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科学数据资源
1)  scientific data resources
科学数据资源
2)  Data Center fo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
1.
In order to help reader to underst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data in China, this paper focused on describing establishment process, establishment background, organization of Data Center fo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本文描述了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的建设情况,有助于读者对中国资源环境科学数据的发展增加认识和了解。
3)  scientific resources
科技资源数据
1.
This paper gives a full description of the level and the interoperability methodology of metadata schema in scientific resources database.
首先介绍了科技资源数据库中元数据标准的分级和互操作策略,根据科技资源数据特点,提出元数据注册系统体系架构。
4)  science data package
科学数据源包
1.
The software uses the appropriate format to assemble science data package and appropriate command respond mode, realizes the data transferring tasks through the 1553B bus on time, event though the channel bandwidth is under the limited.
本文描述了X射线谱仪数据管理及通讯软件在有限的信道资源下,按照接收数据流量大小,采取相应的响应方式,形成合理的科学数据源包,使用1553B总线下传;并且, 描述了X射线谱仪作为终端(RT),合理使用内存管理方式,与总线控制器(BC)通讯的通讯。
5)  metadata of teaching resources
教学资源元数据
6)  data resources
数据资源
1.
The status of biodiversity and its data resources and information system in China;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及其数据资源与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2.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watershed monitoring data resources,the project confirms sources,quality,resources sharing approaches and issues of th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data in Yellow River Basin.
通过对小流域监测数据资源的调查,摸清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数据在相关行业的分布、采集数据的质量状况和目前数据资源的共享方式及存在问题,同时根据水土保持工作的需要,提出比较结合实际的水土保持监测数据的种类和数量,对今后水土保持监测数据库建设和数据资源共享具有一定的引用价值和参考作用。
3.
Scientific data resources is the basis of scientific data shar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data resources is the core cont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data centre.
科学数据资源是科学数据共享的物质基础;农业科学数据资源建设是农业科学数据中心建设的核心内容。
补充资料: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1999年9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前身是1940年成立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和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56年成立)整合而成,纳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及其前身-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与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为中国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在区域、国家和全球尺度上,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在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综合整治、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等重要领域,取得了一批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在上述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需求方面做出了社会公认的、不可替代的贡献,研究成果代表了我国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发展的方向与水平。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现有职工520人,其中科技人员358人,研究员112人、副研究员和其他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53人,进入知识创新工程274人。陈述彭、吴传均、孙鸿烈、阳含熙、刘昌明、郑度、陆大道7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石玉林、李文华、孙九林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该所工作。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设地理学和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是地理学一级学科与生态学、环境科学和农业经济管理三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培养点,以及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学、气象学、环境科学和农业经济管理硕士学位培养点。目前共有研究生导师10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7人,硕士生导师42人;在学研究生504人,其中博士生350人,硕士研究生154人,另有博士后73人。连续多次被中国科学院评为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在2003年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研究所地理学一级学科名列全国第二,其中科学研究方面名列全国第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知识创新目标和战略定位为:

通过对陆地表层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人流和信息流的综合分析,研究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陆地表层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空间分布格局、迁移转化规律与形成演化机理,及其与人口、资源、环境、区域发展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揭示地球表层系统和人地系统动态机制及各组成要素间相互作用机理;发展以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为基础的陆地表层系统与人地系统综合集成研究方法。创新和发展地理科学、资源科学和地球信息科学。

与此同时,在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基础理论和方法论的支持下,以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瞄准国家资源环境安全、生态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大国家需求,在资源持续利用、环境整治、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优化管理、地球信息与数据集成及信息共享等领域,开展综合性的基础与应用研究,重点解决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相关重大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努力把研究所建成为国家地理科学、资源科学和地球信息科学的重要创新基地;国家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战略咨询与科学决策的信息库、知识库、思想库;国家地理科学、资源科学和地球信息科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国家全民地理知识普及的核心基地;国际一流的地理、资源与地球信息科学综合研究机构。

根据知识创新目标,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确立了“两个长期科学计划,六个学科方向”的学科发展格局。两个长期科学计划包括“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陆地表层生命物质过程研究”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与中国区域发展”;六个学科方向为:陆地表层系统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生态网络研究、地球信息科学研究、资源科学研究、农业政策研究。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