的功能则受下丘脑中一些细胞分泌的几种释放激素的控制。生殖现象的季节性,是光照通过视觉器官刺激下丘脑而出现的。调节、控制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活动的一系列激素包括腺垂体分泌的促卵泡素和促黄体素以及催乳素等。卵巢和睾丸还分别分泌雌激素和雄激素。 它们的作用如图2所示。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禽脑较小。小脑发达,起着维持运动协调和身体平衡的作用,对空中飞翔十分重要。大脑半球的皮质薄而平,远不如哺乳动物发达,但也能建立条件反射。中脑有一对发达的视叶,是视觉反射中枢所在;眼球较大,视觉敏锐。眼球视网膜也具有视锥和视杆两种感光细胞,白昼活动的家禽视锥细胞较多,而感受弱光的视杆细胞较少,所以一到黄昏即须归巢。禽的听觉也较发达,但嗅觉和味觉较差(图 2)。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