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北山北带
1)  north belt of Beishan
北山北带
2)  South Beishan Mountain
北山南带
1.
Tectonomagmatic Evolution and Gold Metallogeny in South Beishan Mountain, Northwest China;
北山南带构造岩浆演化与金的成矿作用
3)  Beishan orogenic belt
北山造山带
1.
Genesis and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positive ε_(Nd)(t)granitoids in the Hongshishan area in the Beishan orogenic belt,Gansu, China;
甘肃北山造山带红石山地区正ε_(Nd)(t)值花岗质岩石的成因及地质意义
2.
The tectonic facies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Beishan orogenic belt, Gansu;
北山造山带大地构造相及构造演化
4)  North sub-belt of north belt of Beishan in Gansu
甘肃北山北带北亚带
5)  sub-north zone of Beishan in Gansu Province
甘肃北山北亚带
6)  Gubei buried-hill belt
孤北潜山带
补充资料:北山摩崖造像
      中国唐至南宋佛教石窟寺。在四川省大足县城西北2公里的北山。为唐末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韦君靖开凿于唐景福元年 (892),后经五代至南宋绍兴年间,历时 250余年。北山造像以佛湾为中心,包括观音坡、佛耳岩、营盘坡等处,为中国晚期石窟重要代表作之一。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湾为北山造像集中区,长500米,岩高7米,共264个龛窟 (编为290号),造像约6000余躯,题记和造像记55则。造像分为南北两区,南区多晚唐及五代作品,北区多两宋作品。南区编号 3、5、9、10等的造像,为此间晚唐典型作品。刻有乾宁、光化等纪年的50、51号龛,人物造型丰润华丽,富于写实。5号毗沙门天王像亦为晚唐刻造,高2.50米,宽0.83米,面南而立,形象雄健,头戴高方冠,身后有火焰和圆形项光,身着甲,腰佩刀,右手平伸,左手上扬,双足下二夜叉。主像左右侧为侍者和部属,形象各异。北山晚唐造像丰满圆润,气质浑厚,衣饰简素,具有轻快流畅的特色。
  
  北区是北山造像的精华,如 136号转轮经藏窟,高4.05米,宽 4.1米,深6.79米,平顶方形,中央刻八角盘龙转轮藏。下层为须弥山,山下刻蟠龙,首尾相交于正面。正壁为释迦坐像,双手置于胸前,作说法状。左右为观音、大势至。南壁为文殊、玉印观音、如意轮观音。北壁为普贤、日月观音、数珠手观音(见图)。窟壁间尚存题记 5则, 刻于南宋绍兴十二至十六年 (1142~1146)。其他纪年像, 有北宋咸平、靖康及南宋建炎等。宋代造像精品,还有125号"数珠手观音"、113号"水月观音"、115号 "孔雀明王"及 117号"地藏变"等。此外佛湾尚有碑碣6通,经幢8座。唐《韦君靖碑》是研究北山造像的重要资料。宋《古文孝经碑》、《赵懿简公神道碑》对研究中国古代书法等有重要价值。题记中还保留有古代匠师名字,除颍川胥安外,还有伏氏一宗,如伏元俊、伏世能等。
  
  20世纪50年代初期,建立了专门保护机构。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于佛湾修建长廊 1座,后山开凿大小排水沟2条,长约300米,减少了雨水的危害。70年代末期,修建了北山文物保护区的石围墙,并修整了道路,增强了石窟的安全。80年代初对"转轮经藏窟"、"孔雀明王窟"采取了锚杆支护及化学灌浆加固措施。
  
  

参考书目
   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石刻考察团:《大足石刻》,文物出版社,北京,1959。
   阎文儒:《大足龙岗山石窟》,《四川文物》 (石刻研究专辑),成都,1986。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