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anquansi
万泉寺
1.
Based on the lithochemical features and elementary features some new viewpoits on mineralization and prospecting foreground of the Wanquansi Ag-polymetallic deposit have been put forward.
本文从元素及岩石地石地球化学等基础研究工作入手,对冀北万泉寺银(金、铜)多金属矿床矿化特征及找矿前景提出一些新的认识。
2)  Wanquan rive
万泉河
1.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ediment concentration of lower reaches in Nandu river,Changhua river and Wanquan river is much from April to November and is less in January,February,March and De-cember.
结果表明,南渡江、昌化江和万泉河下游水体4—11月份的含沙量一般都较大,而1、2、3、12月份的含沙量都很小,夏秋两季的含沙量明显高于冬春两季,这也跟三大河下游地区的不同月份和季节性平均降雨量分布规律基本相一致,说明降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三大河流域的土壤侵蚀状况。
3)  Wangquan River estuary
万泉河口
4)  the Wanquan River
万泉河流域
1.
In order to study flood management problems of the Wanquan River basin, a hydrological multicell and hydraulics model has been built up to simulate complex flood routing behaviors.
万泉河流域面积大、降雨分布不均匀,洪水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因此采用多单元的水文学模型与河道水力学模型相结合的预报系统。
5)  Wanquan River estuary
海南岛万泉河口
6)  Wanquan River watershed of Da-tong City
大同市万泉河流域
补充资料:玉泉寺及铁塔
      中国古代佛教寺院建筑。在湖北省当阳县城西南15公里的堆蓝山(又名覆船山)山麓。据《玉泉志》载,寺创建于隋开皇十二年(592),唐宋之间迭经修葺扩建。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面东。现存大雄宝殿、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禅堂、斋舍数百间。寺外有铁塔一座,寺内尚有隋大业十一年(615)铸造的重达1.5吨的铁镬和元代的铁钟、铁釜等附属文物。
  
  大雄宝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周围廊。通面阔40.26米,通进深 28.16米(均包括廊间),连台明在内面积为1253 平方米,通高 21米多。单层重檐歇山筒板布瓦顶,外观庄严凝重。大殿平面的柱网排列整齐,共用柱72根,金柱、檐柱和廊柱各24根,全部用上等的金丝楠木制作。金柱直径65~67厘米,长 10.88米。大殿上下檐及殿身内槽,均施用斗栱,计有 9种共 154攒。梁架结构下架为抬梁式,其上架的九步脊檩、金檩等全部由置于承重梁上的童柱直接支承,各童柱之间串以扁枋,系穿逗式。这种抬梁和穿逗共用的结构在实物中并不多见。大殿两山及前后檐的尽间砌筑砖墙。前后檐明、次、梢间均装六抹头正方格眼格门 6扇。金柱所形成的内外槽斗栱之上共装方形大天花板91块,上绘行龙、莲荷等图案。
  
  关于大殿建造年代没有明确记载,80年代大修中在一块磉墩石的底面发现有元至元的题刻;上檐斗栱的下昂做法虽反映了宋元的特点,但风格上却是明以后的;根据碳14 的测定,柱、梁、槛框的年代均在 500 年上下,只有廊柱的年代为 275±80年。因此,大殿的建造年代应在明初,而周围廊则是崇祯十五年(1642)修葺时添建的。
  
  铁塔全称"如来舍利宝塔",全部由铁铸成,矗立在寺前方的丘台上。铸造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铁塔造型通体仿木结构,楼阁式,八角十三层。全塔由41块预铸好的构件分层叠垒而成,总重量7.6万斤。总高18米多。外观峻秀挺拔。塔底部为满镌海浪纹的基座,其上为须弥座,各角铸金刚力士,束腰每面镌一坐佛,上枋每面镌二龙戏珠。塔身每面铸出柱额等构件,其四正面的奇数层和四斜面的偶数层,正中均劈券门,自底层至顶层均有明显的收杀。2层以上施平座及勾栏。各层檐部及平座均施斗栱;各层檐部下有椽飞,上有勾滴,檐角处伸出似套兽的长颈龙首。各层塔身每一面都镌有佛像,或一佛二弟子或一佛二菩萨,或镌二弟子或二菩萨。斗栱的栱眼壁及阑额上槛之间满镌小坐佛,故有"千佛塔"之称。所有佛像等的铸造工艺虽然显得比较粗犷,但其形象却生动传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建立文物保管所,70~80年代先后对大殿蛀空的58根木柱进行了化学材料灌注加固;进而又彻底翻修。1984年划归宗教部门管理使用后,重塑了3尊大佛及十八罗汉。铁塔第7层以上向东北方向倾斜,部分构件残损,急待修整。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