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逆城市化”现象的界定及原因分析
范 巧
内容摘要:伪 “逆城市化”是指城市化不发达情况下的人口从城镇向农村转移以及城市化进程中部分人滞留农村的现象。文章引入了剔除单位货币效用影响的收入差距衡量指标,以甘肃省的数据为例对城市居民中的底层人群转移到农村及城市化过程受到阻碍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基于分析指出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质量是解决城市化过程障碍的两种不可或缺的手段。
关键词:伪“逆城市化” 收入差距 消费质量 单位货币效用
中图分类号: f126.1 文献标识码:a
to clarify a false appearance of counter urbanization and find the cause of it
peter.van
(college of economics lan zhou university , lan zhou gan su 73000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shall correct a false point of view on counter urbanization, and found the cause of this false appearance of counter urbanization using a new income-satisfied index within information of gan su province in china. at last, we point out that both increasing income and raising consumption quality can promote urbanization.
key words: false counter urbanization income gap consume quality utility of per money
目前,在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即市民向农村居住点转移以及原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城市户口的人群而今又费力获得农村户口的现象。在界定这一现象时,据廖筠等[1]人的观点,这就是一种逆城市化,然而这跟我们的所谓的逆城市化不是一回事。而对其原因的分析,一般认为这是由城乡收入差距、城市内部行业收入差距增大造成的直接后果。然而无论如何在城市里不可能获得比在农村更少量的收入。为了搞清楚隐藏在这一事实背后的真正原因,本文将引入一种新的收入差距衡量指标,以甘肃省的数据为例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即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质量是解决城市化过程障碍的不可或缺的两种手段。
一. 对伪“逆城市化”的界定
根据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周期理论,大都市区的生命周期一般由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个连续的变质阶段构成。[1]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较高级的阶段,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较高水平上人口向郊区或者农村的回流。广义逆城市化则是指城市化高度发展条件下人口从城市向郊区或者农村居民点的流动,主要是城市中的上等阶层的移动,它的基本特征包括原本“城市专享”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开始向农村延伸和城市市民专享的福利制度开始覆盖农村等[2]。而不管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逆城市化,它都包含了这样一种性质,即城市化水平较高;同时也隐含了这样一种特征,即工作地和居住地的分离。但目前学界研究“逆城市化现象”时出现了某些程度上的偏差,正如单启德(1997)[2]、廖筠(2003)[3]以及袁晓玲(2005)[4]等人的研究,他们将单纯的人口从城市向农村的流动看成了逆城市化,而没有考虑城市化的发展程度,也没有考察逆城市化是工作地和居住地的分离。按照他们的观点,如下两则案例便是一种逆城市化:
案例一:甘肃兰州第三毛纺织厂下岗职工宋奎旺,重返当年下乡插队的“第二故乡”——凉州区校尉乡河北村,开办规模养猪场,带动乡邻致富,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开辟了一条新途径。[3]
案例二:新疆玛纳斯县农调队在附近农村走访中了解到,有部分农民当年掏6000元钱为孩子买的城市户口,如今又掏6000元换成农村户口,让其继续当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