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光感应光散射
1)  light-induced scattering
光感应光散射
2)  light scattering effect
光散射效应
3)  induced emission of light
感应光发射
4)  scattered light sensor
散射光传感器
5)  electro-optic scattering effect
电控光散射效应
6)  X-ray-induced fluorescence
X射线感应发光,X射线感应荧光
补充资料:固体光散射


固体光散射
light scattering in solids

固体光散射light Seatteri飞in solids光和固体介质相互作用引起的光散射。包括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光散射是自然界常见的物理现象。晴朗天空呈现的蓝色,雷雨后出现的彩虹,以及清晨和傍晚观察到太阳的鲜红颜色,都是由于太阳光受到空气中微粒散射的结果。 研究简史光散射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1868一1869年J.丁达尔(TyndalD的实验发现,当自然光照射到具有悬浮粒子的液体上时,与入射光呈90’方向的散射光是部分偏振的,散射光的颜色略带蓝色,这就是丁达尔效应。1899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Rayleigh)采用了简化模型,导出空气中微粒对太阳光的散射光强度和入射光波长的四次方呈反比,由此较满意地解释了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现蓝色。在瑞利得到散射光强公式(见瑞利散射)以前30年,即1869年,T.安德鲁斯(Andrews)观察到当温度达到临界点时,均匀流体介质的散射光呈不透明的乳白色,称为临界乳光。1908年M.von斯莫卢霍夫斯基(Smoluehowski)发现,临界乳光是气一液临界点附近均匀介质密度的强烈起伏所导致的散射光大大增强的结果。同一年,A.爱因斯坦在理论和实验上证实,散射起伏的波矢和入射光子、散射光子之间的动量是守恒的。1914一1922年,法国物理学家L.布里渊(BriUouln)研究与声波有关的密度起伏引起的光散射谱,在入射光频率的高低两端出现边带,称作布里渊对,这就是与多普勒频移有关的布里渊散射。1923年A.斯梅克尔(Smekal)等运用玻尔理论研究了具有两个量子化能级系统的光散射,预言存在频移现象。1928年印度科学家C.V.拉曼(Raman)以汞灯照射苯等液体后,发现在入射光频率两边呈对称式分布的边带,这一新的分子辐射称为拉曼散射。与此同时,苏联科学家G.兰斯贝格(Landsberg)和L.曼德尔施塔姆(Mandelstam)在石英晶体中发现了类似的效应。40年代中国物理学家吴大献在中国国内首先开展拉曼光谱研究,取得了实验结果。1961年氦一氖激光器的问世,加之光电检测技术的进展,将光散射研究又推向新的高潮。 光散射的分类从散射前后光子能量是否变化考虑,光散射分为两个基本类型。①弹性光散射:散射光和入射光的频率相同,即散射前后光子的能量相等;②非弹性光散射:散射光和入射光的频率不相同,散射光子和入射光子的能量不相等。瑞利散射属于光的弹性散射和准弹性散射。前者相应于瑞利散射的静态光散射,后者相应于能量变化较小的动态光散射。拉曼散射和布里渊散射属于光的非弹性散射。另一种光的弹性散射为米散射,是G.米(Mle)于1908年提出的大粒子对平面波的散射。这一理论指出,当微粒的尺度可与入射光波长相比拟时,散射光的强度与入射光的波长没有关系。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