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ate Middle Devonian
中泥盆世晚期
1.
The floral assemblage of the late Middle Devonian in South China is provisionally renamed the Lepidodendropsis arborescense Minarodendron cat.
研究我国云南中泥盆世晚期西冲组的一种细小植物Psilophytonstriatumsp 。
2) Middle-Late Devonian
中晚泥盆世
1.
A Review of the Middle-Late Devonian Lycopsids;
中晚泥盆世石松植物研究综述
2.
The Middle-Late Devonian Liuling Group in Shanyang region,Shaanxi Province, located in between the Shang-Dan Fault and Shanyang Fault of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陕南山阳地区中晚泥盆世刘岭群位于秦岭造山带的商丹断裂带与山阳断裂之间。
3) F F event
中-晚泥盆世
4) Middle and Late Devonian
中、晚泥盆世
1.
The Middle and Late Devonian stratigraphic sequences in Guilin,Guangxi record two major en- vironmental cycles in a vast of epicontinental seas.
桂林地区中、晚泥盆世的沉积包含了两个主要的环境旋回,从艾菲尔到维特期为一个旋回,从费拉斯到法门早期为另一个旋回。
5) late Devonian
晚泥盆世
1.
Further Study of Sphenophyllum Lungtanense, with a Discussion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Late Devonian Sphenophyllales in South China;
龙潭楔叶的再研究——兼论华南晚泥盆世楔叶目的演化
2.
Late Devonian pillow basalts and bedded cherts in Changning-Menglian tectonic belt of southwestern Yunnan,China;
滇西南昌宁-孟连构造带晚泥盆世枕状玄武岩和层状硅质岩的特征
3.
Discovery of the Late Devonian and Late Permian radiolarian cherts in tectonic mélanges in the Cêdo Caka area, Shuanghu, northern Tibet, China;
藏北双湖地区才多茶卡一带构造混杂岩中发现晚泥盆世和晚二叠世放射虫硅质岩
6) the late-Silurian to the early early-Devanian
晚志留世-早泥盆世早期
补充资料:商代中晚期青铜器
与考古学上的殷墟文化时代大致相当的商代青铜器。其中,属于商代中期的青铜器,因发现不足,尚难明确判断其上限。属于商代晚期的青铜器,自武丁至帝辛时期已可系统地进行分期研究。商代中期青铜器介于商代早期与晚期之间,商代晚期青铜器则代表了高度繁荣的青铜文化,因此,商代中晚期青铜器对于研究中国青铜时代从初期到鼎盛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自宋代以来,商代中晚期的青铜器即有发现。《考古图》著录的得自邺郡河亶甲城的几件商器,大概就是安阳殷墟出土的。
清代以来发现日多,清宫及民间都有不少收藏。从1928年开始在安阳殷墟进行科学发掘,对商代晚期青铜器的分期有所认识,使研究工作步入一个新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随着各地商代中晚期遗址的发掘和各地博物馆文物整理工作的开展,不仅在商王畿中心地区又有新的发现,而且找到了商代中晚期各方国的青铜器,从而促进了研究工作的进展。根据已发现的实物,可知其分布东抵山东,西至陕西,北达内蒙古,南到湖南,显示出商文化所覆盖的范围。
商代中期铜器的发现较为分散,河北藁城台西、北京平谷刘家河、安徽阜南和肥西等地出土的青铜器比较典型。商代晚期的殷墟一期墓葬也有商代中期青铜器伴出。器形特征:爵尾与早期相似,流已放宽,并出现圆体爵;斝的底部多向下鼓出,平底已较少见,足在空锥状足的基础上,出现了截面为丁字形的足;大口有肩尊,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厚重雄伟的造型;罍的体型比例则较早期有明显的降低而呈宽肩的样式;三足的鼎、鬲类器开始出现三足与两耳对称的配足格式;圈足类器的圈足镂孔则普遍有所缩小,新增的器类有瓿。纹饰分为两类:一类是变形动物纹,构图简略,但线条细而密集,与早期纹饰线条粗犷的风格有异;另一类用繁密的雷纹和排列整齐的羽状纹构成兽面纹,双目突出,但头像与体躯仍未明显区分。高浮雕附饰也有较大的发展,特征是线条轮廓浑圆,与晚期有别。一般仍不铸铭文,但个别器物铸有氏族徽记。
商代晚期青铜器指武丁至帝辛时之器,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新出的器形有方彝、高颈椭扁体壶。觥、盂、鼎、鬲、簋、甗等食器有较大的发展。爵已盛行圆体型式。觚的腹部细长趋势明显。斝在前段仍是与爵、觚相伴的酒器,后段似已退出酒器组合之列。方彝发展较快。鸟兽形象的铜器也颇盛行。圈足器类的圈足上的镂孔装饰也出现由退化到消失的趋势。这时期商代王畿和方国均出重器珍品,殷墟妇好墓的三联甗、偶方彝、四足觥、鉴尊,湖南出土的四羊尊、虎食人卣、象尊、猪尊、人面方鼎,山西石楼出土的角状觥,安阳西北冈出土的司母戊方鼎都是代表中国青铜艺术的顶峰时代的瑰宝。青铜器铭文也有所发展,尤其在殷墟文化后段,铭文加长,内容趋向记史,据此已能确定一批绝对年代可考的标准器,如传世的廿祀簋、廿祀方鼎、十五祀小臣艅犀尊、小子倰卣、邲其诸器和出土于安阳后冈的戍嗣子鼎等。纹饰趋于繁缛,形成地纹和主纹相重叠的多层花纹。主纹普遍采用浮雕形式,以动物和神怪为主题,地纹普遍采用雷纹。花纹往往布满全器。同时,扉棱和牺首等装饰手法也有很大的发展。
参考书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藁城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
马承源:《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自宋代以来,商代中晚期的青铜器即有发现。《考古图》著录的得自邺郡河亶甲城的几件商器,大概就是安阳殷墟出土的。
清代以来发现日多,清宫及民间都有不少收藏。从1928年开始在安阳殷墟进行科学发掘,对商代晚期青铜器的分期有所认识,使研究工作步入一个新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随着各地商代中晚期遗址的发掘和各地博物馆文物整理工作的开展,不仅在商王畿中心地区又有新的发现,而且找到了商代中晚期各方国的青铜器,从而促进了研究工作的进展。根据已发现的实物,可知其分布东抵山东,西至陕西,北达内蒙古,南到湖南,显示出商文化所覆盖的范围。
商代中期铜器的发现较为分散,河北藁城台西、北京平谷刘家河、安徽阜南和肥西等地出土的青铜器比较典型。商代晚期的殷墟一期墓葬也有商代中期青铜器伴出。器形特征:爵尾与早期相似,流已放宽,并出现圆体爵;斝的底部多向下鼓出,平底已较少见,足在空锥状足的基础上,出现了截面为丁字形的足;大口有肩尊,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厚重雄伟的造型;罍的体型比例则较早期有明显的降低而呈宽肩的样式;三足的鼎、鬲类器开始出现三足与两耳对称的配足格式;圈足类器的圈足镂孔则普遍有所缩小,新增的器类有瓿。纹饰分为两类:一类是变形动物纹,构图简略,但线条细而密集,与早期纹饰线条粗犷的风格有异;另一类用繁密的雷纹和排列整齐的羽状纹构成兽面纹,双目突出,但头像与体躯仍未明显区分。高浮雕附饰也有较大的发展,特征是线条轮廓浑圆,与晚期有别。一般仍不铸铭文,但个别器物铸有氏族徽记。
商代晚期青铜器指武丁至帝辛时之器,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新出的器形有方彝、高颈椭扁体壶。觥、盂、鼎、鬲、簋、甗等食器有较大的发展。爵已盛行圆体型式。觚的腹部细长趋势明显。斝在前段仍是与爵、觚相伴的酒器,后段似已退出酒器组合之列。方彝发展较快。鸟兽形象的铜器也颇盛行。圈足器类的圈足上的镂孔装饰也出现由退化到消失的趋势。这时期商代王畿和方国均出重器珍品,殷墟妇好墓的三联甗、偶方彝、四足觥、鉴尊,湖南出土的四羊尊、虎食人卣、象尊、猪尊、人面方鼎,山西石楼出土的角状觥,安阳西北冈出土的司母戊方鼎都是代表中国青铜艺术的顶峰时代的瑰宝。青铜器铭文也有所发展,尤其在殷墟文化后段,铭文加长,内容趋向记史,据此已能确定一批绝对年代可考的标准器,如传世的廿祀簋、廿祀方鼎、十五祀小臣艅犀尊、小子倰卣、邲其诸器和出土于安阳后冈的戍嗣子鼎等。纹饰趋于繁缛,形成地纹和主纹相重叠的多层花纹。主纹普遍采用浮雕形式,以动物和神怪为主题,地纹普遍采用雷纹。花纹往往布满全器。同时,扉棱和牺首等装饰手法也有很大的发展。
参考书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藁城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
马承源:《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