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Frigid and dry climate in Song and Liao dynasty
宋辽干冷期
2) the period of the Song and Liao Dynasties
宋辽时期
3) the period of Liao Song Xixia Jin
辽宋西夏金时期
1.
The paper, guided by the law of the unity of opposite,thinkes the northwest nation relations in the period of Liao Song Xixia Jin assume the stage development.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为指导,通过对辽宋西夏金时期参与西北争夺诸民族关系中诸种事物的同一与斗争、发展的不平衡及其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进行研究,认为辽宋西夏金时期的西北民族关系呈阶段性发展,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都有一个主要矛盾作为主线索,依次是宋辽矛盾、宋夏矛盾和夏金矛盾。
4) Song and Liao
宋辽
1.
From the 10th to 13th century,Song and Liao,Song and Jin,existed side by side for a long time.
公元十至十三世纪,宋辽、宋金两对王朝作为对等的政治实体,先后长期并存。
6) the Diplomacy between Song Dynasty and liao Dynasty
宋辽外交
补充资料:宋辽金西夏官印
中国宋朝及辽、金、西夏等地方政权官吏行使权力时使用的印章。
宋代州、县僚属以上的官署及官吏的官印均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北宋的造印机构为少府监,南宋时,少府监并入文思院,官印也就为文思院铸造,均铜质。州、县僚属以下的低级地方官吏印信可由地方机构铸造和颁发,有铜质,也有木质。宋官印继承了唐印制度的传统,印体边长多为5~6厘米。州、县官署及长官以上官印称"印",其最末一字均署"印";县僚属如县尉以下官吏用印称"记",其最末一字均署"记"。宋官印印面文序一般与前代官印无异,唯南宋初期,朝廷为解决当时使用官印的混乱现象,曾一度颁发印文加"行在" 2字或冠有年号的新印,前者已无存,年号印则见有"建炎宿州军资库记"等数种。此两种官印行用时间短,为宋代特殊印种。铜质宋官印印文与印体一同铸出,阳文,字划刻痕较深,印面有细边,文字圆转盘曲、印面布局茂密,与唐印布局疏朗的风格有别。印纽为长方块状,称橛纽,形态与唐后期官印同。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以后印均刻背款,右边刻铸造时间,左边刻铸造机构,也有少数印章仅刻铸造时间。印纽顶部还多刻一"上"字,以指示印文上下方向。宋官印刻款制度影响深远,为后世所普遍采用。
辽官印有契丹文印和汉字印两种,遗存不多。印体大小、纽式与宋印同,印文亦铸出,阳文字划刻痕深。其印体形态,除方形块状外,还有作覆斗状,后者不见于宋及后世官印。
金国官印遗存较多。金立国之初,曾使用宋、辽旧印,文字有汉字和契丹文两种。至金太宗天会六年(1128),始铸新印下发。完颜亮正隆元年(1156),进而制定各级官署、官吏用印的基本制度(纽式、印体大小、重量等),并由礼部统一管理。从正隆至金中期铸印机构有:礼部和少府监、内少府监,所铸均按朝廷规定制度,工艺较精。正隆以后的官印印文均用汉字,其称谓依等级亦可分"印" 与"记" 两大类,九品以上职官的官印均称"印",九品以下微官印均称"记"。宋及唐以前官印大小和官品高低的关系均无具体规定,而金则明文规定官印印体大小与官品成正比,官越大,印就越大,每品官官印边长的级差为金尺半分。始用千字文编号,有的官印还将编号刻于印面,如"勾当公事月字号印"。印文字体均属方折型之九叠篆,阳文,布局齐整对称,刻凿较浅,与宋印风格迥异。始于印边刻款,其内容一般为印文的汉字楷书对译或女真文对译。背款多刻铸造年月、机构或千字文编号。金国末年,由于中央政权衰落,战争频繁,金国官印的铸造和颁发也随之失控,除礼部铸印外,军队、地方政权也铸造官印。此时官印往往不合制度,工艺质量也较粗劣。
西夏官印均用西夏文镌制,阴文,其橛纽多有穿,与宋、辽、金印均异。今遗存的西夏官印有 6字、4字、2字三种,绝大多数是 2字印,汉译"首领",其篆法变化多,奇诡难认。印体大小与官品高低亦成正比。背面多数有用西夏文刻凿的年款,完整者包括某王年号、干支、某年三个部分,有的或省某王年号,或省干支。纽顶多刻一西夏文"上"字,以指示印文方向。
宋代州、县僚属以上的官署及官吏的官印均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北宋的造印机构为少府监,南宋时,少府监并入文思院,官印也就为文思院铸造,均铜质。州、县僚属以下的低级地方官吏印信可由地方机构铸造和颁发,有铜质,也有木质。宋官印继承了唐印制度的传统,印体边长多为5~6厘米。州、县官署及长官以上官印称"印",其最末一字均署"印";县僚属如县尉以下官吏用印称"记",其最末一字均署"记"。宋官印印面文序一般与前代官印无异,唯南宋初期,朝廷为解决当时使用官印的混乱现象,曾一度颁发印文加"行在" 2字或冠有年号的新印,前者已无存,年号印则见有"建炎宿州军资库记"等数种。此两种官印行用时间短,为宋代特殊印种。铜质宋官印印文与印体一同铸出,阳文,字划刻痕较深,印面有细边,文字圆转盘曲、印面布局茂密,与唐印布局疏朗的风格有别。印纽为长方块状,称橛纽,形态与唐后期官印同。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以后印均刻背款,右边刻铸造时间,左边刻铸造机构,也有少数印章仅刻铸造时间。印纽顶部还多刻一"上"字,以指示印文上下方向。宋官印刻款制度影响深远,为后世所普遍采用。
辽官印有契丹文印和汉字印两种,遗存不多。印体大小、纽式与宋印同,印文亦铸出,阳文字划刻痕深。其印体形态,除方形块状外,还有作覆斗状,后者不见于宋及后世官印。
金国官印遗存较多。金立国之初,曾使用宋、辽旧印,文字有汉字和契丹文两种。至金太宗天会六年(1128),始铸新印下发。完颜亮正隆元年(1156),进而制定各级官署、官吏用印的基本制度(纽式、印体大小、重量等),并由礼部统一管理。从正隆至金中期铸印机构有:礼部和少府监、内少府监,所铸均按朝廷规定制度,工艺较精。正隆以后的官印印文均用汉字,其称谓依等级亦可分"印" 与"记" 两大类,九品以上职官的官印均称"印",九品以下微官印均称"记"。宋及唐以前官印大小和官品高低的关系均无具体规定,而金则明文规定官印印体大小与官品成正比,官越大,印就越大,每品官官印边长的级差为金尺半分。始用千字文编号,有的官印还将编号刻于印面,如"勾当公事月字号印"。印文字体均属方折型之九叠篆,阳文,布局齐整对称,刻凿较浅,与宋印风格迥异。始于印边刻款,其内容一般为印文的汉字楷书对译或女真文对译。背款多刻铸造年月、机构或千字文编号。金国末年,由于中央政权衰落,战争频繁,金国官印的铸造和颁发也随之失控,除礼部铸印外,军队、地方政权也铸造官印。此时官印往往不合制度,工艺质量也较粗劣。
西夏官印均用西夏文镌制,阴文,其橛纽多有穿,与宋、辽、金印均异。今遗存的西夏官印有 6字、4字、2字三种,绝大多数是 2字印,汉译"首领",其篆法变化多,奇诡难认。印体大小与官品高低亦成正比。背面多数有用西夏文刻凿的年款,完整者包括某王年号、干支、某年三个部分,有的或省某王年号,或省干支。纽顶多刻一西夏文"上"字,以指示印文方向。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