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hysical level
器物层次
1.
As a common pursuit of particular groups,cultur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represents three dimensional levels:value and ideal system,institution level and physical level.
作为特定群体共同追求的科技工业园文化 ,主要表现为三个立体层面 :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层次、制度规则层次及器物层次。
2) biological levels
生物层次
1.
Objective: Observations on inhibitory effects of magnetic fields with fixed parameters on malignant tumour growth at different biological levels.
目的 :在不同生物层次上观测一定参数的磁场抑制恶性肿瘤生长。
4) person level
人物层次
1.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vestigation hypothesis needs a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about the time process,the space transformation and person level,and thus forms a much more integrated three fulcrum concerning the crime hypothesis system.
构建侦查假说,需要在时间层次、空间层次和人物层次之间进行综合考量,形成较完整的有关犯罪假说体系的三个支点。
5) secondary intercalation
二次插层物
6) crossing matter strata
跨物质层次
补充资料:佛教常用“呗器、器物、服装”的简述
【佛教常用“呗器、器物、服装”的简述】
作者:释祥云
序
中国佛教会的电视弘法节目——“光明世界”,今年奉季开始播出了“呗器、器物、服装”等项的介绍。这一系列的播报用稿,原则上是责成录制节目的上德传播公司去编写的。不过由于这是一些专门性的知识,而且又须参考许多出家律典,世俗不便查阅;所以这一撰稿工作,就辗转由我来执笔了。
佛教的“呗器、器物、服装”等项,种目甚多。本书所列举者,只是比较常见常闻的少类而已。
所谓“呗器”,也叫做“法器”;在经典里,它本来叫做“犍椎”。五分律说:“隋有瓦、木、铜、铁,鸣者皆名犍椎”。律部的典籍又说:“但是钟、磬、石板、木板、木鱼、砧捶,有声能集众者,皆名犍椎”。由此可见:“呗器”原是僧团中集众时的“信号”,后来才成为诵经礼忏时敲打的“乐器”。普通的“呗器”,大致有“木鱼、梆子、钟、鼓、引磬、大磬、铛子、铪子、铙钹、云板、铃铎……”等类。
所谓“器物”,系指寺院里的“家俱、供具、仪杖”、以及装饰点缀之物而言。
“服装”,禅林象器笺说名“服章”。其内容包括佛教的“袈裟、卧具、海青、衫裤、鞋、袜、冠、带”等物。
作为一个佛教徒,研究教义、加功用道,因为当务之急;但对于教内的一些事物法制,也应该熟悉了解。否则:年没代远,任其荒疏,则道场的象器法度,就将要名实俱废了。
本书原稿,因系供作电视节目“旁白”之用,所以文词语调,都力求浅显。同时由于播映时间短促,发言“分秒必争”,故于各项报导,每不易畅所欲言。
台北佛教普门文库,认为本书资料罕见,特地印成专集,以免散失淹没。用心可贵,为法殷勤。出书在即,谨述因缘梗概,以为前序。
祥云序于台北
作者:释祥云
序
中国佛教会的电视弘法节目——“光明世界”,今年奉季开始播出了“呗器、器物、服装”等项的介绍。这一系列的播报用稿,原则上是责成录制节目的上德传播公司去编写的。不过由于这是一些专门性的知识,而且又须参考许多出家律典,世俗不便查阅;所以这一撰稿工作,就辗转由我来执笔了。
佛教的“呗器、器物、服装”等项,种目甚多。本书所列举者,只是比较常见常闻的少类而已。
所谓“呗器”,也叫做“法器”;在经典里,它本来叫做“犍椎”。五分律说:“隋有瓦、木、铜、铁,鸣者皆名犍椎”。律部的典籍又说:“但是钟、磬、石板、木板、木鱼、砧捶,有声能集众者,皆名犍椎”。由此可见:“呗器”原是僧团中集众时的“信号”,后来才成为诵经礼忏时敲打的“乐器”。普通的“呗器”,大致有“木鱼、梆子、钟、鼓、引磬、大磬、铛子、铪子、铙钹、云板、铃铎……”等类。
所谓“器物”,系指寺院里的“家俱、供具、仪杖”、以及装饰点缀之物而言。
“服装”,禅林象器笺说名“服章”。其内容包括佛教的“袈裟、卧具、海青、衫裤、鞋、袜、冠、带”等物。
作为一个佛教徒,研究教义、加功用道,因为当务之急;但对于教内的一些事物法制,也应该熟悉了解。否则:年没代远,任其荒疏,则道场的象器法度,就将要名实俱废了。
本书原稿,因系供作电视节目“旁白”之用,所以文词语调,都力求浅显。同时由于播映时间短促,发言“分秒必争”,故于各项报导,每不易畅所欲言。
台北佛教普门文库,认为本书资料罕见,特地印成专集,以免散失淹没。用心可贵,为法殷勤。出书在即,谨述因缘梗概,以为前序。
祥云序于台北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