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基础知识的提升与组合
1)  lifting and constituting of knowledge
基础知识的提升与组合
2)  knowledge base of teaching
教学的知识基础
3)  The rudiments of reading and writing.
读写的基础知识
4)  Properties of the Knowledge Base
知识基础的特征
5)  fundamental knowledge
基础知识
1.
In the future,there will be some great changs in the needs of fundamental knowledge,skills and diatheses for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EIST.
21世纪,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诸方面都将有重大变化。
2.
It tells us in Normal Institutions competence education we shoul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and fundamental knowledge, strengthen construction of moral belief and teacher cultivation, lay stress on abilities cultivation of teaching, self-learning and creativity.
利用层次分析方法对高等师范院校素质教育的十五项指标进行了排序 ,指出在高师素质教育过程中要着重加强道德信念、师德修养的建设 ,抓好专业知识、基础知识的教学 ,注重教学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实施素质教育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3.
In this article,belief education is basically analysed,which affirmed that it can cover the education of both fundamental knowledge and belief in Marxism.
信仰教育应包括基础知识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
6)  Elementary knowledge
基础知识
1.
To solve the problems on dynamics, we can start with the thinking method that combines elementary knowledge and basic conception In this way, we can train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think, ability to analyse and solve problems.
动力学问题的解决需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入手结合常用的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Classroom instrustion of mathematics is to teach basic concepts and elementary knowledge; meanwhile, students should be helped to comprehend those basic concepts, grasp elementary knowledge and develop thinking 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ir observing and associating capabilities by means of working on various problems.
数学课堂教学在讲授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习题的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不断促进其观察、联想能力的提高。
3.
The authors have done lots of analyses and illustrations concerning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CET-Writing in three aspects,namely,state of mind,elementary knowledge and writing techniques.
影响大学英语写作水平提高的三大因素是 :个人心态、基础知识及写作技巧 ,并提出了相应的举措。
补充资料:《全部知识学基础》
      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J.G.费希特的主要哲学著作。构思于1793年,作者自称是他当时写作争取思想自由和辩护法国革命等政治论文的特别收获。开始撰写于1794年4月,1794年9月在莱比锡出版上半卷,1795年8月出版下半卷。1802年初,作者将本书与《知识学特征论纲》合并,在图宾根出一合订版,同时在莱比锡又单出一个修订版。1868年起先后有英、法、俄文等译本。1968年在斯图加特出版研究版,与《论知识学的概念》合订,由R.劳特和W.G.雅可布校编。
  
  《全部知识学基础》标志着费希特哲学思想发展上的转折:他对康德哲学不再只作通俗阐释,而开始进行根本改造。在书中他虽和I.康德一样反对所谓独断论,但明确反对康德的二元论和不可知论。他发展了康德的先验论思想,提出一个意识主体"自我",作为唯心主义哲学统一说明知识以及世界和人生的最高原则,并由此构造其整个哲学体系。
  
  本书由3部分组成:第1部分总论全部知识的基本原则;第 2、3部分分别探讨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基础。费希特从"自我"原则出发,认为知识的基本原则有三条:"自我设定自我本身",这是建立一切实在性的绝对无条件的原则,逻辑上的同一律就是以此为根据;"自我设定非我",这条只在形式上是无条件的否定性原则,是矛盾律的根据;"自我设定部分的非我与部分的自我相对立",这条限制性原则只在内容上是无条件的,是说明关联和区别的理由律的根据。关联和区别是互相依存的,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也互为条件。实质上分析命题也是先天综合命题,其最终依据全在一个先验的自我。费希特认为当自我受到非我的限制,从而对非我进行反思,就产生理论知识,反思不是对非我的被动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应,依次分为直观、想象力、知性、判断力和理性等不同形态;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并不依靠独立自存于自我之外的物自体的刺激,而纯属想象力的主动创造。费希特把实践视为自我为了规定非我而作的努力,自我出于本性既有势不可遏的自身力量感,又有因追求理想未能实现而生的强制感,后者表现为冲动,前者永恒要求采取行动;只有在规定非我的努力中两者才能得到统一,自我才能通过无止境的实践来争取超越理论知识制造的界限,以显示自身是自由的意志。
  
  费希特对他的哲学体系先后改写过多次,本书所以始终占有突出地位,主要因为它采用繁琐的分析,从逻辑命题里寻找自我。费希特指出,不管实际上是否有A,A=A总是对的。可见A=A的判断,其根据不在意识客体A,而在意识主体我,因为A=A并不肯定实际上有A,而我=我却表示实际上有我,判定我 =我的那个意识主体是一个能够无条件地设定实在的我的普遍的我,一个绝对的自我。
  
  这本书发表 5年之后,康德公开评论说,费希特想从纯形式的逻辑中提炼出实在的东西,只能是徒劳。而F.W.J.谢林和G.W.F.黑格尔,则深受本书的影响,经过吸取和批判,分别发展出各自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