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es-N-methylchelerythrine
去甲白屈菜红碱
2) chelerythrine
['ki:ləriθrain]
白屈菜红碱
1.
Effect of Chelerythrine on glucosyltransferase and water-insoluble glucan of Streptococcus mutans;
白屈菜红碱对变形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和细胞外水不溶性多糖的影响
2.
Effect of Chelerythrine on cell surface hydrophobicity and adherence of Streptococcus mutans;
白屈菜红碱对变形链球菌表面疏水性及黏附作用的影响
3.
LC-MS determination of chelerythrine in beagle plasma;
LC-MS法测定犬血浆中白屈菜红碱的浓度
3) chelerythrine methanolate
白屈菜红碱甲醇化物
4) dihydrochelerythrine
二氢白屈菜红碱
5) Chelerythrine(CHE)
白屈菜红碱(CHE)
6) cheleritrin
白屈菜子红碱
补充资料:千屈菜
【通用名称】
千屈菜
【其他名称】
【中文名】
千屈菜(《救荒本草》)
【类 别】
全草类
【异名】
对叶莲(《贵州民间药物,),对牙草,铁菱角(《湖南药物志》)。马鞭草、败毒草。
【来源】
为千屈莱科植物千屈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
千屈菜 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全体具柔毛,有时无毛。茎直立,多分枝,有四棱。叶对生或3片轮生,狭披针形,长4~6厘米,宽8~15毫米,先端稍钝或短尖,基部圆或心形,有时稍抱茎。总状花序顶生;花两性,数朵簇生于叶状苞片腋内;花萼筒状,长6~8毫米,外具12条纵棱,裂片6,三角形,附属体线形,长于花萼裂片,约1.5~2毫米;花瓣6,紫红色,长椭圆形,基部楔形;雄蕊12,6长6短;子房无柄,2室,花柱圆柱状,柱头头状。蒴果椭圆形,全包于萼内,成热时2瓣裂;种子多数,细小。花期7~8月。 生于潮湿地,常栽培作观赏。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同属植物光千屈菜亦同供药用。与上种的主要区别是:茎叶无毛,叶对生,披针形;花3~5朵集成短小的聚伞花序,在叶(苞)腋呈轮生状,萼的附属体短,长0.6毫米左右。分布我国北部及东北部。
【采集】
秋季采收。
【化学成份】
: 含牡荆素(vitexin)、荭草素(orientin)、异荭草素(isoorientin)、氯原酸、鞣花酸、没食子酸、胆碱、鞣质、色素、挥发油、果胶、树脂及生物碱。
【性味】
苦,寒。 ①《贵州民间药物》:"性寒,味甘。" ②《湖南药物志》:"苦,寒,无毒。"
【功用主治】
清热,凉血。清热毒,收敛,破经通瘀。治痢疾,血崩,溃疡。用于痢疾、瘀血经闭。 ①《贵州民间药物》:"清热,止血崩。" ②《中国药植图鉴》:"止泻,治细菌性痢疾。"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研末敷。
【选方】
①治痢疾:千屈菜三至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②治溃疡:千屈菜叶、向日葵盘,晒干,研末,先用蜂蜜搽患处,再用药末敷患处。(《湖南药物志》)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