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星球级纬向构造体系
1)  global la titudinal tectonic system
星球级纬向构造体系
2)  latitudinal structural system
纬向构造体系
3)  latitude tectonic
纬向构造
4)  global longitude tectonic system
经向构造体系
1.
In this paper,following contents are expaunded:①distribution and features of the regional north-south tending tectonic belts in China and its adjacent area;②characters and genesis′s types of them which are metioned above;③genesis connection between the regional north-south trending tectonic belt and the global longitude tectonic system.
文中简述了我国及其邻区区域性规模的南北向构造带的现位展布及其表现形式 ,讨论了它们可能的成因类型和构造性质 ,分析了全球经向构造体系和区域性南北向构造带的成生联系。
5)  longitudinal tectonic system
纵向构造体系
6)  east-west structural system
东西向构造体系
补充资料:纬向构造体系
      走向与地球纬度线一致的构造体系。曾称横亘东西的复杂构造带,是全球性构造体系的主要类型之一。它们往往按一定的纬度间隔持续地或断续地出现在一定的纬度线上。其主体构造是由走向东西的褶皱带、压性断裂带构成的强烈挤压带,同时有扭性断裂与它斜交,张性断裂与它正交,有时还伴有巨大的走向东西的平移断裂。纬向构造体系的成生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变化有密切关系。这一类型的构造带,往往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历史演变,一般切割地壳较深,往往有不同时期的各种类型的岩浆岩活动和相伴生的矿产。在大陆上它们有的延伸可达几千公里。在大洋底也有它们存在的踪迹。一些较小规模的东西褶皱带仅仅具有区域性的意义。
  
  中国的纬向构造体系 有下列3带发育良好。
  
  ①阴山-天山构造带。主体大致位于北纬40°~43°之间,但在局?康厍峡砘蚪险呦蚵晕⒂斜浠F渲屑洳糠止钩梢跎缴铰觯饔胩焐缴铰鱿嗔焦嗌缴铰鲈诹珊恿饔蚵穹谛禄南担?新华夏构造体系)沉降带之下,但在铁岭仍可见其踪迹。在中国大陆延长近4000公里。再往东,延伸到日本北海道南缘。主要由古老变质岩系、一部分古生代与中生代岩层的紧密褶皱和一些推覆构造与倒转构造构成,有时有压性的劈理,扭压性、张性和扭性断裂伴随。在这一带南缘的某些段落,还发现有南盘相对向西平移的断裂。有些花岗岩体和超基性岩体夹杂其中。阴山-天山构造带至少在晚元古代已具雏型,从古生代以来,特别是晚古生代末期至中生代早期、中侏罗世末、早第三纪有过多次强烈的构造运动,有些地段晚近时期仍有活动。
  
  ②秦岭-昆仑构造带。主体大致位于北纬32°~35°之间,局部变宽变窄,走向略微转变。主要是由走向东西的强烈挤压带组成的。这一带东段构成秦岭山脉,往西与昆仑山脉相连。这个带的秦岭部分大体分为两个亚带:北亚带由古老变质岩系组成,挤压现象极为强烈。向东在华北平原南部表现为隆起、低凹等隐伏构造;南亚带主要由古生代海相岩层组成,挤压现象同样强烈。在苏北平原和黄海,主要表现为巨型的隆起和坳陷。有些花岗岩体和超基性岩带夹杂其中,有压性劈理、扭压性、张裂性、扭性断裂伴随。这个带在中国绵延达4000公里左右。它从秦岭往东,埋伏于华北平原南部新华夏系沉降带之下,在江汉平原又受淮阳山字型的干扰。秦岭-昆仑构造带至少从古生代以来,反复经过了多次强烈的构造运动,其中最后的一次大规模的构造运动,大约在侏罗纪末期。
  
  ③南岭构造带,主体大致位于北纬23°30′~26°30′之间。其东段和中段,主要表现为古生代和中生代岩层的东西向褶皱和大量花岗岩、少量变质岩系的东西向分布。西部主要是由部分晚元古代变质岩系、古生代和中生代岩层组成的褶皱或走向东西的隆起带反映出来。由于受到其他构造体系,尤其是经向构造体系的强烈干扰,仅以分隔的、片段的形式出现,在众多地区被埋在地下,在南岭山地露出地表,长2000多公里。在台湾海峡至台湾西部平原表现为一隆起带,控制了第三纪的沉积。南岭构造带从晚元古代到老第三纪经历了多次的活动,但主要生成于中生代。
  
  在中国还存在着另外两条纬向构造带,这就是大致展布于北纬49°~52°之间的伊勒呼里构造带和大致展布于北纬17°~19°之间的南海西沙构造带。在北纬37°~38°附近、北纬29°~30°附近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东西向构造带存在。
  
  世界其他地方的纬向构造体系 沿阴山-天山构造带以西,中亚细亚北纬39°~40°之间,有包括费尔干纳、列宁纳巴德以南的阿拉依什克、突厥斯坦、札拉依什克以及斯大林纳巴德以北的二叠系、三叠系岩层所组成的东西向的紧密褶皱带。在土耳其北部濒临黑海地带有延展约1500公里的安纳托利亚东西褶皱带。横亘保加利亚中部的普兰尼亚纳和巴尔干半岛的巴尔干诸山脉也有纬向构造带出现。在南欧,北纬40°~43°左右,存在着近东西向的比利牛斯和坎塔布连山脉。在北美大陆东部纽约和波士顿两地的纬度之间,以及美国西部同一纬度地带仍有东西走向的山脉存在。它和门多西诺以西、太平洋底的巨大挤压、平移断裂带是一脉相承的。
  
  秦岭-昆仑构造带往东,在朝鲜的济州岛附近近代火山带呈东西向展布。在日本九州岛的北部、本州岛关东和四国岛北部直至大地沟都有明显的东西构造带的形迹。往西在阿富汗的北部,则出现由走向东西的紧密褶皱和逆冲断裂组成的赫里路德带。在阿尔及利亚,阿特拉斯山脉基本上是走向东西的。在美国南部北纬35°左右,有一条走向大致东西的乌奇塔山脉。在南非的极南部开普褶皱山脉也是纬向构造带的一例。
  
  在北纬10°左右,沿加勒比海南岸,南美洲北边有一条巨大的平移断裂,它越过哥斯达黎加中部与太平洋的克利珀顿巨型平移断裂带连接。在太平洋底,也有一系列强烈纬向断裂带由北往南挤压,同时北盘由东往西相对平错,错距很大。位于北纬40°的门多西诺断裂带长1000多公里就是一例。位于北纬30°~33°的默里断裂带,北纬24°左右的莫罗卡断裂带,北纬18°左右的克拉里恩断裂带,此外还有近赤道地带的加拉帕戈斯断裂带,在南纬10°左右的马格萨斯断裂带,南纬27°左右的复活节岛断裂带也都是东西方向的断裂带。在大西洋底也有一些迹象显示纬向构造带的存在。如在相当默里断裂带所在纬度上错开北大西洋海岭的大西洋断裂带和赤道附近的罗曼什断裂带。
  
  

参考书目
   李四光:东西复杂构造带和南北构造带,《地质力学丛刊》,第1号,地质出版社,北京,1959。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