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manita Virosa
鳞柄白毒鹅膏
1.
Meiosis and Behavior of Nuclei During Basidiospore Formation in Ectomycorrhizal Fungi Amanita Virosa;
外生菌根真菌鳞柄白毒鹅膏减数分裂和担孢子形成的细胞核行为
2) A. virosa
鳞柄白鹅膏
1.
The effects of toxic mushroom strains and inhibiting active substance extracted from culture liquid of A.
本文运用植物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等方法,对毒蘑菇菌株及其抑菌活性物质对杨树烂皮病菌的影响、抑菌活性成分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抑菌活性物质室内生物测定及生态安全性检验、抑菌活性物质发酵条件及稳定性、抑菌活性物质对杨树烂皮病菌的抑制机理及鳞柄白鹅膏与杨树烂皮病菌分类的分子生物学验证及生理学特性进行研究,取得以下结果: (1)从9种毒蘑菇中筛选出抑制杨树烂皮病菌的高效菌株——鳞柄白鹅膏。
3) Amanita vittadinii
白鳞粗柄鹅膏
1.
Study on Solid State Fermentation of the Myceliumfrom Amanita vittadinii;
白鳞粗柄鹅膏菌丝的固态发酵
4) Amanita verna
白毒鹅膏菌
1.
Studies on Partial Character of Extracellular Laccase from Amanita verna;
白毒鹅膏菌胞外漆酶的部分酶学性质研究
2.
Inducement of laccase production by amanita verna and its use for the decolorization of azo dye;
白毒鹅膏菌漆酶的诱导及其对直接黑G的脱色作用
3.
Liqui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manita verna and its production of extracellular enzymes
白毒鹅膏菌液体培养特性及不同生长时期胞外酶活性
6) A.eijii
卷鳞鹅膏
1.
roseotincta is raised to the rank of species, and a new name, A.
将Amanitacokerif roseotincta提升到种级 ,新名称为A eijii (卷鳞鹅膏 )。
补充资料:多鳞白甲鱼
多鳞白甲鱼
多鳞白甲鱼(Onychostomamacrolepis)原名多鳞颜颌鱼,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白甲鱼属。俗称:钱鱼、梢白甲、赤鳞鱼。英文名:Largescaleshoveljawfish。
体长,稍侧扁,背稍隆起,腹部圆。头短,吻钝,口下位,横裂,口角伸至头腹面的侧缘。下颌边缘具锐利角质;须2对,上颌须极细小,口角须也很短。背鳍无硬刺,外缘稍内凹。胸部鳞片较小,埋于皮下。体背黑褐色,腹部灰白。体侧每个鳞片的基部具有新月形黑斑,背鳍和尾鳍灰黑色,其它各鳍灰黄色,外缘金黄色,背鳍和臀鳍都有一条桔红色斑纹。
栖息在河道为砾石底质,水清澈低温,流速较大,海拔高程为300-1500米的河流中,常借助河道中溶岩裂缝与溶洞的泉水发育,秋后入泉越冬。4月中旬出泉,出泉多集中于夜半三更,头部朝内,尾部向外,集群而出,一般在8-10日内出完。雄性性成熟一般在3龄以上,雌性为4-5龄,怀卵量为0.6-1.2万粒,生殖季节于5月下旬至7月下旬。以水生无脊椎动物及着生在砾石表层的藻类为食,取食时用下颌猛铲,进而将体翻转,把食物掰入口中。取食后的石块,可见白斑点点。
分布于嘉陵江水系和汉水水系的中上游,淮河上游,渭河水系,伊河,洛河,海河上游的滹沱河和山东泰山。
多鳞铲颌鱼肉嫩味鲜,有滋补明目下乳之功效,为山溪鱼产中之上品。在产区种群数量较大,特别是在陕西南部山区为优势种群。4月中旬当鱼群出泉时,数量很大,一些较大的鱼泉最多可达万斤以上,一般多为几千斤,小鱼苗也在百斤以上,是当地群众喜食的山区特产。今后如能对其天然资源加以保护,同时解决人工繁殖等技术问题,它将是山区渔业中一种很有前途的养殖鱼类。
多鳞白甲鱼(Onychostomamacrolepis)原名多鳞颜颌鱼,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白甲鱼属。俗称:钱鱼、梢白甲、赤鳞鱼。英文名:Largescaleshoveljawfish。
体长,稍侧扁,背稍隆起,腹部圆。头短,吻钝,口下位,横裂,口角伸至头腹面的侧缘。下颌边缘具锐利角质;须2对,上颌须极细小,口角须也很短。背鳍无硬刺,外缘稍内凹。胸部鳞片较小,埋于皮下。体背黑褐色,腹部灰白。体侧每个鳞片的基部具有新月形黑斑,背鳍和尾鳍灰黑色,其它各鳍灰黄色,外缘金黄色,背鳍和臀鳍都有一条桔红色斑纹。
栖息在河道为砾石底质,水清澈低温,流速较大,海拔高程为300-1500米的河流中,常借助河道中溶岩裂缝与溶洞的泉水发育,秋后入泉越冬。4月中旬出泉,出泉多集中于夜半三更,头部朝内,尾部向外,集群而出,一般在8-10日内出完。雄性性成熟一般在3龄以上,雌性为4-5龄,怀卵量为0.6-1.2万粒,生殖季节于5月下旬至7月下旬。以水生无脊椎动物及着生在砾石表层的藻类为食,取食时用下颌猛铲,进而将体翻转,把食物掰入口中。取食后的石块,可见白斑点点。
分布于嘉陵江水系和汉水水系的中上游,淮河上游,渭河水系,伊河,洛河,海河上游的滹沱河和山东泰山。
多鳞铲颌鱼肉嫩味鲜,有滋补明目下乳之功效,为山溪鱼产中之上品。在产区种群数量较大,特别是在陕西南部山区为优势种群。4月中旬当鱼群出泉时,数量很大,一些较大的鱼泉最多可达万斤以上,一般多为几千斤,小鱼苗也在百斤以上,是当地群众喜食的山区特产。今后如能对其天然资源加以保护,同时解决人工繁殖等技术问题,它将是山区渔业中一种很有前途的养殖鱼类。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