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陵位于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北起连山脚下,是努尔哈赤远祖,曾祖,祖父父亲,伯父,叔父的陵园,可称的上是清代皇家的祖坟。是我国现存规模较大,体系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寝建筑群。它具有我国古代建筑的优秀传统和满族艺术风格,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永陵是最早的清代陵寝,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原名兴京陵,顺治十六年(1659年)改称永陵。永陵位于新宾永陵镇的西北一公里处,前临苏子河,后倚启运山,占地一万平方米。这里埋葬着努尔哈赤的六世祖孟特穆(衣冠冢)、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塔克世、伯父礼敦和叔父塔察偏古等。
陵园由前院、方城、宝城组成,形制与沈阳福陵、昭陵相同,四周绕以缭墙。前院南面正中为正红门,硬山式建筑,面阔三间,是覆黄琉璃瓦,垂脊有兽,梁枋彩绘。门内建四祖功德亭.亭内立"肇祖原皇帝"、"兴祖直皇帝"、"景祖翼皇帝”、“显祖宣皇帝”石碑四通。两侧有茶膳房、涤器房、齐班房、祝班房等建筑。碑亭之北是方城。方城的南门称为启运门。启运门为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黄琉璃瓦顶,门内两侧各有一座镶嵌着五彩蟠龙的灰瓦顶袖壁.进入启运门正中即是启运殿,建在长方形的月台之上,内设暖阁、宝床、宝座、神牌及五供。
东西两侧有配殿。西配殿前有焚帛亭。启运殿的后面就是宝城了。坟冢分为上下两层、东西排列。第一层台面上左葬礼敦、右葬塔察偏古;第二层台面上,正中葬福满,两侧葬觉昌安、塔克世,孟特穆葬在福满的东北侧。宝城的前部还有“神树”及环绕神树木的琉璃螭壁。永陵在清初三陵中规模最小,但其始建年代最早,经过全面修缮,面貌已焕然一新,金顶红墙在绿树掩映之下,显得更加金碧辉煌。
走进新宾县永陵镇的赫图阿拉,就感觉到一种强烈的历史氛围——这里炫耀着满清王朝创业者的辉煌功绩,也凝聚本世纪初屈辱的沧桑。
赫图阿拉在史学界被称为“清王朝第一都城”,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所筑,城池依势筑在一条东西走向的山岗之上。清王朝入关之后,赫图阿拉被称作兴京,设专职人员守护。但在日俄战争中,沙俄军队把它破坏殆尽,原来的风貌荡然无存。现在所看见的一切,都是当地政府重新修复的。
城中的土道被青石道代替,保存下来的古榆树和新铺的草坪使整座城池显得既有历史遗韵又有现代气息。汗宫大衙门已经在原址上重建起来,“罕王殿”是努尔哈赤处理政务的地方。公元一六一九年,努尔哈赤就是在这里指挥了关系到后金政权(清朝前身)命运的大战——萨尔浒之战。那口被育为誉为千军万马饮不干的“罕王井”经历了四百年的风风雨雨。
在赫图阿拉城中,还可见到保留有满族特色的民居:茅草编成的尖屋顶,泥土垒成的墙,南北对搭的火炕,木头制成的篱笆墙,还有院中那根神秘的"索伦杆子"。当问起"索伦杆子"的来历时,满族老人慢悠悠的讲起了传说。老罕王努尔哈赤青年时给辽东总兵李成梁作仆役,李成梁看出他日后必定反明,于是想杀掉他。老罕王事先得到消息就逃跑了,李成梁派兵追杀。眼见就要追上了,这时一大群乌鸦从天而降,落遍了老罕王全身。追兵以为是一棵树,没有理会。老罕王得以活命。为了感谢乌鸦的救命之恩,他统一满族各部之后,便让全民族每家立一根高木杆,上面挂一个方斗,盛上粮食喂乌鸦。这就是满族民间流传的“索伦杆子”的由来。
登上刚刚修复的内城北城门楼,极目北眺,苏子河静境地从城下淌过,它原本是赫图阿拉的天然护城河。如今河的两岸早已成了一望无际的稻田,只能凭借想象去寻找历史的痕迹。外城在努尔哈赤时驻扎着八旗的精锐部队,并建有点将台等。点将台现在是外城中唯一剩下的一点遗迹,已经成为一个杂草丛生的大土丘了。站在上面,似乎可以想象的到当年努尔哈赤一声令下,八旗子弟齐声高呼的惊天动地场面。
在赫图阿拉,走到任何一块土地上,都会听到关于满族的动人传说,每一位老人都有一大串“老罕王”努尔哈赤的神奇故事等待人去发掘,去倾听。
交通:
乘抚顺汽车往新宾的长途汽车在永陵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