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cean island alkaline basalt
洋岛碱性玄武岩
1.
Its content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EM Ⅰ OIB from the Gough islands,and show ocean island alkaline basalt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the discriminant diagrams of tectonic settings for volcanics,which implies that the Hercynian.
海西期火山岩高度富集轻稀土元素和明显富集Rb、Ba、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与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无Nb、Ta、Ti亏损等特点,表明其具有大陆裂谷碱性玄武岩和洋岛碱性玄武岩的特征;以其不相容元素比值,相当于Gough岛EMⅠOIB型洋岛玄武岩,其构造环境判别图进一步印证了海西期火山岩形成于洋岛碱性玄武岩环境。
2) Oceanic island alkali basalt
洋岛型碱性玄武岩
3) oceanic island basalt
洋岛玄武岩
1.
The helium isotope component ( 3He/ 4He) of oceanic island basalt (OIB) exhibits geographic diversity.
洋岛玄武岩 (OIB)氦同位素组成 (3 He 4 He)在地理分布上具有非均匀性特征。
2.
The basalt has high abundances of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LILE),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HFSE),and light rare earth lements(LREE),suggesting characteristics of oceanic island basalt(OIB).
玄武岩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与高场强元素以及轻稀土富集等洋岛玄武岩的特点。
4) oceanic island basalts
大洋岛屿玄武岩
1.
Low-temperature alteration of oceanic island basalts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transition metal cycle of the ocean;
大洋岛屿玄武岩低温蚀变作用及其对大洋过渡金属循环的贡献
5) oceanic island basalt(OIB)
洋岛玄武岩(OIB)
6) OIB
洋岛型玄武岩
1.
Based on geochemical signatures of metabasic volcanic rocks, two types of basalt in the Grove Mountains arerecognized, namely, oceanic island basalt (OIB) and Mid-oceanic ridge basalt (MORE).
东南极格罗夫山变质基性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区存在两类玄武岩,即洋岛型玄武岩(OIB)和洋中脊型玄武岩(MORB)。
补充资料:新几内亚岛 New Guinea --太平洋第一大岛屿、世界第二大岛
新几内亚岛 New Guinea
太平洋第一大岛屿和世界第二大岛(仅次于格陵兰) 。又称伊里安岛。位于西太平洋的赤道南侧,西与亚洲东南部的马来群岛毗邻,南隔阿拉弗拉海和珊瑚海与澳大利亚大陆东北部相望 。在东经141°以东及新不列颠 、新爱尔兰等岛屿为独立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 ; 141°以西及沿海岛屿为印度尼西亚的一省,称伊里安查亚。全岛两部分接触极少,两国于1979年签订的边境条约禁止人民到边境地区居住。
全岛略呈西北-东南走向。东西长约2400千米 ,中部最宽处640千米。面积约78.5万平方千米 ,连同沿海属岛在内共81.8万平方千米。全岛多山。中部群山盘结,自西北伸向东南,形成连绵延续的中央山脉。大部分山地、高原,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汇集西部的高耸山脉,总称为雪山山脉 ,其中最高峰为查亚峰(旧称卡斯滕士峰),海拔5030米,为大洋洲最高点。东段为马勒山脉,山势向东逐渐降低,而后再向东南延伸,形成巴布亚半岛的欧文·斯坦利岭。全岛不少山峰都是死火山锥。部分山区近期还发生火山喷发,并有频繁的地震。这些东西向的高大山岭,到处悬崖峭壁,道路崎岖,成为全岛南北交通的巨大障碍。在中部山脊的南北两侧,有宽窄不一的沿海平原 , 其中尤以南部的里古-弗莱平原为最大,有广阔低平的沿海沼泽和红树林。海岸曲折,多港湾。沿海有许多由于火山作用或珊瑚礁形成的岛屿。较大的河流都发源于中部山区,分由南北坡地流注海洋。主要河流在北部有曼伯拉莫河、塞皮克河、拉穆河、马克姆河,在南部有迪古尔河和弗莱河。这些河流上游坡陡流急,挟带大量泥沙,在中下游两岸形成大小不等的冲积平原。
新几内亚岛风光
气候高温多雨。但因受季风影响,1~4月西北风盛行 ,5~8月在东南信风控制之下。在沿海低平地区,全年各月平均气温变化不大,但在高山地区仍有冰川积雪。年降水量南部沿海约为1000~2000毫米 , 北部沿海则为2500~3000毫米 ,而在中部山区可达3000~4000毫米 。 土壤受高温多雨影响,易于冲刷流失,淋溶作用旺盛,肥力较低。只有较厚沉积土的山间盆地以及有肥沃的火山土地区才适宜于农业发展。随着气候的区域差异和高度变化的影响,植被的垂直分布十分明显: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沿海低平地区以热带雨林为主,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茂密,四季常青,其中攀缘植物特别茂盛。在3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生长有蕨类、高山草甸乃至苔藓地衣之类的寒温带植物。4400米以上为永久积雪带。野生动物也随着气候和植物分布的地区差异,有各种不同的种类。
重要的矿藏有金、铜、镍、石油和天然气。山区许多河流的中上游水流湍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森林约占全岛土地面积的70%以上,其中大部分为原始热带森林。由于经济比较落后,交通运输困难,绝大部分资源尚未开发利用。
据考古推测 ,该岛在5万年前即有人居住 。9000年前即有定居农业。16世纪上半叶即有欧洲人到达,18世纪末开始殖民。荷兰人先占领西部,后英、德相继入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澳大利亚于1921年接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澳大利亚将两地合并(1945)。1973 年获得自治 ,1975 年完全独立 。 原荷属的新几内亚于 1963 年交由印度尼西亚管辖 ,1969年成为伊里安查亚省。全岛居民约413万 。 种族复杂 ,一般身材比较矮小,主要属美拉尼西亚人和巴布亚人。各地区间人口密度悬殊很大。东部人口比西部稠密,沿海又较内地山区稠密。除沿海有若干中小港口城市外,在东部山区有不少新兴的中小城镇。高山区和沿海沼泽地区人口极稀少 。东部居民讲美拉尼西亚语或皮钦语,西部居民通用马来语 。各地区语言差异很大。少数沿海城镇居民信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广大内地仍广泛保持原始社会的习俗和笃信神巫术 。家族观念根深蒂固,生活水平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