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文献管理/华东地区
1)  document management/East China
文献管理/华东地区
2)  East China region
华东地区
1.
The application of W_q and σ_H methods to the prediction of moderate earthquakes in the East China region;
W_q方法及σ_H方法在华东地区中强震预报中的应用
2.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d and forecasted the seismic activity in East China region and seismic zone from Changjiang mid downstream reach to south Yellow Sea by using the model.
运用地震活动加速模型对华东地区及长南带地震活动进行的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 ,该地区本次地震活动期将在 2 0 1 6年左右结束 ,现在至 2 0 1 6年还将发生总能量相当于7。
3)  eastern China
华东地区
1.
The Demonstration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astern China;
华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2.
Distribution of Avian Influenza virus Subtypes among Domestic Ducks in Eastern China;
近年来华东地区家鸭中禽流感病毒的亚型分布
3.
An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to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ivation for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Master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Eastern China;
对华东地区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4)  East China area
华东地区
1.
Relation between electric power and economy of East China area;
华东地区电力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2.
Correlativity of seismicity between in the trench area of Japan and in East China area;
日本海沟大震与华东地区地震的相关性
3.
Higher institutions in Gansu are supposed to draw the experiences of those in East China area,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Gansu,to 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 and explore a new perspective in the research of political theoretic courses,and thus strengthen and improve such work in Gansu.
甘肃省高校要充分借鉴华东地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结合甘肃省各学校的实际情况,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为契机,从5个方面入手,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强化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阵地建设的意识,开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新境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甘肃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工作。
5)  East China
华东地区
1.
Development of mineral resources in East China;
华东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现状
2.
Characteristics and Utilization of Mine Water in East China;
华东地区矿井水的水质特征与资源化技术
3.
Approach on Uniformized Waternet of East China s Water Resources;
华东地区水资源一体化水网探讨
6)  management of local documents
地方文献管理
补充资料:跨地区文献保障体系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为保障全国研究与决策对文献的需求而建立的一个文献采集、收藏和利用体系。1949年由25个州立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自愿组成,目的是合理使用各馆资金,迅速补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破坏的馆藏文献资源。到80年代末,已有36个成员馆参加了该体系,包括4个中央专业图书馆(见联邦德国中央专业图书馆)、15个州立和大学图书馆、8个研究所图书馆和 9个专门图书馆。这些图书馆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全国20个重要城市中。该体系的组织者和资助者是德国研究协会 (协会的绝大部分资金来自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的拨款,只有极少部分来自企业部门)。该体系的指导性文件是1983年该协会发布的《学科专藏计划》,该计划将所有文献按照学科内容 (部分按照国家、地区和语种,还有一部分按照文献类型) 分为31个大类和 111个小类,然后根据各成员馆的具体情况,分别委托各馆负责收藏。计划要求各馆考虑当前和未来的需求 (特别是馆际互借中的拒借文献),利用各种渠道尽可能将本专藏领域的文献收集完备,并严格避免与其他图书馆重复,使全国的文献收藏既不致出现学科领域或文献类型方面的空白,又不致发生不合理的交叉重复。为保证学科专藏计划的顺利执行,德国研究协会为各成员馆采集学科专藏文献提供经费支持。该计划对各种情况下的经费分担办法作了详细的规定,凡是采集在学科内容、文献类型、语种、出版年代等各方面符合所承担任务的文献,可补助所需经费的75~80%,在特殊情况下甚至可补助必要的文献整理加工费用。各成员馆如采集专藏范围以外的文献,经费则自行支付。
  
  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的一些专家认为,该体系是国家文献收集系统中的一个比较成功的模式。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