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合作发展
1)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合作发展
1.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f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between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medium and small sized enterprises and its lessons to China;
科研机构与中小企业合作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合作发展
1.
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betwee.
长三角与徽赣两省的合作发展,既是长三角区域内生发展的必然需求,又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需求,也是区域一体化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3)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发展合作
1.
Australia was the first western country that provided bilateral aid to China and the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has remained in operation for over 20 years.
对援助问题的分析与对两国关系的探讨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展望发展合作领域双边关系的前景。
4)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合作与发展
1.
Western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An Analysis in View of Game;
西部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博弈角度分析
2.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East Asia-in the View of Nation, Religion and Culture;
从民族、宗教、文化看东亚的合作与发展
3.
It divides the tourism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HongKong-Macao into four stages: conceptual unification, mechanism establishment, system variance and pattern shunt.
本文回顾了 2 0多年来粤港澳大旅游区的发展历程 ,将粤港澳的旅游合作与发展划分为理念趋同、机制构建、制度变迁和模式转轨 4个阶段 ,分析了制度性、市场性和技术性 3个因素对粤港澳大旅游区创新路径的影响 ,提出了粤港澳大旅游区创新发展必须选择在“自由贸易区”基础上的区域一体化模式 ,阐述了建立多元化的协调机制、制定协同化的发展战略、构建集群化的产业平台、激活互动化的运作要素、实施主题化的整合营销、建设统筹化的泛珠三角是粤港澳大旅游区发展模式的基本创新策略。
5)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发展与合作
1.
The paper is the study on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about theprinting industry of Greater Pearl-River-Delta.
本文以大珠三角印刷业的发展与合作为研究对象,力图将区域经济学和产业链理论运用于大珠三角印刷业发展的实际,对大珠三角印刷业的比较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确定粤港澳三地印刷业的定位,并提出建设珠三角国际印刷中心的对策与建议。
6)  area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区域合作与发展
1.
Based on the discussions of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for area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raffic and communication in Pan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探讨交通一体化对于区域合作与发展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研究泛珠三角区域内各地的交通运输现状,实现交通一体化的条件和障碍,提出在未来应该从那些方面推动交通一体化在泛珠三角区域的实现。
补充资料:合作发展馆藏
      图书馆馆藏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方式之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书馆在自愿基础上,通过分工,各自尽可能将一定范围的文献收集齐全,使各类型、各学科文献在整体上更为充实,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浪费,并在此基础上促进资源共享。合作发展馆藏一方面可共同对付文献激增和预算紧张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可使合作馆的馆藏资源最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合作发展馆藏已成为世界图书馆事业的总趋势之一。
  
  德国是较早开展合作发展馆藏活动的国家,早在19世纪下半叶就提出了图书馆采购的分工协作问题。蒂宾根大学图书馆馆长、法学家默尔在1869年阐述了协调采集的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F.T.阿尔特霍夫将其付诸实施。1920年成立的德国学术支援协会在协调采集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它把协作范围从普鲁士10所大学图书馆扩大到其他地区大学图书馆。1951年协会易名为德国研究协会,下设图书馆委员会。该会制订的全国采集协调计划把采集外国图书的任务按31 类111小类分配给各图书馆,目标是通过协调采集保证重要的图书在德国每种至少有1份。1952~1953年,它参照各馆馆藏建设的传统和现状,重新确定了某些学科的分工。原民主德国实行的"采集重点"协调计划也是为了协调外国文献的采集工作。参加馆为71所研究图书馆,涉及14大类 140小类,文献类型包括图书、期刊、科技报告、学术会议录等。
  
  1896年,美国芝加哥公共图书馆、约翰·克里勒图书馆和纽伯里图书馆制订合作采集计划,分工收集专门学科的文献。1913~1914年间,哈佛大学图书馆等共同委托利奇斯坦前往南美洲采集文献。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大协作。194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美国国立农业图书馆签署了采集原则协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成立了一个"部际外国出版物采集委员会",向战争机构提供重要的书刊资料。接着推出"战时出版物合作采集计划"。使参加计划的美国研究图书馆得到了战争年代出版的约82万册书刊资料。在此基础上,1948年 1月在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的主持下,又开始实施另一项外国出版物联合采集计划──法明顿计划,最初范围有限,到50年代初覆盖了全世界(重点是第三世界)。此计划持续了24年后于1972年9月终止。随后美国相继于 1960年起实施拉丁美洲合作采集计划,1962年起实施480号公法计划,1966年起实施全国采集和编目计划。后两者在支持美国图书馆界采集外国研究资料20年后,因经费问题于80年代开始步入困境。研究图书馆中心的建立是美国正式合作发展藏书的成功范例,其成员遍布全国,通过接受馈赠和呈缴本以及购买等方式获取不常用的研究资料 (包括外国学位论文、报纸、政府出版物等)。
  
  英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了 4类地区协调采集计划,即学科专业文献合作采集计划,小说合作采集计划,外文文献合作采集计划,视听资料合作采集计划。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和新南威尔士5 所大学图书馆共同实施的新南威尔士采集计划,把世界划分成若干区域,分工重点采集现期出版物, 包括政府出版物、 统计资料、连续出版物等。
  
  文献合作采集活动除在一国范围内进行外,还出现了国际性的合作采集计划,如著名的斯堪的亚计划。原法属国家、英联邦国家也利用其历史形成的关系,一直进行国际合作文献采集活动。
  
  国际上合作发展馆藏的基本经验和做法是:①建立合作发展馆藏的共识。过去许多图书馆一直是独立地、自给自足地发展馆藏。但是文献的激增、预算的紧缩和用户的需求使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真正地做到自给自足,迫使它们不得不从单独发展馆藏走上合作发展馆藏的道路。客观环境要求图书馆必须确立合作的观点,一方面用其基本的核心馆藏为用户服务,一方面与其他有关图书馆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合作馆的资源,即把所有合作者的馆藏都看成是自己馆藏的延伸和扩大。这样各馆都可向用户提供比单独一个馆提供的更好的服务。有了这样的共识,才能积极开展合作发展馆藏活动。②合作发展馆藏的组织形式基本上可分为一个地区内若干图书馆组成的图书馆群,同一类型图书馆(如国立的、大学的、研究的、专门的、公共的)组成的图书馆群,某一学科或专门领域图书馆组成的图书馆群,国际性图书馆群等。③制订合作发展馆藏的方针政策。一般合作发展馆藏计划确定的采集方针是:各馆采集用户最需要的、最能发挥效用的文献;不常用的和使用率低的文献则通过广泛、高效的馆际互借活动排除重复采集 (包括依靠其他国家的图书馆) 。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几国的采集方针即提出用户所需利用率低的文献可通过英国不列颠图书馆文献供应中心获得。④提出与合作发展馆藏有关的方法。如美国的研究图书馆组织在1980年提出的"大纲" 就为各馆提供了一个评估馆藏的工具 。利用"大纲"可对各馆馆藏特色进行细致描述。由于有了共同的语言、代号,就可以协调各馆之间的采集业务。因此,"大纲"可适用于一般图书馆,欧洲国家也纷纷采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