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middle-long distance running training
中长跑训练
1.
The recovery after middle-long distance running training was elaborated after related literature was studied.
中长跑训练是大运动、大负荷训练,而大负荷引起机体的疲劳。
3) middle and long distance run
中长跑训练
1.
For a long time, students show little interests in middle and long distance run.
多年来,学生对中长跑兴趣低,一直是中长跑训练的难点,也是我国学生心肺功能和耐力素质较差的原因之一。
4) Platform exercise
跑台运动训练
6) long-term chronic moderate-ex training
长期中等强度运动训练
补充资料:运动训练
在教练员的指导下,全面发展运动员的身体和提高专项运动技术水平的过程。它的特点是:内容与方法的选择都是为了创造优异的专项运动成绩;运动员要承担不断提高的运动负荷直至最大的运动负荷;为充分发挥每个运动员的潜力和长处而突出了个别对待的特点,其中包括很突出的个人训练;训练和比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运动训练也是对运动员的教育过程,同样要贯彻教育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近年来,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特别是竞技运动水平较高的一些国家,在各个运动项目的训练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一门研究各项运动训练过程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和发展方向的新学科──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学研究的内容较广,一般包括:①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特点和作用;②运动训练的体制;③运动训练的原则、方法;④身体、技术、战术、心理和智力训练;⑤运动训练中的思想教育,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强的意志的培养;⑥多年、全年训练的安排和计划;⑦训练水平的测定和评价;⑧少年、儿童运动训练的特点等。
运动训练学研究的内容与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需要了解、掌握和运用多种学科的有关知识。在自然科学方面涉及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统计学和控制论等;在社会科学方面涉及教育学、运动社会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美学等学科。如果研究身体训练,就要运用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的有关基础知识;要研究训练水平的测定和评价,就要运用人体测量、生理机能试验以及统计学的有关知识。因此,有人把运动训练学称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为了加强运动训练的科学性,深入探索运动训练的规律,在一些体育运动比较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体育科研所把运动训练学列为研究的重点。在苏联、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英国等都有运动训练学的专著。这些国家还把运动训练学列为体育院系培养高水平教练员的一门必修课程。只是各个国家对运动训练学研究的内容,不尽相同。如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运动训练学包括有运动员的卫生和营养方面的内容,英国还把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生理学的有关基础理论列入其中。在中国,20世纪50年代,有关运动训练的一些内容就出现在体育理论这门学科中。70年代以后,在体育理论中已初步建立了属于运动训练学内容的学科体系,并向建立一门独立的学科方向发展。
运动训练的任务和要求 运动训练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创造优异成绩。其任务是:①提高运动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发展运动素质;②掌握和提高专项运动的技术和战术,以及有关的理论知识;③培养运动员独立进行训练的能力;④进行道德和意志、品质教育。4个方面的任务是紧密联系,互相促进,又都是以创造优异成绩为目的的。因此,训练的内容及采取的方法、手段等都具有专门的性质,并要求运动员承担很大的运动负荷,训练中的成绩要能在正式比赛中表现出来。这与体育教学和身体锻炼都有明显的不同。
能否严格而又科学地进行运动训练和评定运动技术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现代科学水平。世界上许多国家为在竞技比赛中夺取胜利,都大力地开展运动训练。一些国家,在重点运动项目的发展上都有长远的战略安排,如苏联、美国、古巴等还建立了奥运会训练中心和训练基地,对高水平的运动员进行短期和长年集训。为加强训练的科学性,在训练中心和基地里建有用现代科学仪器设施装备的运动生理、运动医学、运动心理等研究室,由著名的专家、教授、医生和教练员相互配合,结合训练进行科学研究,探索人体和运动训练的规律。
要科学地指导运动员训练,教练员就应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组织教学、训练的能力,精通本运动项目的科学技术,扎实地掌握有关学科的基础理论。
运动训练原则 是运动训练实践普遍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反映了运动训练的客观规律,是进行运动训练必须遵循的准则。它分为: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不间断性原则,周期性原则,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以及区别对待原则。
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 一般训练又称全面训练,主要是全面提高运动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改进体形,全面发展运动素质,掌握某些非专项的技术和理论知识,为创造专项运动的优异成绩打好基础。专项训练的目的是要提高本专项所需的器官系统的机能,发展本专项的运动素质,掌握本专项的技术、战术和理论知识,创造专项运动的优异成绩。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之所以要结合,是因为有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需要有机体机能的全面改善和提高;动作技能的形成是暂时性神经联系的建立,暂时性神经联系建立得越多、越巩固,运动员学习、掌握新的动作技能也就越容易、越巩固;而且运动素质的发展也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如果只进行专项训练就很难解决这些问题,且容易造成有机体局部负担过重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但只有进行专项训练,才能保证专项运动所需的机体的机能和专项运动素质的发展,才能掌握专项运动的技术和战术。在训练中要从对象的水平、项目的特点和各训练时期的不同任务等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地安排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的比重。
不间断性原则 运动员从开始参加训练到出现优异运动成绩,以及保持成绩并继续提高,直至"运动寿命"的终结,这中间都应系统地、不间断地进行训练。这个原则是依据条件反射学说而确定的(即运动员在连续不断地训练中所掌握的动作不但熟练精确,而且可以使新学动作较快和较容易地掌握)。这是由于暂时性神经联系建立得越多、越巩固,就越能使动作技能发挥积极的转移作用。一个运动项目的知识、技术和战术都有其自身的系统,学习时要有一个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的逐步发展的过程,而且还需要有关的基本技能和素质的相应配合,这些技能与素质也有其自身的系统和相互间的联系。正是这些专项的和基本的技能、技术与运动素质相互间的联系,要求训练的连续性和各有关方面的相互协调配合,使不断增多的暂时性神经联系不断地巩固和发展,同时,也促使其他器官系统的机能相应地提高,从而获得优异的成绩。如果训练中断,则技术、技能要下降,其他器官系统的机能也要下降,已取得的训练成果将会消失。因此,要求全年、多年地进行不间断的训练;训练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的安排也要有连续性;各级训练组织的训练大纲、计划、要求等都应有机地联系起来。
周期性原则 指训练要按准备期、竞赛期、休整期3 个相互紧密衔接的时期所组成的一个训练周期,循环往复地进行;后一个周期要在前一个周期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周期性原则主要是根据竞技状态形成3个阶段这一客观规律所确定的。每年安排1个周期(称单周期)还是两个周期(称双周期),以及时期的划分,要从国内外重大比赛日程和运动项目的特点考虑,以保证运动员在预定的竞赛日程里形成和保持竞技状态,创造优异成绩。但不宜围绕一般比赛安排周期和划分时期。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 运动负荷是指运动员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是指在训练中要根据任务、对象的水平,逐步地、有节奏地加大运动负荷,直至运动员能承担的最大限度。训练中如运动负荷太小,有机体的机能就得不到提高;如运动负荷太大,超过了运动员的承担能力,就会产生过度疲劳;如运动负荷停止在一个水平上,有机体的机能和运动素质就不能进一步发展。所以,要逐步地有节奏地加大运动负荷,不要加得过快、过猛,否则运动员就要适应不了,容易发生伤害事故。在运动训练中加大运动负荷不是目的,只是提高运动员训练水平的一个手段。运动负荷的大小是相对的,"最大限度"也没有一个固定的、适用于所有运动员的统一标准,要依具体情况而定,并要由小到大,形成一个加大-适应-再加大-再适应的过程,使大、中、小有节奏地结合起来。
区别对待原则 指在训练中要根据运动员的年龄、性别、身体条件、运动素质、技术战术水平、文化程度、接受能力、个性特征等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训练任务、内容、方法、手段和运动负荷。运动员各方面的条件和情况是千差万别的,而且随着训练过程的发展,情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教练员要有针对性地制订训练计划,把对不同运动员的不同要求具体落实到训练的各个环节中去,并根据情况的发展和变化,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区别对待。
运动训练原则不会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学技术和训练实践的发展,训练中许多尚未被人们发现的客观规律,必将被人们发现和认识。因此,这些原则也将进一步充实和丰富。
运动训练方法 运动训练中经常采用的训练方法有: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间歇训练法,竞赛法,综合训练法等。
重复训练法 是按照一定要求反复练习某个技术动作的训练方法。运用此法,要根据训练任务、对象,确定重复的数量和负荷强度。如在学习掌握技术时,应严格按技术规格重复练习,在数量和强度上不宜做过高要求;而在提高、巩固技术时,除要有一定的数量外,对强度也要逐步提高要求,使运动员能在困难的条件下熟练、正确地掌握技术,以便在比赛中运用。
变换训练法 是在变换练习的环境、条件和改变练习的速度、时间、速率以及动作组合等情况下进行训练的方法。运用此法时应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有目的地变换练习的强度、时间、速率和环境等。如为了适应比赛,可按比赛地点的气候、场地设备等情况,变换训练的条件;为了矫正错误动作,可适当减轻练习的重量,降低对动作速度、速率的要求。当错误得到纠正时,就应及时变换到正常条件下练习。
间歇训练法 是规定重复动作之间的休息时间的训练法。此法与重复训练法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严格控制每次或每组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使运动员在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就进行下一次或下一组练习,一般以脉搏频率计算,每分钟不低于 120次。间歇训练法可以根据训练的任务,通过调整练习的数量、每次练习的负荷强度、重复次(组)数、间歇时间和休息方式等 5个因素,组合成多种间歇训练方案。
竞赛法 一般都应按各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进行(在参加正式比赛前的训练更应如此)。但也可根据训练的具体要求,缩短或延长正式比赛的距离、时间,缩小场地,减少人数,或附加一些条件,予以限制。
综合训练法 把前述几种训练方法加以不同的组合运用,就形成了综合训练法。综合训练法的另一种组合形式是循环训练。各个训练法的组合运用和循环训练的组成,要根据各个训练法的特点,结合训练任务,以及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而定。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上述常用的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又不断出现许多新的训练方法。如根据训练方法对生理机能产生的影响及其本身的特点而形成的有氧训练法、无氧训练法、缺氧训练法和高原训练法。把控制论运用到运动训练领域后,出现了模式训练法。这种方法运用控制论的观点和方法,通过研究高水平优秀运动员的训练和提高成绩的过程,确定一种最佳发展的模式,使训练对象在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技术等方面按此模式的方向发展。若发生偏差,就立即查明原因,及时修正。
运动训练计划、大纲及运动训练课 制定运动训练计划是保证训练科学性的主要一环。计划包括:①多年训练计划(一般以某届全国运动会和奥林匹克运动会为期限,少年儿童运动员也可订6~8年的计划);②全年训练计划;③阶段训练计划;④周训练计划;⑤课训练计划。
训练大纲是根据训练的任务和训练对象的水平,科学地选择训练内容,并按一定的分类方法进行排列制订的。训练大纲包括理论知识、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等方面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地进行排列。不同等级运动员的训练大纲要相互衔接,并能反映出本运动项目的先进水平和今后的发展趋向。
训练课是对运动员进行训练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训练任务的最终完成,要靠每次训练课效果的逐步积累。每次训练课都应有明确的任务,适当的内容,严密的组织,有效的方法手段,合理的运动负荷和时间分配。课上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结束前要进行恢复性的放松练习。训练课可分单一课和综合课两类。单一课是在每课只进行一项基本内容的训练,如身体训练课、技术训练课等。综合课就是在一次课上,身体、技术、战术的训练混合进行。训练课不同于其他体育课。各次课内容的选择,方法、手段的采用,以及运动负荷的确定,不仅要前后衔接,而且要与早操、比赛等其他活动统筹安排。强调个别对待与运动员自我控制相配合,为的是更好地从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出发完成训练任务,同时也是为了培养、提高运动员独立训练的能力。
运动训练常用词汇简释 身体训练 是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它为运动员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战术,创造优异成绩,打好坚实的身体基础。身体训练分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一般身体训练旨在增进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提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全面发展运动素质,改进体形。专项身体训练旨在发展专项运动素质,并使体形适应专项要求。
运动素质训练 身体训练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它以多种多样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发展运动员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和专项运动素质(如足球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投掷运动员的爆发力,体操运动员的柔韧等)。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
运动技术 能充分发挥运动员的机体能力的合理有效的专门动作的统称。合理、有效是相对的,因为运动技术是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变化和目臻完善的。在许多运动项目中(如球类和体操),运动技术又分为基本技术和高难技术。基本技术是针对该运动项目的高难技术而言的,是掌握该运动项目的高难技术的基础。基本技术扎实与否,直接影响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影响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运用技术和战术的能力,并最终影响创造优异运动成绩。高难技术对创造优异运动成绩起着直接的作用,在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中,高难技术占有重要地位。
运动战术 指在比赛中,根据双方情况,正确地分配力量,充分发挥己方特长,克制对方特长,争取比赛胜利的方法。在集体项目中,还包括攻守双方集体配合和协调行动的组织形式。战术是在一定的身体条件和运动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与比赛规则有密切的联系。战术的发展对身体条件和运动技术也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双方实力相当的比赛中,正确地运用战术对于取得比赛的胜利尤为重要。
运动的战略 对一个运动项目来说,是指这项运动在发展中所要解决的带有全局性的问题。任何一项运动的兴衰起伏,无不与战略决策的部署紧紧相连。战略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多年的发展规划;普及与提高的措施(包括自儿童少年起的推广活动,重点地区的分布,各级训练网的组织,训练基地的建立,优秀运动员的集训与国内外重大比赛的组织安排,后备力量的培训,1、 2、3 线担负提高任务的队伍的选拔与相互的衔接等),以及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发展技术和战术的指导思想和训练作风;教师、教练员和裁判员队伍的培养和提高;相应的科学理论和物质设施的建设以及合理的投资等。
训练周期 由准备期、竞赛期、休整期3个相互紧密衔接的时期所组成的训练过程,称为一个训练周期。运动训练按这样的训练周期一个紧接着一个,周而复始地进行,后一个训练周期都在前一个训练周期的基础上,对运动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训练程度 指运动员各器官系统机能发展水平的高低。运动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够承担较大的运动负荷,凡适应训练和比赛的能力强,则表明运动员的训练程度高。
训练水平 对运动员各器官系统机能、运动素质、技术、战术、心理品质等各方面发展程度的综合评价。训练水平要比训练程度所包括的范围广。
训练手段 为解决运动员在运动素质、技术、战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专门采取的措施,它包含有训练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的含义。如为解决跑的运动员后蹬力量不足的问题,采用在斜坡跑道上重复做上坡跑的练习,这一专门措施既包括有训练内容(在斜坡跑道上的跑),又包括有训练方法(重复训练法),在训练中称为训练手段。
智力训练 指在运动训练中培养运动员的智力。智力包括:观察能力、接受信息的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上述各种能力的综合。运动员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的高低与智力的发展有紧密的关系。智力对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也有直接的影响。
意志训练 意志是人们为达到既定的目的,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意志训练是在训练中使运动员树立明确的目的,如提高训练的自觉性、积极性,提高参加比赛争取胜利的信心以及在训练和比赛中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坚强的意志要在长期、严格的训练实践中逐步养成。没有坚强的意志,就难以坚持紧张的训练和在激烈的比赛中夺取胜利,尤其难以在不利情况下变被动为主动。
训练的临界线 运动员适应训练和比赛的能力,主要反映在承担运动负荷方面有一定的限度,存在着一条界线,这条界线叫训练的临界线。如果训练中的运动负荷未达到这条界线,表明运动员还有潜力;如果超越了这条界线,不仅运动成绩上不去,而且还可能产生训练过度,出现伤病。每个运动员的具体情况不同,训练的临界线也是不一样的。掌握好训练的临界线是运动训练成败的一个关键。
恢复训练 指在训练和比赛之后,使用合理的手段和方法,消除运动员体力和精神的疲劳。恢复训练能使有机体的机能和运动员的精神得到及时的恢复,以迎接新的训练作业和比赛。它对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有重要意义。恢复训练可采用放松性练习、调整运动负荷、补充营养、按摩、各种沐浴、催眠、心理调整等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方法。
竞技状态 运动员达到优异运动成绩所处的最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运动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达到最高水平,能适应紧张激烈的训练和比赛,恢复过程比较快;运动素质与专项运动技术紧密地结合,动作准确、熟练、协调,具有很高的效果;情绪高涨,自我感觉良好,意志顽强,有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争取胜利的充分信心。竞技状态要通过科学的训练安排才能形成,它有获得、相对稳定、 暂时消失3个阶段。训练的安排要保证在重大比赛前形成竞技状态,并在竞赛期保持相对稳定,以便在重大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
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是运动负荷的两个方面。影响负荷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有:练习的次数、时间、距离、负重的重量等。计算负荷量就是把这些因素的和统计出来,如游泳运动员一次训练课的负荷量,就是将该课所游的总距离统计出来。影响负荷强度大小的主要因素有:练习的密度、完成每个练习所用的速度、负重量以及以较大的速度或负重量进行的练习在全部练习中所占的百分比。确定负荷强度的大小,一般简易的方法是在练习后测量运动员每分钟的脉搏次数。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是对立的统一。负荷强度反映了练习的紧张程度和对运动员身体影响的大小。但有一定的量就有一定的强度,量大了,强度的提高就受一定的限制;强度大了,量的加大也受一定的影响。强度对运动员机体的影响比量更重要。在安排运动负荷时,量和强度的提高和降低要相互配合,科学合理。
专项能力 指运动员对所从事的运动项目的训练和比赛的适应程度。专项能力强,表明该运动员适应专项训练和比赛的程度高,能进行大强度的专项训练和比赛,并能取得较好的专项运动成绩。
训练水平的测定和评价 测定和评价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是运动训练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测定是指选择恰当的手段与方法,对反映运动员训练水平的各个方面进行观察、测量、测验,收集有关训练的真实情况和效果的材料;评价是对测定所得到的有关材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从而对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做出实事求是的、准确的评定,以便发现训练中的问题,为提高训练工作的质量提供依据。
训练体制和训练网 训练体制是指为实现运动训练任务、保证提高运动成绩而建立的运动训练的组织领导系统,以及有关的重要制度。训练网是指层层衔接的各级训练组织形式。中国的训练网是以中小学基层运动队训练为基础,由业余体育运动学校──重点业余体育运动学校(或运动学校)──省以上优秀运动员队伍组成的。
近年来,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特别是竞技运动水平较高的一些国家,在各个运动项目的训练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一门研究各项运动训练过程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和发展方向的新学科──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学研究的内容较广,一般包括:①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特点和作用;②运动训练的体制;③运动训练的原则、方法;④身体、技术、战术、心理和智力训练;⑤运动训练中的思想教育,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强的意志的培养;⑥多年、全年训练的安排和计划;⑦训练水平的测定和评价;⑧少年、儿童运动训练的特点等。
运动训练学研究的内容与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需要了解、掌握和运用多种学科的有关知识。在自然科学方面涉及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统计学和控制论等;在社会科学方面涉及教育学、运动社会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美学等学科。如果研究身体训练,就要运用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的有关基础知识;要研究训练水平的测定和评价,就要运用人体测量、生理机能试验以及统计学的有关知识。因此,有人把运动训练学称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为了加强运动训练的科学性,深入探索运动训练的规律,在一些体育运动比较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体育科研所把运动训练学列为研究的重点。在苏联、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英国等都有运动训练学的专著。这些国家还把运动训练学列为体育院系培养高水平教练员的一门必修课程。只是各个国家对运动训练学研究的内容,不尽相同。如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运动训练学包括有运动员的卫生和营养方面的内容,英国还把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生理学的有关基础理论列入其中。在中国,20世纪50年代,有关运动训练的一些内容就出现在体育理论这门学科中。70年代以后,在体育理论中已初步建立了属于运动训练学内容的学科体系,并向建立一门独立的学科方向发展。
运动训练的任务和要求 运动训练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创造优异成绩。其任务是:①提高运动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发展运动素质;②掌握和提高专项运动的技术和战术,以及有关的理论知识;③培养运动员独立进行训练的能力;④进行道德和意志、品质教育。4个方面的任务是紧密联系,互相促进,又都是以创造优异成绩为目的的。因此,训练的内容及采取的方法、手段等都具有专门的性质,并要求运动员承担很大的运动负荷,训练中的成绩要能在正式比赛中表现出来。这与体育教学和身体锻炼都有明显的不同。
能否严格而又科学地进行运动训练和评定运动技术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现代科学水平。世界上许多国家为在竞技比赛中夺取胜利,都大力地开展运动训练。一些国家,在重点运动项目的发展上都有长远的战略安排,如苏联、美国、古巴等还建立了奥运会训练中心和训练基地,对高水平的运动员进行短期和长年集训。为加强训练的科学性,在训练中心和基地里建有用现代科学仪器设施装备的运动生理、运动医学、运动心理等研究室,由著名的专家、教授、医生和教练员相互配合,结合训练进行科学研究,探索人体和运动训练的规律。
要科学地指导运动员训练,教练员就应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组织教学、训练的能力,精通本运动项目的科学技术,扎实地掌握有关学科的基础理论。
运动训练原则 是运动训练实践普遍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反映了运动训练的客观规律,是进行运动训练必须遵循的准则。它分为: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不间断性原则,周期性原则,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以及区别对待原则。
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 一般训练又称全面训练,主要是全面提高运动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改进体形,全面发展运动素质,掌握某些非专项的技术和理论知识,为创造专项运动的优异成绩打好基础。专项训练的目的是要提高本专项所需的器官系统的机能,发展本专项的运动素质,掌握本专项的技术、战术和理论知识,创造专项运动的优异成绩。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之所以要结合,是因为有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需要有机体机能的全面改善和提高;动作技能的形成是暂时性神经联系的建立,暂时性神经联系建立得越多、越巩固,运动员学习、掌握新的动作技能也就越容易、越巩固;而且运动素质的发展也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如果只进行专项训练就很难解决这些问题,且容易造成有机体局部负担过重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但只有进行专项训练,才能保证专项运动所需的机体的机能和专项运动素质的发展,才能掌握专项运动的技术和战术。在训练中要从对象的水平、项目的特点和各训练时期的不同任务等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地安排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的比重。
不间断性原则 运动员从开始参加训练到出现优异运动成绩,以及保持成绩并继续提高,直至"运动寿命"的终结,这中间都应系统地、不间断地进行训练。这个原则是依据条件反射学说而确定的(即运动员在连续不断地训练中所掌握的动作不但熟练精确,而且可以使新学动作较快和较容易地掌握)。这是由于暂时性神经联系建立得越多、越巩固,就越能使动作技能发挥积极的转移作用。一个运动项目的知识、技术和战术都有其自身的系统,学习时要有一个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的逐步发展的过程,而且还需要有关的基本技能和素质的相应配合,这些技能与素质也有其自身的系统和相互间的联系。正是这些专项的和基本的技能、技术与运动素质相互间的联系,要求训练的连续性和各有关方面的相互协调配合,使不断增多的暂时性神经联系不断地巩固和发展,同时,也促使其他器官系统的机能相应地提高,从而获得优异的成绩。如果训练中断,则技术、技能要下降,其他器官系统的机能也要下降,已取得的训练成果将会消失。因此,要求全年、多年地进行不间断的训练;训练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的安排也要有连续性;各级训练组织的训练大纲、计划、要求等都应有机地联系起来。
周期性原则 指训练要按准备期、竞赛期、休整期3 个相互紧密衔接的时期所组成的一个训练周期,循环往复地进行;后一个周期要在前一个周期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周期性原则主要是根据竞技状态形成3个阶段这一客观规律所确定的。每年安排1个周期(称单周期)还是两个周期(称双周期),以及时期的划分,要从国内外重大比赛日程和运动项目的特点考虑,以保证运动员在预定的竞赛日程里形成和保持竞技状态,创造优异成绩。但不宜围绕一般比赛安排周期和划分时期。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 运动负荷是指运动员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是指在训练中要根据任务、对象的水平,逐步地、有节奏地加大运动负荷,直至运动员能承担的最大限度。训练中如运动负荷太小,有机体的机能就得不到提高;如运动负荷太大,超过了运动员的承担能力,就会产生过度疲劳;如运动负荷停止在一个水平上,有机体的机能和运动素质就不能进一步发展。所以,要逐步地有节奏地加大运动负荷,不要加得过快、过猛,否则运动员就要适应不了,容易发生伤害事故。在运动训练中加大运动负荷不是目的,只是提高运动员训练水平的一个手段。运动负荷的大小是相对的,"最大限度"也没有一个固定的、适用于所有运动员的统一标准,要依具体情况而定,并要由小到大,形成一个加大-适应-再加大-再适应的过程,使大、中、小有节奏地结合起来。
区别对待原则 指在训练中要根据运动员的年龄、性别、身体条件、运动素质、技术战术水平、文化程度、接受能力、个性特征等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训练任务、内容、方法、手段和运动负荷。运动员各方面的条件和情况是千差万别的,而且随着训练过程的发展,情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教练员要有针对性地制订训练计划,把对不同运动员的不同要求具体落实到训练的各个环节中去,并根据情况的发展和变化,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区别对待。
运动训练原则不会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学技术和训练实践的发展,训练中许多尚未被人们发现的客观规律,必将被人们发现和认识。因此,这些原则也将进一步充实和丰富。
运动训练方法 运动训练中经常采用的训练方法有: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间歇训练法,竞赛法,综合训练法等。
重复训练法 是按照一定要求反复练习某个技术动作的训练方法。运用此法,要根据训练任务、对象,确定重复的数量和负荷强度。如在学习掌握技术时,应严格按技术规格重复练习,在数量和强度上不宜做过高要求;而在提高、巩固技术时,除要有一定的数量外,对强度也要逐步提高要求,使运动员能在困难的条件下熟练、正确地掌握技术,以便在比赛中运用。
变换训练法 是在变换练习的环境、条件和改变练习的速度、时间、速率以及动作组合等情况下进行训练的方法。运用此法时应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有目的地变换练习的强度、时间、速率和环境等。如为了适应比赛,可按比赛地点的气候、场地设备等情况,变换训练的条件;为了矫正错误动作,可适当减轻练习的重量,降低对动作速度、速率的要求。当错误得到纠正时,就应及时变换到正常条件下练习。
间歇训练法 是规定重复动作之间的休息时间的训练法。此法与重复训练法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严格控制每次或每组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使运动员在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就进行下一次或下一组练习,一般以脉搏频率计算,每分钟不低于 120次。间歇训练法可以根据训练的任务,通过调整练习的数量、每次练习的负荷强度、重复次(组)数、间歇时间和休息方式等 5个因素,组合成多种间歇训练方案。
竞赛法 一般都应按各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进行(在参加正式比赛前的训练更应如此)。但也可根据训练的具体要求,缩短或延长正式比赛的距离、时间,缩小场地,减少人数,或附加一些条件,予以限制。
综合训练法 把前述几种训练方法加以不同的组合运用,就形成了综合训练法。综合训练法的另一种组合形式是循环训练。各个训练法的组合运用和循环训练的组成,要根据各个训练法的特点,结合训练任务,以及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而定。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上述常用的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又不断出现许多新的训练方法。如根据训练方法对生理机能产生的影响及其本身的特点而形成的有氧训练法、无氧训练法、缺氧训练法和高原训练法。把控制论运用到运动训练领域后,出现了模式训练法。这种方法运用控制论的观点和方法,通过研究高水平优秀运动员的训练和提高成绩的过程,确定一种最佳发展的模式,使训练对象在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技术等方面按此模式的方向发展。若发生偏差,就立即查明原因,及时修正。
运动训练计划、大纲及运动训练课 制定运动训练计划是保证训练科学性的主要一环。计划包括:①多年训练计划(一般以某届全国运动会和奥林匹克运动会为期限,少年儿童运动员也可订6~8年的计划);②全年训练计划;③阶段训练计划;④周训练计划;⑤课训练计划。
训练大纲是根据训练的任务和训练对象的水平,科学地选择训练内容,并按一定的分类方法进行排列制订的。训练大纲包括理论知识、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等方面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地进行排列。不同等级运动员的训练大纲要相互衔接,并能反映出本运动项目的先进水平和今后的发展趋向。
训练课是对运动员进行训练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训练任务的最终完成,要靠每次训练课效果的逐步积累。每次训练课都应有明确的任务,适当的内容,严密的组织,有效的方法手段,合理的运动负荷和时间分配。课上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结束前要进行恢复性的放松练习。训练课可分单一课和综合课两类。单一课是在每课只进行一项基本内容的训练,如身体训练课、技术训练课等。综合课就是在一次课上,身体、技术、战术的训练混合进行。训练课不同于其他体育课。各次课内容的选择,方法、手段的采用,以及运动负荷的确定,不仅要前后衔接,而且要与早操、比赛等其他活动统筹安排。强调个别对待与运动员自我控制相配合,为的是更好地从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出发完成训练任务,同时也是为了培养、提高运动员独立训练的能力。
运动训练常用词汇简释 身体训练 是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它为运动员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战术,创造优异成绩,打好坚实的身体基础。身体训练分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一般身体训练旨在增进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提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全面发展运动素质,改进体形。专项身体训练旨在发展专项运动素质,并使体形适应专项要求。
运动素质训练 身体训练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它以多种多样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发展运动员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和专项运动素质(如足球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投掷运动员的爆发力,体操运动员的柔韧等)。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
运动技术 能充分发挥运动员的机体能力的合理有效的专门动作的统称。合理、有效是相对的,因为运动技术是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变化和目臻完善的。在许多运动项目中(如球类和体操),运动技术又分为基本技术和高难技术。基本技术是针对该运动项目的高难技术而言的,是掌握该运动项目的高难技术的基础。基本技术扎实与否,直接影响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影响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运用技术和战术的能力,并最终影响创造优异运动成绩。高难技术对创造优异运动成绩起着直接的作用,在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中,高难技术占有重要地位。
运动战术 指在比赛中,根据双方情况,正确地分配力量,充分发挥己方特长,克制对方特长,争取比赛胜利的方法。在集体项目中,还包括攻守双方集体配合和协调行动的组织形式。战术是在一定的身体条件和运动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与比赛规则有密切的联系。战术的发展对身体条件和运动技术也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双方实力相当的比赛中,正确地运用战术对于取得比赛的胜利尤为重要。
运动的战略 对一个运动项目来说,是指这项运动在发展中所要解决的带有全局性的问题。任何一项运动的兴衰起伏,无不与战略决策的部署紧紧相连。战略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多年的发展规划;普及与提高的措施(包括自儿童少年起的推广活动,重点地区的分布,各级训练网的组织,训练基地的建立,优秀运动员的集训与国内外重大比赛的组织安排,后备力量的培训,1、 2、3 线担负提高任务的队伍的选拔与相互的衔接等),以及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发展技术和战术的指导思想和训练作风;教师、教练员和裁判员队伍的培养和提高;相应的科学理论和物质设施的建设以及合理的投资等。
训练周期 由准备期、竞赛期、休整期3个相互紧密衔接的时期所组成的训练过程,称为一个训练周期。运动训练按这样的训练周期一个紧接着一个,周而复始地进行,后一个训练周期都在前一个训练周期的基础上,对运动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训练程度 指运动员各器官系统机能发展水平的高低。运动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够承担较大的运动负荷,凡适应训练和比赛的能力强,则表明运动员的训练程度高。
训练水平 对运动员各器官系统机能、运动素质、技术、战术、心理品质等各方面发展程度的综合评价。训练水平要比训练程度所包括的范围广。
训练手段 为解决运动员在运动素质、技术、战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专门采取的措施,它包含有训练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的含义。如为解决跑的运动员后蹬力量不足的问题,采用在斜坡跑道上重复做上坡跑的练习,这一专门措施既包括有训练内容(在斜坡跑道上的跑),又包括有训练方法(重复训练法),在训练中称为训练手段。
智力训练 指在运动训练中培养运动员的智力。智力包括:观察能力、接受信息的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上述各种能力的综合。运动员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的高低与智力的发展有紧密的关系。智力对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也有直接的影响。
意志训练 意志是人们为达到既定的目的,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意志训练是在训练中使运动员树立明确的目的,如提高训练的自觉性、积极性,提高参加比赛争取胜利的信心以及在训练和比赛中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坚强的意志要在长期、严格的训练实践中逐步养成。没有坚强的意志,就难以坚持紧张的训练和在激烈的比赛中夺取胜利,尤其难以在不利情况下变被动为主动。
训练的临界线 运动员适应训练和比赛的能力,主要反映在承担运动负荷方面有一定的限度,存在着一条界线,这条界线叫训练的临界线。如果训练中的运动负荷未达到这条界线,表明运动员还有潜力;如果超越了这条界线,不仅运动成绩上不去,而且还可能产生训练过度,出现伤病。每个运动员的具体情况不同,训练的临界线也是不一样的。掌握好训练的临界线是运动训练成败的一个关键。
恢复训练 指在训练和比赛之后,使用合理的手段和方法,消除运动员体力和精神的疲劳。恢复训练能使有机体的机能和运动员的精神得到及时的恢复,以迎接新的训练作业和比赛。它对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有重要意义。恢复训练可采用放松性练习、调整运动负荷、补充营养、按摩、各种沐浴、催眠、心理调整等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方法。
竞技状态 运动员达到优异运动成绩所处的最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运动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达到最高水平,能适应紧张激烈的训练和比赛,恢复过程比较快;运动素质与专项运动技术紧密地结合,动作准确、熟练、协调,具有很高的效果;情绪高涨,自我感觉良好,意志顽强,有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争取胜利的充分信心。竞技状态要通过科学的训练安排才能形成,它有获得、相对稳定、 暂时消失3个阶段。训练的安排要保证在重大比赛前形成竞技状态,并在竞赛期保持相对稳定,以便在重大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
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是运动负荷的两个方面。影响负荷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有:练习的次数、时间、距离、负重的重量等。计算负荷量就是把这些因素的和统计出来,如游泳运动员一次训练课的负荷量,就是将该课所游的总距离统计出来。影响负荷强度大小的主要因素有:练习的密度、完成每个练习所用的速度、负重量以及以较大的速度或负重量进行的练习在全部练习中所占的百分比。确定负荷强度的大小,一般简易的方法是在练习后测量运动员每分钟的脉搏次数。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是对立的统一。负荷强度反映了练习的紧张程度和对运动员身体影响的大小。但有一定的量就有一定的强度,量大了,强度的提高就受一定的限制;强度大了,量的加大也受一定的影响。强度对运动员机体的影响比量更重要。在安排运动负荷时,量和强度的提高和降低要相互配合,科学合理。
专项能力 指运动员对所从事的运动项目的训练和比赛的适应程度。专项能力强,表明该运动员适应专项训练和比赛的程度高,能进行大强度的专项训练和比赛,并能取得较好的专项运动成绩。
训练水平的测定和评价 测定和评价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是运动训练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测定是指选择恰当的手段与方法,对反映运动员训练水平的各个方面进行观察、测量、测验,收集有关训练的真实情况和效果的材料;评价是对测定所得到的有关材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从而对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做出实事求是的、准确的评定,以便发现训练中的问题,为提高训练工作的质量提供依据。
训练体制和训练网 训练体制是指为实现运动训练任务、保证提高运动成绩而建立的运动训练的组织领导系统,以及有关的重要制度。训练网是指层层衔接的各级训练组织形式。中国的训练网是以中小学基层运动队训练为基础,由业余体育运动学校──重点业余体育运动学校(或运动学校)──省以上优秀运动员队伍组成的。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