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1993年10月成立地区,2000年12月撤地设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南麓,东与四川达州、南与四川南充、西与四川广元、北与陕西汉中接壤;辖巴州区、平昌县、通江县、南江县,250个乡镇;幅员面积12325平方公里,人口361万,其中农业人口291万。
这里,人与自然、历史与现代、开放与发展的有机融合,处处彰显人类无处不在的思维力量和文明繁衍,诠释我们进步的信念与向往、追求与创造!
一、厚重的历史文化
新石器时代,巴中就有人类活动。春秋时,巴中为巴子国地,东汉元年置汉昌县,北魏置巴州,迄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巴中的历史文化、巴人文化、三国文化和红军文化灿烂而厚重。巴人部族素以英勇善战,能歌善舞著称。刘邦建牟羊城筑巴峪关于大坝,萧何月下追韩信至截贤岭,张飞夜袭巴州智擒严颜,岳飞率兵抗金驻守巴河岸,险关栈道至今犹存。始建于梁魏、盛镌于隋唐的南龛、西龛、北龛、水宁寺等摩岩造像石窟艺术群璀璨夺目、玲珑剔透,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巴中盛唐彩雕全国第一”、“深山藏国宝”,是全国十大石窟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老而神奇的巴山秀水孕育出了北宋天文学家张思训、清代翰林学士李峨、“世界十大革命性伟人”平民教育家晏阳初、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等著名人物。前蜀开国皇帝王建、唐太子李贤、诗人李白和杜甫等名人学士先后留寓巴中,留下了不朽名篇佳话。《南山表》、《南山记》碑、《巴渝舞》、《百寿图》及张飞、严颜、李贤祠庙墓冢至今保存完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巴中曾是被毛泽东同志称赞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有12万巴中儿女参加红军,4万多人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为共和国培养了27位将军和86名省部级领导干部,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现尚有健在的老红军6000多名;保存完好的革命遗址350多处和革命文物1万余件;有全国最大的镌刻10万将士英名的将帅碑林;有当年红军自建的集中掩埋上万名烈士的全国最大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有红军石刻标语“赤化全川”、“平分土地”,堪称石刻标语之王;有邓小平、江泽民、胡耀帮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笔题词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刘伯坚烈士纪念碑”、“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遗址和基地,丰富了红军文化的内涵。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
巴中地势北高南低,海拔最低208.3米,最高2507米。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适宜,无霜期236—326天,年均气温16.9℃,年均降雨量1120.7毫米。
珍贵的生物资源。拥有森林面积44.1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2.7,北部山区3000多公顷“巴山水青杠”,被专家鉴定为“世界稀有树种”,世界银行已在这里投资开发林牧业;浩翰林海里栖息着黑熊、金钱豹、鬣、羚、林麝、大鲵、裂腹鱼、山猫、竹鼬等20多种国家野生保护动物,被中外专家称为“四川盆地北缘山地重要的生物基因库”。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银耳之乡”的通江县是我国银耳的发祥地,银耳品质居全国之冠、驰名中外;巴中银杏、天麻、川明参等中药材资源丰富,品种达1000多个,年产各类中药材百万吨以上,是秦巴山区的主要中药材基地,开发潜力巨大。
丰富的矿藏资源。已探明可供可采的矿产主要有大理石、花岗石、霞石、煤炭、铁、铜、石灰、石墨和天然气等46种,其中霞石矿储量及品质居亚洲第一,天然气储量达1100亿立方米,花岗石10亿立方米,煤炭储量6190万吨,磁铁矿8355万吨,极具开发潜力。
天然的绿色食品。巴中土地资源丰富,光热雨水充足,生态环境优良,动植物保持了纯天然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