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原始三叶虫
1)  prototrilobite
原始三叶虫
2)  original profile
原始叶型
3)  Sanye Insect tea
三叶虫茶
1.
Objective Inquire into the function and mechanisms of Sanye Insect tea of lowering the blood pressure.
目的探讨三叶虫茶的降血压作用及作用机制。
2.
To investigate the Sanye insect tea drinking rate,annual consumption and the drinking custom of people living in Chengbu,Hunan,by stratified-random sampling method,647 community residents aged 15 years or older were interviewed by trained investigators with structural questionnaires at home.
为了解城步山区普通人群饮用三叶虫茶的民族习俗,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当面访问,考察了湖南省城步山区城镇和农村人口(647人)的饮用虫茶情况。
4)  trilobite [英]['trailə,bait]  [美]['traɪlə,baɪt]
三叶虫
1.
Ecology Assembalge of Trilobite and its Paleo-environment Significance During the Cambrian in Jiangshan;
浙江江山寒武纪三叶虫生态组合及其古环境意义
2.
Middle and late Cambrian trilobites from Fenghuang Dama area,western Hunan;
湘西凤凰大马地区中、晚寒武世三叶虫
3.
Ordovician trilobite biogeography of China
中国奥陶纪三叶虫生物地理
5)  Trilobites
三叶虫
1.
Trilobites described from the lower part of the Asushan Formation (Pridolian or late Ludlovian to Pridolian) of Santanghu, Barkol, NE Xinjiang, comprise Ananaspis fecunda Barrande, Pacificurus sp.
新疆巴里坤三塘湖晚志留世阿苏山组三叶虫包括Ananaspis fecunda Barrande,Cheirurus barkolensis sp。
2.
The trilobites racorded in this paper were collected from 2 Cambrian sections in Hancheng, north east Shaanxi.
本区寒武系主要以紫色和黄色泥页岩、泥灰岩、灰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 ,张夏组主要以鲕状灰岩为主 ,夹生物碎屑灰岩 ,三叶虫主要有Changqingiachalcon ,Changqingialuiasp 。
6)  trilobitomorph
三叶形虫
1.
is erected for the trilobitomorph first found in the Guanshan fauna.
重点描述该动物群中一三叶形虫新属PanlongiaLiuetLuogen。
补充资料:三叶虫的世界
三叶虫是一种已经绝灭了的节肢动物,我国早在300多年前,即明朝崇桢年间就在山东泰安发现了三叶虫化石。
 三叶虫最早是随着寒武纪初期的小壳动物群而出现的,小壳动物群主要是指软舌螺、腹足类、单板类、喙壳类和分类位置不明的一大批个体微小(一般仅1-2mm)、低等的软体动物,当时的海洋条件已经适合于它们生存,这些动物给三叶虫带来了丰富的食源,在那时的海洋中,三叶虫还没有遇到有力的竞争对手,因此它们横行霸道,迅速发展,整个寒武纪成了三叶虫的世界。
 三叶虫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尾部三个部分,背面的甲壳坚硬,正中突起,两肋低平,也形成纵列的三部分,三叶虫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吧。由于三叶虫的背壳坚硬,所以容易被保存成为化石。我们今天了解这种绝灭了的动物,全是通过化石来认识它们的。三叶虫的头部由于覆盖有硬甲,可称为头甲,头甲上中央隆起的部分叫头鞍,头鞍的形状和大小在不同种类中变化较大,头鞍前部是头盖,上面发育着眼脊、眼叶和眼。头盖两侧的边缘下凹并延展形成活动颊,活动颊常常进一步形成十分尖锐的颊刺,伸向身体的后方,整个头甲是三叶虫分类和种属鉴定的重要依据。
 胸甲由许多形状相似的胸节组成,这些胸节相互衔接,与绝大多数节肢动物的体节相似,胸节可以活动,并有弯曲的功能。三叶虫身体能够蜷起或伸展开全靠这些活动的胸节,但幼年体的三叶虫没有胸节。尾甲是指三叶虫身体末端由若干体节融合而成的部分,它们形成三叶虫独特的尾部。三叶虫的尾一般都是半圆形,由于尾的边缘常常形成大小不同的尾刺,使许多三叶虫的尾伸展、放射,变得很美丽。整个三叶虫的背面硬而光滑,但科学家们发现有些种类在背甲上具有小瘤或小结节,这些小瘤和小结节与背甲上的颊刺、肋刺、尾刺一起,构成了复杂的防护"盔甲",可见,当时海洋中即使有比三叶虫强悍的动物,也不敢轻易冒犯它们。
 经过各国古生物学家多年的研究,认为三叶虫具有复杂的发育阶段。三叶虫为雌雄异体,卵生,在它们一生的发育中,要经过多次的蜕壳才能长成,现在的许多节肢动物都承袭了三叶虫的生长方式。三叶虫从幼虫到成虫,一般经历三个生长阶段,即幼年期、分节期和成虫期。了解这点,对我们在野外采集三叶虫化石很有必要,如果人们稍微具备一些有关三叶虫发育阶段的知识,就能对采集到的三叶虫化石做出大致的鉴定,不致于把不同发育阶段的同一种三叶虫当做不同形态的属种了。
 幼年期的三叶虫除身体很小外,常常凸起明显,头部与尾部区分不明显,没有胸节,虫体呈圆球状。以后,随着三叶虫不断生长,胸节逐渐增加,当胸节全部长成不再增加时就进入成年期,此时意味着三叶虫已达到性成熟阶段,能够生儿育女了。三叶虫每蜕一次壳,身体都会增大,壳上的刺、瘤、甚至尾甲的分节数也会增加。
 三叶虫长大以后就可以在海洋中无忧无虑地生活了,至今为止,人们还没有在陆相地层中发现三叶虫化石,这说明这种动物确实只生存在海洋里。由于三叶虫化石常常与珊瑚、腕足动物、头足动物共同出现,表明它们都喜欢生活在比较温暖的浅海,在那里,三叶虫以各种微小的生物为食,或者也对海草及动物的尸体感兴趣。可以肯定,它们不具有主动攻击的能力,因为三叶虫没有良好的游泳器官,也不具备流线形的体形,在水中行进的速度较慢。从它们的坚固背甲可以想象,一旦有凶猛的动物(如鹦鹉螺类)向它们摆出进攻的架势时,三叶虫会迅速把身体蜷起,象穿山甲那样把自己保护起来,悄悄沉入海底。
 寒武纪时为什么出现那么多三叶虫呢?科学家们通过古生态学的研究认为,三叶虫具有很好的适应环境的生存方式。三叶虫并不遵循着单一的生活模式,有些种类的三叶虫喜欢游泳,有些种类喜欢在水面上漂浮,有些喜欢在海底爬行,还有些习惯于钻在泥沙中生活,它们占据了不同的生态空间,寒武纪的海洋成了三叶虫的世界。在寒武纪以后的地质时代,这种不同寻常的生物与其它无脊椎动物又共同生存了很长时间,才逐渐数量减少和衰退。我国三叶虫化石非常丰富,仅在寒武纪的早期就发现了200多个属,山东泰安盛产的“燕子石”,经研究发现就是当时大量活动的三叶虫死后堆积形成的,那些显露在岩石表面纷纷欲飞的“燕子”,实际上全是一种长有长长尾刺三叶虫的尾甲。
 三叶虫出现后,在整个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都可作为众多生物的代表,它们和许多其它生物一起共同揭开了地球走进生物多样化的序幕,从此,一个欣欣向荣的生物世界才真正出现。晚古生代时三叶虫数量随着门类众多的海相无脊椎动物的大量涌现而减少,中生代到来时终于绝灭。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