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ice with the resistance to bacterial blight
抗白叶枯病水稻
4) bacterial blight
水稻白叶枯病
1.
Studies on the resistance of southern rice regional test variety to bacterial blight;
南方水稻区域试验品种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调查
2.
Xa-25 was a bacterial blight resistance gene identified in a somaclonal mutant HX-3.
通过花药培养构建了 0 2 4 2 8(粳稻 )和HX 3(籼稻 )的双单倍体 (DH)群体 ,该群体包含了 12 9个稳定株系 ,以我国长江流域水稻白叶枯病的代表菌株浙173对DH群体进行抗病性鉴定 ,抗病株系数和感病株系数分别为 6 2和 6 7。
3.
Using the mature embryo of a susceptible rice variety Minghui 63 as the explant,we have obtained a somaclonal mutant HX 3 through selection in vitro ,which has showed resistance to bacterial blight.
以感病杂交稻恢复系明恢 6 3的成熟胚为外植体 ,利用离体筛选技术获得了抗水稻白叶枯病细胞突变体HX 3。
5) 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
水稻白叶枯病
1.
Cloning and detection of the antagonistic related genes of enterobacter cloacae B8 to 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 with transposon tagging method.;
转座子标签法对阴沟肠杆菌B8拮抗水稻白叶枯病菌相关基因片段的克隆与检测
6) Rice bacterial blight
水稻白叶枯病
1.
Field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20% Saisentong SC had good control effect on rice bacterial blight.
介绍了20%噻森铜悬浮剂对水稻白叶枯病的田间防效。
补充资料:大叶黄杨白绢病的防治与识别
大叶黄杨发生白绢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具有毁灭性强,传播迅速的特点,如控制不利,可能引致苗木全部死亡。根据以往的工作,我们总结出大叶黄杨白绢病的特性和防治方法。
症状:发病初期茎或叶基部靠近土壤的地方变褐、腐烂,经几天阳光曝晒在病部及土壤表面出现白色绢丝状的菌丝体,呈放射状在根际土壤中蔓延,后期在近地表茎上长出褐色,油菜籽状小菌核,常造成全株死亡。叶部表现为先发暗而失绿最终变黄干枯。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核形式在土壤中越冬(菌核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能在土壤中存活5至6年),第二年条件适宜菌核萌发长出菌丝,在土中蔓延,从植株基部侵入而使其发病。
发病条件:酸性土壤有利于发病(适宜pH值范围:1.9—8.4,最适PH值为5.9);高温高湿的环境利于发病(八九月份发病严重),最适生长温度30至35℃;连作土壤发病重(土壤含菌多且存活时间长);粘质土壤发病重;地势洼,种植过密,通风透光性差的发病重(病菌喜湿润窝风的条件)。
防治措施:
①严格进出苗制度,不从发病地区购进苗木,防止人为传播病害。
②此病是一种土传病害,所以土壤灭菌消毒是关键性措施。可用0.2%五氯硝基苯或福美双等与土拌匀后栽种,或按每平方米用药5至10克,加适量细土撒入士中。种植时尽量选用无病地块,同时应避免连作。
③地块要做到基本平整。在五月份开始控制浇水,使地表保持相对干燥,并增施磷钾肥。注意雨季排涝,雨后突然暴晴,要分次排尽积水,不要一次排净。
④喷1:1:100波尔多液进行保护性预防。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或75%百菌清500倍液喷雾并结合灌根或用25%敌力脱乳油2500倍液喷雾,对此病有特效,有效期2-5周,高效内吸,2小时起效,耐雨水冲刷。
⑤雨后及时中耕松土,做好其它病虫害防治工作。
⑥株行距不可过密,及时修剪过密枝。及时去除病叶病株,去掉土表的菌丝和菌核并集中烧毁,对土壤及时用杀菌剂消毒。
⑦在北方做好病弱苗的冬季防寒工作。(来源:《中国花卉报》2004.04.15)
症状:发病初期茎或叶基部靠近土壤的地方变褐、腐烂,经几天阳光曝晒在病部及土壤表面出现白色绢丝状的菌丝体,呈放射状在根际土壤中蔓延,后期在近地表茎上长出褐色,油菜籽状小菌核,常造成全株死亡。叶部表现为先发暗而失绿最终变黄干枯。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核形式在土壤中越冬(菌核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能在土壤中存活5至6年),第二年条件适宜菌核萌发长出菌丝,在土中蔓延,从植株基部侵入而使其发病。
发病条件:酸性土壤有利于发病(适宜pH值范围:1.9—8.4,最适PH值为5.9);高温高湿的环境利于发病(八九月份发病严重),最适生长温度30至35℃;连作土壤发病重(土壤含菌多且存活时间长);粘质土壤发病重;地势洼,种植过密,通风透光性差的发病重(病菌喜湿润窝风的条件)。
防治措施:
①严格进出苗制度,不从发病地区购进苗木,防止人为传播病害。
②此病是一种土传病害,所以土壤灭菌消毒是关键性措施。可用0.2%五氯硝基苯或福美双等与土拌匀后栽种,或按每平方米用药5至10克,加适量细土撒入士中。种植时尽量选用无病地块,同时应避免连作。
③地块要做到基本平整。在五月份开始控制浇水,使地表保持相对干燥,并增施磷钾肥。注意雨季排涝,雨后突然暴晴,要分次排尽积水,不要一次排净。
④喷1:1:100波尔多液进行保护性预防。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或75%百菌清500倍液喷雾并结合灌根或用25%敌力脱乳油2500倍液喷雾,对此病有特效,有效期2-5周,高效内吸,2小时起效,耐雨水冲刷。
⑤雨后及时中耕松土,做好其它病虫害防治工作。
⑥株行距不可过密,及时修剪过密枝。及时去除病叶病株,去掉土表的菌丝和菌核并集中烧毁,对土壤及时用杀菌剂消毒。
⑦在北方做好病弱苗的冬季防寒工作。(来源:《中国花卉报》2004.04.15)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