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parameters
地球大气参数
1.
The way of remote sensing of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parameters using space borne GPS radio occultation technique is discusses in this paper.
探讨了空基无线电掩星技术应用于遥感地球大气参数方法 ,并将该方法编制成资料处理软件。
2) earth atmosphere
地球大气
1.
The calculated results with RBF includ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tal mass of the Earth atmosphere and the atmospheric pressure, the planet s atmospheric mass profile and dependence of pressure dependence on altitude,as well as influence o.
由RBF得出了地球大气总量与大气压力的关系式、行星大气层内大气总质量和高度的关系式、行星大气压力和高度的关系式以及行星大气温度与大气压力的关系。
3) atmospheric parameter
大气参数
1.
An analysis of the atmospheric parameter in a returning capsule with the pressure emergency during its reentry;
飞船返回舱压力应急返回再入过程舱内大气参数分析
2.
The atmospheric parameter is necessary for atmospheric correction algorithm of satellite on the sea, and the accuracy of measuring data of hand held sun photometer is main approach to derive the atmospheric parameter.
海上的大气参数是卫星遥感器进行大气校正所需的重要参数 ,而手持式太阳光度计的现场测量精度又是能否准确地获得大气参数的重要环节 ,此环节将直接影响大气参数后期数据处理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3.
WT5”BZ]In this paper, a kind of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of atmospheric parameter remote sense is introduced.
给出了的一种大气参数布网遥测系统 ,该系统用微机采集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参数 ,并且用无线通讯的方式进行多点布网测量 ,实现多点同步观测。
4) earth ellipsoid parameter
地球椭球参数
6) Earth('s) atmosphere
地球大气 ESA
补充资料:地球大气
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所形成的包层。大气随着地球运动;日、月的引力也对它起着潮汐作用。大气层对地面的物理状况和生态环境有决定性的影响。地球大气的质量约为5.3×1021克,约占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大气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按指数函数下降,大气总质量的90%集中在离地表15公里高度以内, 99.9%在50公里高度以内。在2,000公里高度以上,大气极其稀薄,逐渐向行星际空间过渡,而无明显的上界。
分层 地球大气的密度、 温度、 压力、化学组成等都随高度变化。可以按照大气的温度分布、组成状况、电离程度这些不同参数,对地球大气进行分层。
按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分布可以分为:
①对流层 靠地表的底层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其厚度因纬度、季节以及其他条件而异,在赤道区约16~18公里,中纬度区约10~12公里,两极区约7~8公里。一般来说,夏季厚而冬季薄。对流层与地表联系最密切,受地表状况影响最大,大气中的水汽大部集中于此层,形成云和降水等现象。对流层的上部称为"对流层顶",厚约几百米到1~2公里。对流层的温度几乎随高度直线下降,到对流层顶时约为-50℃。
②平流层(又称同温层) 由对流层顶到离地表50公里高度的一层,大气主要是平流运动。层内温度随高度增加而略微上升,到约50公里高度处,达到极大值(约-10~+20℃)。
③中间层(又称散逸层) 高度在离地表50~85公里的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到离地表高度85公里的中间层顶,温度接近最小值,约为-80℃。
④热层 中间层以上的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在离地表500公里处,即热层顶,达到1,100℃左右。这一层的温度因为大气大量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升高。热层顶以上为外大气层。这里的大气已极稀薄,密度在每立方厘米 107个原子以下(而海平面处为每立方厘米1019个)。
按大气的组成状况可以分为两层:离地表约100公里以下是均质层(大气由各种气体混合组成,平均分子量为常数);以上是非均质层。在均质层中离地表10~50公里处,太阳紫外辐射的光化作用产生臭氧,形成臭氧层,这一层的高度大抵与上述平流层相当。在离地表20~30公里处,臭氧浓度最大,不过这部分大气中的臭氧含量仍然不到这一层大气的十万分之一,各种气体依然视为均匀混合的。臭氧层吸收掉危害生命的太阳紫外辐射,使之不能到达地表。
按大气的电离程度可以分为两层:从地表到离地表80公里这一层,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都处于中性状态,称为中性层。离地表80~1,000公里这一层,大气中的原子在太阳辐射(主要是紫外辐射)作用下电离,成为大量正离子和电子,构成电离层。其中电子密度极大处为D、E、F1、F2四层(如图)。这四层的高度分别在 80~100公里、 100~120公里、 150~250公里和250~500公里处,而且这四层的高度和电离情况都随一天中的不同时刻、一年中的不同季节和太阳活动程度而发生变化。许多有趣的天文现象,如极光、流星等都发生在电离层中。电离层还能反射无线电短波,从而使地面上可以实现短波无线电通讯。
近地表大气的化学组成 干洁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百分比如下:
上表所列并未考虑水汽在内。实际上地球大气含有一定比例的水汽。而且水汽是大气中最不稳定的组成部分。在夏季湿热处,水汽在大气中的含量可以达到4%;而在冬季干寒处,它的含量可下降到0.01%。除水汽外,离地表 3公里内还有尘埃、花粉、火山灰及流星尘等微粒。
起源 地球的大气的演化已经历了三代:原始大气、还原大气和氧化大气(现代大气)。
地球形成初期的原始大气已不存在,它已全部或大部散逸到空间。后来,由于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和所谓"引力致热",地球处于一种熔化阶段,从而加速了气体从地球内部逸出的过程。地球的引力使这些逸出的大气渐渐积蓄在地球的周围。这种第二代地球大气缺少氧,主要由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组成,称为还原大气。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其次是来自太阳的辐射使水分解为游离氧,从而使还原大气变为以氮和氧为主的氧化大气。有的科学家通过分析赤铁矿中的沉积物,推断出氧存在的时间至少在25亿年以上。从那时起,大气中便含有丰富的游离氧了。
分层 地球大气的密度、 温度、 压力、化学组成等都随高度变化。可以按照大气的温度分布、组成状况、电离程度这些不同参数,对地球大气进行分层。
按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分布可以分为:
①对流层 靠地表的底层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其厚度因纬度、季节以及其他条件而异,在赤道区约16~18公里,中纬度区约10~12公里,两极区约7~8公里。一般来说,夏季厚而冬季薄。对流层与地表联系最密切,受地表状况影响最大,大气中的水汽大部集中于此层,形成云和降水等现象。对流层的上部称为"对流层顶",厚约几百米到1~2公里。对流层的温度几乎随高度直线下降,到对流层顶时约为-50℃。
②平流层(又称同温层) 由对流层顶到离地表50公里高度的一层,大气主要是平流运动。层内温度随高度增加而略微上升,到约50公里高度处,达到极大值(约-10~+20℃)。
③中间层(又称散逸层) 高度在离地表50~85公里的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到离地表高度85公里的中间层顶,温度接近最小值,约为-80℃。
④热层 中间层以上的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在离地表500公里处,即热层顶,达到1,100℃左右。这一层的温度因为大气大量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升高。热层顶以上为外大气层。这里的大气已极稀薄,密度在每立方厘米 107个原子以下(而海平面处为每立方厘米1019个)。
按大气的组成状况可以分为两层:离地表约100公里以下是均质层(大气由各种气体混合组成,平均分子量为常数);以上是非均质层。在均质层中离地表10~50公里处,太阳紫外辐射的光化作用产生臭氧,形成臭氧层,这一层的高度大抵与上述平流层相当。在离地表20~30公里处,臭氧浓度最大,不过这部分大气中的臭氧含量仍然不到这一层大气的十万分之一,各种气体依然视为均匀混合的。臭氧层吸收掉危害生命的太阳紫外辐射,使之不能到达地表。
按大气的电离程度可以分为两层:从地表到离地表80公里这一层,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都处于中性状态,称为中性层。离地表80~1,000公里这一层,大气中的原子在太阳辐射(主要是紫外辐射)作用下电离,成为大量正离子和电子,构成电离层。其中电子密度极大处为D、E、F1、F2四层(如图)。这四层的高度分别在 80~100公里、 100~120公里、 150~250公里和250~500公里处,而且这四层的高度和电离情况都随一天中的不同时刻、一年中的不同季节和太阳活动程度而发生变化。许多有趣的天文现象,如极光、流星等都发生在电离层中。电离层还能反射无线电短波,从而使地面上可以实现短波无线电通讯。
近地表大气的化学组成 干洁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百分比如下:
上表所列并未考虑水汽在内。实际上地球大气含有一定比例的水汽。而且水汽是大气中最不稳定的组成部分。在夏季湿热处,水汽在大气中的含量可以达到4%;而在冬季干寒处,它的含量可下降到0.01%。除水汽外,离地表 3公里内还有尘埃、花粉、火山灰及流星尘等微粒。
起源 地球的大气的演化已经历了三代:原始大气、还原大气和氧化大气(现代大气)。
地球形成初期的原始大气已不存在,它已全部或大部散逸到空间。后来,由于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和所谓"引力致热",地球处于一种熔化阶段,从而加速了气体从地球内部逸出的过程。地球的引力使这些逸出的大气渐渐积蓄在地球的周围。这种第二代地球大气缺少氧,主要由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组成,称为还原大气。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其次是来自太阳的辐射使水分解为游离氧,从而使还原大气变为以氮和氧为主的氧化大气。有的科学家通过分析赤铁矿中的沉积物,推断出氧存在的时间至少在25亿年以上。从那时起,大气中便含有丰富的游离氧了。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