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极低级变质带
1)  very low-grade metamorphic belt
极低级变质带
1.
The major progresses of very low-grade metamorphism are as follows: very low-grade metamorphic belts have been subdivided into Early diagenetic zone, Late diagenetic zone, Low anchizone, High anchizone, Epizone through integrally using of XRD and TEM techniques.
近年来国际上极低级变质作用的研究进展包括综合运用了伊利石结晶度等各项指标 ,将极低级变质带划分为成岩带、近变质带和浅变质带 ,成岩带和近变质带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低级成岩带、高级成岩带、低级近变质带和高级近变质带 ;研究了伸展背景、阿尔卑斯碰撞背景和增生背景下的极低级变质作用 ;进一步理解了矿物的转变过程 ,建立了变质泥质岩石的矿物反应系列。
2)  extremely weak metamorphism
极低级变质
3)  very low-grade metamorphism
极低级变质作用
1.
This paper overviewed the recent progress of the studies on very low-grade metamorphism and presented a new frame for the division of diagenetic-very low grade metamorphic-low grade metamorphic zones based on a quantity of data.
介于成岩作用与低级变质作用之间的极低级变质作用是一个重要过程 ,对于全面认识地球浅层动力学与成矿作用有重要意义。
2.
The major progresses of very low-grade metamorphism are as follows: very low-grade metamorphic belts have been subdivided into Early diagenetic zone, Late diagenetic zone, Low anchizone, High anchizone, Epizone through integrally using of XRD and TEM techniques.
近年来国际上极低级变质作用的研究进展包括综合运用了伊利石结晶度等各项指标 ,将极低级变质带划分为成岩带、近变质带和浅变质带 ,成岩带和近变质带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低级成岩带、高级成岩带、低级近变质带和高级近变质带 ;研究了伸展背景、阿尔卑斯碰撞背景和增生背景下的极低级变质作用 ;进一步理解了矿物的转变过程 ,建立了变质泥质岩石的矿物反应系列。
4)  very low grade metamorphism
极低级变质作用
1.
Regional geological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illite crystallinity,b 0 parameters indicated that Triassic Xikang Group underwent a regional very low grade metamorphism in Tangtang area, northwest Sichuan.
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和伊利石的结晶度指数、晶格参数 (b0 )的测定 ,揭示川西北壤塘地区三叠纪西康群遭受了区域极低级变质作用 ,进一步讨论区域极低级变质作用与构造变形的关系 ,并指出区域极低级变质作用是成岩 -埋藏变质作用 (造山前 )和同造山变质作用的综合结果。
2.
Organic matters maybe come into use as the sensitive temperature pressure meter for reconstructing of orogenic process, especially at the stage of very low grade metamorphism.
在此基础上 ,讨论了利用有机质演化特征研究造山带的有关问题 ,如重塑造山过程 ,造山带空间特征以及造山带变形标志等 ;认为造山带中的沉积有机质演化特征记录了温度、围压、应力和应变等地质环境方面的丰富信息 ,从而有可能成为重建造山过程 ,尤其是极低级变质作用阶段的敏感地质温压计 。
3.
Mesozoic sedimentary mudrocks in the Youjiang River Basin have undergone regional high strain deformation and very low grade metamorphism (illite crystallinity indices are 0 331° 0 265°△2θ corresponding to the anchizone).
右江中生代三叠系槽盆相浊流沉积岩系遭受了区域强烈变形和极低级变质作用,伊利石结晶度指数为0。
5)  low-grade epimetamorphic rock
极低级浅变质岩
1.
By taking pyrolysis experiments and analyzing composition and carbon isotopes of pyrolysis products,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 and products of very low-grade epimetamorphic rocks were studied.
以松辽盆地为例,通过热模拟实验及热模拟产物组分和稳定碳同位素分析,对极低级浅变质岩(泥板岩)的生烃能力及产物进行研究。
6)  low-grade metamorphic zone
低级变质岩带
补充资料:变质带
      以一定的变质矿物组合和岩石类型特征反映的变质强度带。在某些变质地区内,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形成的变质岩在空间上常呈有规律的带状分布,可根据成分相同的变质岩中某些特征变质矿物或矿物组合的开始出现或消失为标志划分出不同的变质带。英国地质学家G.巴罗1893年在对苏格兰高地变质岩系的研究中,首次根据变质泥质岩中随温度增高而出现的变质矿物组合的变化,从低温到高温划分出6个变质带:绿泥石带、黑云母带、铁铝榴石带、 十字石带、 蓝晶石带和夕线石带(十字石带有时缺失)。各个带之间的界线是以这些标志矿物的第一次出现进行划分,并以这些标志矿物作为每个变质带的名称。各变质带之间的界线,即某一标志矿物首次出现的各个点的连线,称为等变度,又称等变线或等变质级,它们具有等温线的意义(图1)。在同一变质带内所有的变质岩形成的温度和压力条件相似,表现在由相同成分的原岩形成的变质岩具有相同的矿物组合。在不同的变质带内,由于温度和压力条件不同,形成的变质岩类型及矿物组合也不相同。这种从低级到高级的变质带系列称为递增变质带或前进变质带,它反映了变质作用当时温度的梯度变化。
  
  一般把与上述类似的在中压条件下形成的变质带称为巴罗式变质带。过去许多人认为巴罗式变质带是典型的变质带,但实际工作证明,由于每个变质地区的地热梯度和其他地质条件的差别,出现的变质带可以有不同的类型,它们的变质矿物组合、带的数目及各带的标志矿物也不尽相同。因此,变质带的划分往往是研究变质相和变质相系的基础。
  
  因为不少标志矿物(如绿泥石、黑云母、石榴子石、堇青石等)属于成分变化较大的类质同象矿物,它们可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通过不同的变质反应形成。如果只根据单个标志矿物划分变质带,其温度和压力范围是相对的不确定的,在不同变质地区之间不易进行对比,因此最好是根据变质矿物组合的变化特征进行变质带的划分。在一些缺少变质泥质岩的地区也可以用变质基性岩或变质碳酸盐岩中矿物组合的变化进行变质带的划分。
  
  在某些区域变质地区,从各个变质带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可以了解变质作用时期该变质地区内热流的分布状况即热构造,从热构造与区域地质构造的关系,可以研究变质作用与构造运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某些侵入体周围,由不同温度条件下形成的接触变质岩石,常围绕侵入体呈环带状分布,称为变质晕或变质圈,它表明引起岩石变质的热流主要与岩浆的侵入作用有关。
  
  变质级  指变质作用的程度或等级,又称变质程度,它大致反映了变质作用当时的温度条件,表现在变质岩矿物组合的变化上。变质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通常是按区域变质作用过程中温度的相对高低,将变质作用大致分为三个等级:低级、中级和高级。不同变质级所代表的温度范围不同,它们明显地反映出由相同原岩所形成的不同变质矿物组合上。例如,泥质岩石在低级变质作用时形成由绢云母、绿泥石等组成的板岩和千枚岩,在中级变质作用时形成含石榴子石、十字石、蓝晶石、红柱石或堇青石的云母片岩,在高级变质作用时形成含石榴子石和夕线石的片麻岩。
  
  变质反应带  根据特定变质反应形成的矿物组合划分的变质带。这个概念是联邦德国岩石学家H.G.F.温克勒1965年提出来的。他主张用不同岩石中由特定变质反应所产生的矿物组合代替原来划分变质带的标志矿物,把以特定变质反应为基础的等变度称为等反应度或等变质反应度,又称等变质反应级。它在地质图上是由相同特定变质反应的点连接起来的一条线或一个带。在一个变质地区内,只要有相应的岩石类型及由特定变质反应形成的矿物组合,就可以确定岩石变质时的具体温度和压力条件,并可进行不同地区之间的对比。温克勒还根据一些典型的变质反应把变质作用分为4级:很低级、低级、中级和高级(图2),并用它代替不同的变质相。这四个变质级的划分基本上是以温度为主,在每个级内又可根据特定的变质反应(主要是压力的变化)作进一步的划分。关于变质反应带的研究虽处于开始阶段,但由于它不受泥质岩石的限制,并能具体确定变质岩形成时的温度和压力条件,因此有可能代替用标志矿物划分的变质带。
  
  深度带  以变质作用所处的深度为标准划分的变质带称深度带。这个概念是芬兰岩石学家J.J.塞德霍姆在1891年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变质作用是在一定深度下进行的,岩石的变质程度主要和它们的埋藏深度有关,因为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和应力随深度而发生变化,因此变质作用强度受深度的直接控制,变质带也就是深度带,并按深度把变质作用划分为3个带:浅带、中带和深带。浅带的特点是低温、低压和强应力,出现的矿物以低温含水的变质矿物为主;深带的特点是高温、高压和弱应力,出现的矿物以高温不含水的矿物为主;中带的特点介于两者之间。
  
  深度对区域变质作用的影响是存在的,但每个变质地区的大地构造位置及地热梯度是不相同的,也就是说同一深度的温度在各个地区是不一致的,在有些变质地区内,甚至出现高级变质带位于低级变质带之上的情况。因此不能把深度与温度、压力之间的关系看成是固定不变的,只有从变质地质学的观点研究深度与温度、压力的关系,才能正确了解每个变质地区内深度对变质作用的不同影响。
  
  

参考书目
   都城秋穗著,周云生译:《变质作用与变质带》,地质出版社,北京,1979。(A.Miyashiro,Metamor phism and Metamor phic Belts,George Allen and Unwin,London,1973.)
   温克勒著,张旗、周云生译:《变质岩成因》,科学出版社,北京,1980。(H.G.F.Winkler, Petrogenesis of Metamorphic Rocks, 4th ed.,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1976.)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