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 L magnitude system transition
M_L震级系统过渡
2) Magnitude M_L
M_L震级
3) intersystem crossing(ISC)
系统间过渡
4) transition multicast system
组播过渡系统
1.
Through the linux kernel programming,this paper realized a transition multicast system based on dual-core mode,It based on the studied of transition over the past number of multicast technology.
在对以往一些组播过渡技术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linux的内核编程来实现一个基于双核模式的组播过渡系统。
5) TL Transition Level
过渡层(级)
6) Semi-displacement craft
过渡级艇
补充资料:震级
震级 earthquake magnitude 根据地震波记录测定的一个没有量纲的数值,用来在一 定范围内表示各个地震的相对大小(强度)。震级与地震烈度的概念根本不同。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强弱,只同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有关;烈度则表示同一次地震在地震波及的各个地点所造成的影响的程度,与震源深度、震中距、方位角、地质构造以及土壤性质等许多因素有关。 震级作为一个观测项目,是美国地震学家C.F.里克特于1935年首先提出的。最初的原始震级标度只适用于近震和地方震。1945年B.谷登堡把震级的应用推广到远震和深源地震,奠定了震级体系的基础。目前广泛采用的震级标度有许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面波震级MS,利用宽频带地震仪记录远震传来的面波,根据面波的振幅和周期来计算震级。中国的面波震级计算公式为: 式中A为两水平分向地动位移的矢量合成振幅,以微米为单位;T为相应的周期,以秒为单位;σ(Δ°)为面波震级起算函数,只与震中距Δ°(测点与震中间的大圆弧度数)有关;Cs为台站校正值。 面波震级标度Ms比较适用于从远处(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测定浅源大地震的震级,而且各国地震机构的面波震级测定结果也比较一致,因此世界各国在公布1931年新疆8级地震和交换有关震级的信息资料时 ,一般都使用面波震级。即通常所说的里氏震级。另外,为解决巨大地震的面波震级饱和问题,有人提出用震源物理中的地震矩概念推导出一种新的震级标度——矩震级MW。智利大地震的面波震级 Ms=8.5,但矩震级MW=9.5,成为人类已知的最大地震。矩震级已在地震观测中开始试用,但其方法还在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它可作为面波震级的有益补充,但不能完全取代面波震级。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