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地幔柱-岩石圈相互作用
1)  mantle plume lithosphere interaction
地幔柱-岩石圈相互作用
2)  lithosphere-deep mantle interaction
岩石圈-深部地幔相互作用
3)  lithosphere-asthenosphere interaction
岩石圈-软流圈相互作用
4)  interaction of delaminated lower crust and weakening lithospheric mantle
下地壳与弱化岩石圈地幔的作用
5)  lithospheric mantle
岩石圈地幔
1.
Peridotite-melt interaction:an important mechanism for the composi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lithospheric mantle;
橄榄岩-熔体的相互作用:岩石圈地幔组成转变的重要方式
2.
Geochemistry of Late Mesozoic basalts from Kedoushan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Yangtze regions:Constraints on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of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长江中下游地区蝌蚪山晚中生代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研究:岩石圈地幔性质与演化的制约
3.
The high ratio of La/Nb values (>1) and negative Nb anomalies on the primitive mantle-normalized trace element patterns characterize the contamination of lithospheric mantle or crustal materials.
其低的δ18O值(<6‰)说明没有地壳物质的混染,其高的La/Nb比值(>1)和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图解出现的负Nb异常则表明源区有岩石圈地幔物质的混染。
6)  lithosphere mantle
岩石圈地幔
补充资料:地幔柱
地幔柱
mantle plume 
    深部地幔热对流运动中的一股上升的圆柱状固态物质的热塑性流,即从软流圈或下地幔涌起并穿透岩石圈而成的热地幔物质柱状体。它在地表或洋底出露时就表现为热点。热点上的地热流值大大高于周围广大地区,甚至会形成孤立的火山。
   地幔柱概念是由J.摩根于1972年提出的,其所根据的事实是:洋底有一系列海山,即呈链状分布的死火山脉,它一端连接着现代活火山,沿此链距离活火山越远,其年龄越老。这被认为是当岩石圈板块运动时,固定不动的地幔柱在板块表面留下的热点迁移的轨迹,也可以说是由一系列死火山组成的无震海岭。如夏威夷活火山热点,因太平洋板块西移而在洋底留下一条由死火山形成的海山链,经年龄值4000万年的中途岛转折而成向北西延伸的皇帝海岭,一直到阿留申岛西端,年龄增至7500万年。
   地 幔柱估计至少来自 700 千米或更深处 ,直径大致在100~250千米左右,上升速率约每年几厘米,由此导致地幔顶部成直径达上百千米的穹状隆起 ,高出四周约 1~2千米。全球热点大多位于洋中脊的转折拐点或三联点上,少数在板块内部,总共约30余个。陆上较少,约5个。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