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东海外陆架
1)  outer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东海外陆架
1.
Ten vibrocores obtained from the outer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were measured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grain size,Cl - concentration and clay mineral.
利用东海外陆架的10根柱状样,进行磁性、粒度、氯离子含量和粘土矿物分析。
2)  outer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东海外陆架
1.
7107′E)drilled in the outer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对钓鱼岛北侧东海外陆架Q43孔(26°33 1401′N、124°12 7107′E)岩心的沉积层序、粒度参数和碎屑矿物进行了研究,揭示了东海外陆架末次盛冰期低海面时的滨岸浅水沉积特征。
3)  the outer shelf of the north of the East China Sea
东海北部外陆架
1.
The selected area in this paper is located in the outer shelf of the north of the East China Sea near Cheju Island.
本研究选定的区域位于东海北部外陆架靠近济州岛西南海域,是黄海槽向冲绳海槽延伸的部分,属于黑潮分支黄海暖流的通道入口,对其海底底形形态、沉积物分布及其成因机制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该通道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其形成演变规律。
4)  East China Sea Shelf
东海陆架
1.
Mesozoic remnant basin characteristics and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direction on East China Sea shelf;
东海陆架中生代残余盆地特征及勘探方向探讨
2.
Space-time contrast of two stages sand ridges on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东海陆架两期沙脊的时空对比
3.
The Mesozoic in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and Taixinan Basin has become a new area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东海陆架和台西南盆地中生界业已成为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5)  East China Sea Continental Shelf
东海陆架
1.
Late Quaternary sedimentary diatom from East China Sea continental shelf and its paleoceanographical significance;
东海陆架晚第四纪沉积硅藻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2.
Correlative study of cone penetration test parameters and physic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seabed soil on the East China Sea Continental Shelf
东海陆架海底浅表层土静力触探参数与物理力学指标相关分析
3.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re samples from the hole of Zk23 in the East China Sea Continental Shelf and by means of sedimentary stratigraphy, biostratigraphy and chronostratigraphy, thes consider that the fine-sand deposition in borehole was part of buried ancient estuary sand ridges of the Yangtze River.
根据东海陆架Zk23孔岩心分析资料,进行了沉积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分析,确定了该钻孔中段细砂层为埋藏古长江河口沙脊沉积,阐明了该孔附近海区冰消期前后和冰后期的沉积历史。
6)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东海陆架
1.
The seasonal changes of the water masses and the dease water circulation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1989年东海陆架水团及高密水环流的季节变化
2.
smectite,illite,kaolinite and chlorite) in <2 μm fraction sediments of the 7 surface samples from the Yangtze Estuary and 258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from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were analyzed.
对长江口及东海陆架区表层沉积物样品中<2μm粒级组分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分别采用上述两种方法计算了样品中4种主要黏土矿物(蒙皂石、伊利石、高岭石和绿泥石)的相对含量,并比较了两种计算结果的差别。
补充资料:陆架拦获波
      能量显著集中在大陆架上的一类沿岸传播的长波。其中频率低于惯性频率者,称为陆架波;频率高于惯性频率者,称为边缘波。
  
  陆架波  当海面上一个气压系统的移动速度比当地海洋中长波的传播速度小得多的时候,海面对于气压变化的反应近似于"静压反应",即海面大气的压力降低(升高)1毫巴时,海面上升(降低)约1厘米。但是,1962年B.V.哈蒙分析澳大利亚东岸的验潮资料时发现:在扣除了静压反应后的水位谱的分析结果中,显示有周期约5天和9天的两种波动。两年后,A.鲁宾孙以一个简单的动力学模型对上述波动作了解释。由于这种波动的能量的显著部分集中于大陆架上,鲁宾孙便称它为"陆架波"。陆架波的周期在数天以上,属于低频波;因其波长超过数百公里,比陆架区域水深(数百米)大得多,故属于长波。陆架波呈单向传播。在北半球的一个背海面陆的观察者会发现,陆架波总是向左传播的;而在南半球则相反。应指出,鲁宾孙所研究的陆架波的波型,为陆架波在低频段的极限情况,其相速正比于陆架宽度和惯性频率之积且和波长无关,故为非弥散波。其实,陆架波在一般情况下是弥散波。再者,鲁宾孙研究的陆架波是无水平辐散的。当陆架宽度和罗斯比变形半径相比不再是小量时,海面的水平辐散效应是应该考虑的。并且,波在这种情况下的传播速度,将由于重力效应的修正而减小。对于无辐射陆架波来说,气压效应和静压效应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如果考虑辐散陆架波,则这两种效应可能具有相同的量级。一般说来,风效应对陆架波的贡献大于气压的效应。
  
  边缘波  1846年,G.G.斯托克斯在关于流体动力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报告中,把岸界当作平直的,而把水下地形假定为一个半无限宽的均匀斜坡,从而导出了一种在陆架上沿岸传播的前进波。它的振幅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而依指数规律衰减。在距离"岸边"约一个波长处,振幅几乎衰减殆尽。故H.兰姆于1945年在其所著的《海体动力学》一书中,将这种波命名为"边缘波"。虽然边缘波的能量显著地集中于"岸"的附近区域的这一特征,类似于陆架波,但它们的性质不同:边缘波是一种惯性重力波,其频率高于惯性频率,而陆架波则否。斯托克斯边缘波的传播速度,正比于重力加速度和底坡的正弦之积的平方根,反比于波数的平方根。因此,边缘波为弥散波,其群速大小为传播速度的一半;并且,对于确定的波长而言,两列反向传播的斯托克斯边缘波的频率相等,从而相速和群速皆分别相等,具有"对称"性。
  
  1956年,W.H.蒙克及其合作者在一项研究中指出,曾在美国东海岸陆架上由4次飓风所诱发的水位余振(见风暴潮)就是边缘波。其实,海洋中的许多动力学现象,例如海啸、风暴潮等等,都能在陆架上诱发边缘波。1951年,C.H.埃卡特推广了斯托克斯的边缘波解。1958年,R.里德和梶浦钦二郎首先探讨了地球自转对边缘波的影响,并指出在这种影响作用下的边缘波,不再具有上述斯托克斯边缘波的对称性,即反向传播的两列波的相速各异:在北半球,对于一个背海面陆的观察者而言,向右传播的边缘波的相速大于向左传播者;在南半球则相反。应指出,在边缘波的动力学理论研究中,仅当边缘波的波长不太大时,才能不考虑陆架外缘的影响,而采用半无限宽的陆架模型。1968年,L.A.米沙克对于有限宽陆架上的边缘波的研究结果表明:边缘波的波长和陆架宽度的比值不超过某一极限值。
  
  陆架拦获波的研究结果,广泛应用在陆架环流动力学及诸如上升流、沿岸流、风暴潮、海底沉积物推移等一系列近岸海区的动力学现象的研究中。特别是有关各种尺度的拦获波的相互作用及其和平均流动的相互作用、不规则的海底地形和岸界、海水层化、湍流混合过程等因素对各种拦获波的影响等,已成为浅海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参考书目
   H. Lamb, Hydrodynamics, 6th, e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45.
   B.P.H.Le Blond,L.A.Mysak,Waves in the Ocean,ESPC,Amsterdam,1978.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