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tyledon node zone theory
子叶节区理论
2) cotyledon node zone
子叶节区
1.
Based on the cotyledon node zone theory,the seedling of primary vascular system of Helianthus annuus was studied.
根据子叶节区理论对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幼苗初生维管系统进行了解剖学研究。
2.
The anatomical structure of its primary vascular system was studied and its cotyledon node zone is longer than that of Ranonculaceae.
其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表明:子叶节区明显长于毛茛科植物幼苗,属顶枝伸长型。
3.
Its seedling apparently divided into three zones: epicotyl shoot zone, cotyledon node zone (CNZ) and bypocotyl root zone.
其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表明,它与毛茛科其它属一样,存在一个以子叶节区为中心的两个过渡区。
3) cytoledon node-stem transition region
子叶节-茎过渡区
4) cytoledon node-root transition region
子叶节-根过渡区
5) cotyledon node zone-root transition region
子叶节区-根过渡区
6) cotyledon node zone-stem connection region
子叶节区-茎连接区
补充资料:K区理论
分子式:
CAS号:
性质:用以阐明或预示多环芳烃分子结构与致癌活性之间羊绒的一种理论。20世纪50年代Pullman等人应用休克尔(Huckell)的分子轨道理论于多环芳烃的结构与生理活性的关系,提出了K区理论。把多环烃分子分为K区和L区结构。K区是多环芳烃分子中双键特性最强的区域,如菲的9,10位置,苯并蒽的5,6位置;而蒽的9,10位置和苯并蒽的7,12位置则称为L区,此区的2个碳原子具有最高的自由价数,属非活化性的。当K区的复合定域能小于3.31β,L区的复合定域能大于5.66β时,则此多环芳烃将具有致癌活性。根据此理论计算了当时已知的37个多环芳烃的结果,与实验事实一致。到20世纪60年代,又有了一些新的多环芳烃致癌活性实验结果,用此理论计算的结果不一致。如二苯并[def.mno]屈按计算应有活性,实际上却没有。另外,计算结果预言萘并[8,1,2-cde]并四苯和萘并[1,2,3,4-def]屈没有活性,而实际上它们分别为中等致癌和显著致癌活性物质。K区理论的缺陷是由于当时缺乏多环芳烃在生物体中实际代谢过程的充分资料,而没有考虑到代谢作用往往不发生在K区,以致使理论计算结果与许多事实不符。
CAS号:
性质:用以阐明或预示多环芳烃分子结构与致癌活性之间羊绒的一种理论。20世纪50年代Pullman等人应用休克尔(Huckell)的分子轨道理论于多环芳烃的结构与生理活性的关系,提出了K区理论。把多环烃分子分为K区和L区结构。K区是多环芳烃分子中双键特性最强的区域,如菲的9,10位置,苯并蒽的5,6位置;而蒽的9,10位置和苯并蒽的7,12位置则称为L区,此区的2个碳原子具有最高的自由价数,属非活化性的。当K区的复合定域能小于3.31β,L区的复合定域能大于5.66β时,则此多环芳烃将具有致癌活性。根据此理论计算了当时已知的37个多环芳烃的结果,与实验事实一致。到20世纪60年代,又有了一些新的多环芳烃致癌活性实验结果,用此理论计算的结果不一致。如二苯并[def.mno]屈按计算应有活性,实际上却没有。另外,计算结果预言萘并[8,1,2-cde]并四苯和萘并[1,2,3,4-def]屈没有活性,而实际上它们分别为中等致癌和显著致癌活性物质。K区理论的缺陷是由于当时缺乏多环芳烃在生物体中实际代谢过程的充分资料,而没有考虑到代谢作用往往不发生在K区,以致使理论计算结果与许多事实不符。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